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上干净水 住进新的家 牦牛入了股 生活一点一点有了大变化 受龙泉驿区援助的甘孜县今年将再有3043名贫困人口脱贫

成都日报 2018-09-14 01:56 大字

甘孜县村民拥珍拉姆家里用上了自来水

甘孜县人民医院坐落在甘孜县城甘孜镇东大街北端,来往群众络绎不绝。从地图上看甘孜县,地处交通枢纽的县城甘孜镇是甘孜藏族自治州北部各县的人流、物流集散中心,而甘孜县人民医院就成为区域不折不扣的医疗中心。快速、准确地分诊到院病患,对这家医护人员本就不充沛的县级医院来说,并不容易。26位来自龙泉驿区的援藏医生驻扎在这里,分布在不同的科室,成为中坚力量,维持着甘孜县人民医院正常的就医秩序。在甘孜县开“药方”的援藏队可不仅仅驻扎在医院,龙泉驿区援藏工作队驻地的楼梯间悬挂着巨幅甘孜县地图,队员的名字犹如红旗一般插在甘孜县不同乡镇的田间地头。在龙泉驿区的帮助下,到今年年底,甘孜县将有33个贫困村、675户、3043名贫困人口脱贫摘帽。

供应洁净自来水

结束靠天吃水历史

拖坝乡距离县城甘孜镇只有不到10公里,群众聚居的村落沿着平缓的山坡梯次布局。8月末,正值青稞收获的季节,43岁的俄落西忙完手中的农活,喝了一口从家里带到田间的水。“水管子里流出来的水,好!”俄落西口中的“水管子”,是龙泉驿区援助建设的拖坝乡自来水厂配套入户输水管。

在用上开关水龙头就能出水的自来水以前,随着高度的下降,溪流水流进居民聚居区,然而由群众饲养的牲畜也进入到同一溪流饮水、洗澡、排便,拖坝乡5100余名群众的用水长期存在安全隐患。“没有自来水厂以前,我们喝水、用水就是直接从河沟里取水。”嫁到拖坝乡15年的拥珍挪姆谈到用水,有一肚子的苦水要倒。“牲畜的粪便也会在河沟里,冬季结冰了以后,没办法只能到国道旁的雅砻江背水回家。”

由龙泉驿区投资1000万元建设的拖坝乡自来水厂位于整个拖坝乡的人居最高处拖坝乡八村,海拔3520米。通过位于海拔更高处的取水管引入山巅自然形成水源,进入净水区域完成自然水净化后,再通过输配水管道送入居民家中。龙泉驿区第四批援藏工作队挂职甘孜县委组织部副部长周庆玺告诉记者,“将水厂设计在整个乡的最高处,一方面是能够实现自来水通过重力自流配送至居民家中;另一方面,也能够最大程度地从水源环节保证供水安全。”

如今掌握着自来水厂大门钥匙的拥珍挪姆是整个拖坝乡的“红人”。“大家没事,都找到我带他们到水厂里面去看下,这些机器是咋个把水弄干净的。”自2017年4月竣工投产以来,拖坝乡自来水厂不仅保证了全乡5100余名群众和3700余头牲畜的用水,同时,输水管道还铺向了临近乡镇,并作为县城甘孜镇的第二储备水源使用。

住上人均25平方米的新家

前店后家脱贫奔小康

每户一栋单层带花园的住所,配套路灯、柏油马路、活动中心、运动场、停车场,再配上蓝天白云和雪山风光……这不是价值不菲的高档商住小区,而是由龙泉驿区援建,在甘孜县斯俄乡吉绒隆沟,用于异地扶贫搬迁安置的小区。泽呷和女儿、孙女一家三口如今住在援建的房子里,三室一厅的安置房建筑面积达到了70平方米。

“以前的房子就是茅草房,房顶都是漏的。”住进新居以前,泽呷一家居住在甘孜县下雄乡然洛村。距离县城甘孜镇52.7公里,有一段还没法通行机动车,只能通过步行或者骑行牲畜抵达。如今,从家门口到县城的核心区域由柏油路连通,总里程不过6公里多。“像泽呷这样的家庭,由于此前生活在深山,不但经常受到地质灾害威胁,高寒的气候、没有集体土地和交通不便,也导致了家庭贫困现象的出现。”龙泉驿区第四批援藏队挂职甘孜县委办公室副主任谢翔飞告诉记者,通过调研了解了甘孜县的实际情况后,龙泉驿区投资3400万元建起了异地扶贫搬迁安置小区。“目前,一期项目已交付使用,60户家庭住进了新居。”谢翔飞介绍,安置房按照人均25平方米的标准建设。“泽呷家这处住房的造价为17.8万元,政府补助17.3万元,泽呷家仅需支付0.5万元即可。”

除了厨房和卫生间之外,泽呷借助政府补贴的5000元产业扶持基金,将三个房间中窗户临路的一间改造成了超市。一家3口在搬离了故土之后,找到了脱贫奔小康的路子。“异地搬迁之后,我们联合甘孜县政府,为村民举办了就业培训,并且提供就业机会。”据谢翔飞介绍,包括提供5年出租车免费经营权在内的脱贫措施,帮助异地搬迁村民能够在新居留住。

成立集体牧场合作社

新生牦牛存活率提至100%

甘孜县卡攻乡格上村及格下村共有居民48户、204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就有8户、44人。“我们没有奇特的风光,搞不成旅游。也没有特别的农作物卖好价钱,最终还是决定发挥我们自己的优势,在草场养牦牛。”卡攻乡副乡长、格上村第一书记觉安拉姆告诉记者,在龙泉驿区的援助之下,格上村和相邻的格下村联合成立了集体牧场合作社。

