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故事折射大变化
9月14日,“喜迎十九大·行走幸福路”北路采访团来到甘孜县人民医院,聆听长期奋战在一线医务工作者讲述他们的故事和经历,明白了正是因为他们无私的付出才让甘孜县人民医院逐步走向科学化、规范化道路,奠定了康北区域综合性中心医院地位。
■杨雅慧 杨瑞
故事一:20元的柴火费
1995年,廖兴刚来到甘孜县人民医院工作。一次,朋友的家人来院做手术,手术前廖兴刚告诉朋友,缴费的时候要准备20元的柴火费。朋友诧异地问他为什么,廖兴刚解释说这20元是用来买柴火烧盐水做手术用的。
“这在今天听起来是个笑话,但当时医院的情况确实很艰难,只能自己想土法子解决。”回忆过往,已经身为甘孜县人民医院院长廖兴刚感慨万分。
20多年过去了,如今的甘孜县人民医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医院占地面积已达30余亩,建筑面积两万多平方米,人员从80人增加到172人;增设了CT、DR、核磁共振、彩超、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等先进设施设备;投资近1.2亿的门诊医技住院大楼、康北区域中心医疗中心、包虫病诊疗中心也相继建成,再也不会有患者自己花钱买柴火烧盐水的事情发生了。
故事二:“留不住”的病人
十年前,一病人来甘孜县人民医院就诊,医生很快查出病因觉得问题不大,建议他在本院医治,谁料病人却怀疑地问道:“你们医院医疗条件这么差,得不得行哦?”随后,病人坚决要开转院证明,去成都治病。一例本来只花几百元的小病却多花了几千元。
廖院长告诉我们:“以前不论干部还是农牧民群众,因为医院硬件条件的简陋,对我们医术都抱有怀疑态度,这是一件很无奈的事。”
现在,甘孜县医院医疗软硬件水平都有全面提升,不仅让当地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把病看好,而且还让周边白玉、德格、石渠、新龙等县的群众也都慕名前来看病就诊。
故事三:医学博士当老师
当记者一行来到医院检验室时,看到援藏医生汪先桃博士正手把手地指导刚从乡镇卫生院调来的小马进行细菌药敏实验。
2016年7月,来自成都市龙泉驿区的临床检验诊断学博士汪先桃,毅然离开了家中临盆待产的妻子,来到甘孜县开始他的第二次援藏之旅。
2013年,初来甘孜县的汪先桃看到当地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滞后,特别是医疗卫生队伍的技能素质不高时,决定要用援藏的两年时间在这里带出一只业务技术精湛、勤奋好学、百姓满意放心的医疗队伍。
在汪先桃的帮助下,县医院功能科主任李金花,不仅有机会到南充进行了三年的医学影像专业学习,还在老师指导下学完专业书籍,2015年她一举拿下四川省民族地区医疗卫技人员技术大比武操作考核和理论考核两个一等奖。
近年来,该县通过与内地3个二级以上医疗卫生机构的牵线搭桥,来县援藏医疗卫生技术人员达到135人次,到省、州、成都、邛崃等地培训医务人员130人次,考核聘用和考试录取医疗卫生专业技术人员170人。
故事四:深夜的手术室
今年8月的一天深夜,刚做完手术、满脸疲惫的妇产科主任泽吉正准备下班,突然一位危重孕妇辗转德格、白玉两地来到甘孜县医院,她立即换上刚脱下的工作服,进入了手术室。
此时的病人腹中的孩子已经没有生命体征,糟糕的是产妇又出现大出血,生命岌岌可危。泽吉二话不说,马上组织院里的医生献血,但血量远远不够,她又立即找到当地部队请求帮助。在她和其他医护人员的努力抢救下,终于将这名产妇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这时的泽吉已连续工作23个小时。
“现在很多周边县的老百姓都愿意到我们医院生小孩,如今高原农牧区孕妇从以前的分娩死亡率高降到了零死亡率,看到每一个病人健健康康出院,我感到无比满足,再辛苦也值!”泽吉说。
近年来,甘孜县人民医院通过实施“流动医院”、计划生育“三项制度”、免费体检等活动,扎扎实实地将卫生惠民工程落到实处,为百姓提供更加安全、有效、便捷的医疗卫生服务。
新闻推荐
创新监督协商方式 围绕主题建言献策 州政协第十三届委员会常务委员会 第五次会议在甘孜县召开
本报讯(冯光福严国鸿)9月19至20日,州政协第十三届委员会常务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在甘孜县召开。州政协主席向秋出席会议并作讲话。出席本次会议的常务委员应到55人,因事、因病请假16人,实到39人。本次专...
甘孜县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甘孜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