格比:用双手创造美好生活

甘孜日报 2019-07-03 01:01 大字

◎王永霞

走进甘孜县茶扎乡易地搬迁安置点,经常会看见一位高大魁梧、肤色黝黑的年轻汉子带领着10名浑身有力的建筑施工队员,奔走在各个易地搬迁安置点建造房屋,这就是茶扎乡银多村脱贫致富带头人格比和他的建筑施工队。

今年39岁的格比是茶扎乡银多村土生土长的村民。2014年,格比家被识别为建档立卡贫困户,是无畜户,经济来源主要靠挖虫草、贝母和打零工,家庭人均收入不到1500元,除去生活所需基本上没有结余。

“现在的日子真是做梦都没想到的,过去我们家很穷,要是来个客人,连多余的碗筷都没有。一家三口居住在40平方米的牧民定居房,里面除了一张简易床垫再没有什么其他家具。家里照明只能靠一盏太阳能灯,每逢雨雪天,帐篷内又冷又黑,那时我真想到城里去打工,可我一没有文化、二没有技术,在城里根本无法生存。”格比一边为我们倒上酥油茶,一边讲述着他的故事。

2014年,银多村全村有61户215人被识别为建档立卡贫困户,村子里很多家庭都以贫困户为荣,存在“等靠要”思想。但格比觉得贫困户这个名字不好听,在亲戚朋友面前无地自容,他不等不靠,自力更生,迎难而上,通过学习木工和电焊两门技能, 依靠自己勤劳的双手脱贫致富,成为银多村的脱贫示范户。

2017年10月,茶扎乡易地搬迁房屋建设正式启动,外来工程人员依靠自己勤劳的双手、凭借劳动技术挣取大量的劳动收入,而土生土长的牧民群众,祖祖辈辈从事游牧生产,对建房的工序和技术一窍不通,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家门口的工程项目“望洋兴叹”。面对这种情况,格比深切体会到大家之所以富不起来,就是因为缺乏劳动技能,只能干着最苦的活儿,挣着最少的钱。格比暗暗立志要学会一门手艺,带动身边的人紧紧抓住脱贫攻坚项目建设的机遇,依靠自己的双手自力更生脱贫奔小康。

于是,格比找到乡长,请求乡党委政府帮助协调,让他到易地搬迁房屋建设工地务工,请工人师傅教他技术。

在乡党委政府的协调下,施工方同意他参与施工。这可把他乐坏了,经过一段时间的跟班学习后,格比很快就掌握了挖基脚、砌墙等基本要领,同时学起了自己感兴趣的电焊和木工技能。他一边务工,一边跟着师傅学习技能,经过8个月的刻苦学习,他熟练地掌握了电焊、木工两门技能。

看着邻居家的房屋旧貌换新颜,客厅、厨房、卧室宽敞明亮,冰箱、洗衣机、电视机一应俱全,每家门口都有一个小院坝和一块菜地,自来水管就在家门口。“易地搬迁的房屋舒适安全,我也想要一个这样的家。”格比羡慕地说。

去年,格比从乡党委政府获悉,近几年,将有大量的易地搬迁项目在甘孜县达通玛片区建造,他敏锐地感到机会来了。“我们有手有脚,不能靠着墙根晒太阳,等人帮扶奔小康,看着别人赚取家门口的钱,心里很不是滋味。”于是格比召集本村贫困户青壮年10名,成立了自己的建筑施工队,在乡党委政府的协调下,先后承包了茶扎乡亚绒村、夺呷村、银多村、木通一村、木通二村等地的易地搬迁项目的部分建设工程。

格比带领着施工队员走遍达通玛片区有特色的乡村进行实地考察研究,特别是其它乡(镇)易地搬迁项目建设风格,就房屋的实用性、安全性、舒适性进行规划,与搬迁户协商后,开始建设。他不仅自己自力更生奔脱贫,还带领村里面其它贫困户一起脱贫。

“承包易地搬迁项目挣取工程费20000元,上山挖虫草2个月挣取5000元,加上退耕还林补助等政策性收入,减去日常开支,我家人均纯收入是16000元。”去年10月,县脱贫验收组来到格比家,一笔一笔地为他算起账来。“脱贫了,我再也不是贫困户了。”格比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时至今日,格比通过自己的勤劳的双手,重新修建了一栋具有藏区特色的新房,虽然总共只有两间房,但宽敞明亮、空间布局合理,地上铺着地毯,房子的顶部和柱头、四壁都装饰一新;客厅内有冰箱、电视、洗衣机,钢炉、藏桌、藏椅等电器和家具一应俱全,餐具、茶具和其他生活用具都整齐地摆放在橱柜内。

“脱贫全靠党的政策好,奔康要靠自己加油干。贫困户不能只等着政府的帮扶,我们有手有脚,通过自己的双手也能过上美好的生活。”格比身上这股不服输的劲头、用自己双手创造美好生活的行动,为全家撑起了一片天,也赢得了当地干部群众的尊重。

据悉,今年5月,格比被银多村党支部培养为入党积极分子,6月,茶扎乡党委政府表彰他为“脱贫致富带头人”。

新闻推荐

攻克最后一个无电村 甘孜县219个行政村实现国家电网全覆盖

四川经济日报甘孜讯(王永霞记者杨琦)“感谢县委、县政府的关怀,感谢供电公司让我们圆了‘用电梦’!”甘孜县扎科乡麦玉龙村...

甘孜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甘孜,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