一间办公室、一个暖棚、一个草料仓库,四周完好的栅栏加上入口处的消毒池,集体牧场合作社的架子便搭了起来。“集体牧场合作社于去年8月成立,两个村共投入资金33.4万元,共计购买牦牛103头,加上非建档立卡贫困户每户1头牦牛入股,集体牧场合作社当时总共有牦牛143头。”龙泉驿区第四批援藏工作队干部罗鑫告诉记者,未入股的剩余牦牛可按照均价3243元一头入股,同时两村流转公共草地200亩,共同种植红豆草作为集体牧场草料。

“暖棚用于小牦牛过冬使用,因为有了暖棚,大幅提高了新生牦牛的存活率。”觉安拉姆告诉记者,通过科学化养殖,集体牧场合作社的新生牦牛存活率达到了100%。“这个也要感谢龙泉驿区,派出老师专门过来到合作社现场指导。”自合作社成立以来,龙泉驿区先后派出了畜牧专家6人次到现场进行技术指导。“专家主要讲了如何对牦牛进行防疫,同时注意新生牛的保护等内容。”在此之前,村民的新生牦牛大多散养,往往“自生自灭”,“最理想的情况,新生牦牛的存活率也到不了80%。”

每天凌晨4点,两位由合作社聘请的集体牧场职业管理员将把合作社的牦牛放出过夜地,开始一天的放牧吃草。“仅去年,就出栏17头牦牛,实现销售收入66500元,建档立卡贫困户每户平均收入超过100元。”罗鑫告诉记者,聘请的管理员也是村中的贫困户,通过提供就业的方式,也成功助其脱了贫。“今年的30万元专项扶贫资金到位以后,我们还会继续扩大集体牧场合作社的养殖规模,让村民的集体经济收入更上一个台阶。”觉安拉姆信心满满。合作社成立之初的143头牦牛如今已经繁育壮大到了150头,去年已顺利实现脱贫的格上、格下村民,今年也将越来越快地走上奔小康的道路。

26名援藏医生带来先进理念

县医院成了医疗服务中心

甘孜县人民医院内,一栋新的治疗大楼已经落成。待装修结束、医疗器械到位之后,被视作区域医疗中心的甘孜县人民医院将承担起更大的救护责任。“2011年的时候,我们甘孜县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率只有69.92%,你或许很难想象,在当时还有近31%的孕产妇是在草场的牛棚上分娩。孕产妇死亡率达到十万分之一百六,婴幼儿死亡率达到千分之二十七。”甘孜县人民医院院长周林勇告诉记者,在龙泉驿区的援助之下,2017年甘孜县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率提高到了93.29%,孕产妇死亡率降低到了0,婴幼儿死亡率降低到了千分之一点五七,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我们针对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持续开展了补助,进一步改善和提升了甘孜县农村妇女的医疗卫生意识,提高了住院分娩率。”龙泉驿区第四批援藏工作队挂职甘孜县卫生局副局长张体延告诉记者,龙泉驿区从2012年开始为每位住院分娩的甘孜县农村孕产妇提供500元补助。“在新农合医保和我们提供的补助帮助下,孕产妇到医院住院分娩的经济负担大幅度降低。”

超过六成的门诊接待量和急诊接待量来自临近县域,庞大的病患流量让甘孜县人民医院门诊大楼一楼从未按下过“暂停键”。骨科病、外伤、严重创伤是急诊科最常见的病症,来自龙泉驿区第二人民医院的廖文学挂职急诊科副主任,成为了甘孜县人民医院急诊科分诊环节的把关人。“旅游季节车流量大幅度增加,出现重大创伤的情况相应增多,人多口杂的时候,增加了分诊的难度。”在病人多医护人员少的同时,因为语言沟通障碍,了解病情时常还需要藏族医护人员作为翻译,这让廖文学相当着急。“只有学几句简单的、关键的藏语,才能提高准确度和分诊效率。”

从2016年开始到2018年,在第四批援藏队中,有26名来自龙泉驿区各个医院的医生直接参与到甘孜县人民医院的医务工作中。通过“师带徒”的方式,帮助培养专业人才108人。“来自龙泉驿区的医生将龙泉驿区先进的医疗理念带到甘孜县人民医院,这一点非常重要,非常感谢他们。”在周林勇看来,先进的理念和精湛的医疗技术一样,对诊疗病患至关重要。在龙泉驿区的援助下,今年2月,甘孜县人民医院成功创建国家二级甲等医院;医疗服务辐射范围除本县外,还包括了石渠、新龙、白玉、德格、色达、炉霍6县,成为了区域不折不扣的医疗服务中心。

【记者手记】

无论是提供智力援助还是财力援助,龙泉驿区用自己的能力和实力为藏区脱贫奔小康打出了一套组合拳。近年来社会经济发展取得亮眼成绩的龙泉驿区,无疑成为了受援区发展、追赶的榜样。高效、准确、敬业、专业,这是甘孜县干部群众心目中为龙泉驿援藏干部贴上的标签。无疑,每一位援藏干部,就是受援区榜样的具象。既是荣耀,更是责任和压力,第五批援藏工作队即将接力踏上征程。

成都传媒集团特别报道组记者 黄尚斐 刘泰谦 摄影 孙琳 黄尚斐

新闻推荐

厉兵秣马迎鏖战

押加选手正在进行力量训练。板鞋竞速选手正在练习快速冲刺。◎见习记者包小玉文/图甘孜,地处四川西部高原,我国第二大藏区,...

甘孜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甘孜,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