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从 “黄眼镜”到“小黄书记” ——甘孜县基层党建点燃脱贫“烈火” 炼出“真金”干部

甘孜日报 2017-09-20 01:31 大字

9月14日,“喜迎十九大·行走幸福路”北路采访团走进甘孜县仁果乡上村,驻村干部黄鹏鑫从“黄眼镜”到“小黄书记”的蜕变、并带领村民走上脱贫致富路的故事,让记者们不仅再次感受到基层党建引领脱贫工作给当地发展带来的变化,更近距离感受到,基层党建引领脱贫工作是一座大熔炉,炼出了当地干部敢于担当、敢为人先的精神面貌,点燃了当地群众谋发展、坚定发展信念的良好态势。

第一把“火”:摸村情 贴民心

“黄眼镜”是黄鹏鑫给仁果乡上村村民的第一印象,也是这里的村民最初给黄鹏鑫取的名字。

眼镜曾经是知识和文化的象征,但最初,仁果乡上村村民透过黄鹏鑫鼻梁上的那一副眼镜,看到的是困惑:一个内地的年轻人工作时间不长,不懂藏语,对当地能有多少了解?能带领大家致富脱贫?

与周边资源富集的村子相比,尽管仁果乡上村享有毗邻国道317线的交通便利,但仁果乡上村资源贫瘠,没有虫草、贝母可挖,又远离牧区,无足够的草场资源发展畜牧业,传统耕作生活换来的只是微薄的收入。

为了过上更好的生活,仁果乡上村村民走过租用别人地盘挖虫草的路子,扣除不菲的租金,他们难以完成致富的心愿;村民四处打工,但手中技能不多,工作并不稳定,只能图个温饱。看着其它村子一天天发展,仁果乡上村村民心急如焚。

来到仁果乡上村担任第一书记后,黄鹏鑫跟着村主任土登生龙经常走乡串户,摸村情。在村民一口一个“眼镜”的称呼背后,黄鹏鑫感受到了村民对自己的质疑。

黄鹏鑫没有放弃,他走村入户的次数越来越多,频率越来越高。通过更加深入地走访,黄鹏鑫逐渐摸清了仁果乡上村贫困的原因,理解了村民质疑的背后,其实饱含着对自己的期待。“作为一名党员,我感到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回忆当初的情景,黄鹏鑫说,正是这份质疑让自己真正走近了村民,和村民的心贴在一起。

第二把“火”:立产业 强信心

随着对村情和村民日益深入的了解,黄鹏鑫发现尽管仁果乡上村没有什么自然资源,但这里却集合着全县最多的藏式家具木工艺人,他们的手艺在甘孜县有着良好的口碑。

面对合作社在全州各地遍地开花的发展态势下,黄鹏鑫认为,仁果乡上村完全具备条件成立木工合作社,发展属于仁果乡独具特色的集体产业。黄鹏鑫与村主任土登生龙反复交流、商量,论证其可能性后,向仁果乡党委政府汇报了这一想法,并得到了仁果乡党委政府的支持。

于是,沉寂的仁果乡开始有了一些动静。黄鹏鑫与村上党员和驻村工作组碰头开会;其后,黄鹏鑫与村干们又是碰头、交流。在此过程中,村干们提出了建立集体牧场,发展牛肉加工产业的想法。最终在举行多次村民大会后,黄鹏鑫提出的发展木工合作社的设想,得到村民认可。

看着村民的热情被调动起来,看着沉寂的村子热闹起来,黄鹏鑫当即从自己的原单位州气象局,申请了帮扶资金4.5万元。帮扶资金到位后,黄鹏鑫和驻村干部们仅用了10天时间办好审批手续,又和村民一起修建木工厂房,同吃同住。看到黄鹏鑫忙前忙后,村民们相信:这个戴眼镜的第一书记是真的在带着大家脱贫,而不是走过场。

在黄鹏鑫的带领下,村民有了发展信心,全村30多名藏式木工艺人相继加入合作社。

第三把“火”:谋转型 看未来

如何才能把村民的发展意愿和信心转化为现实收入?黄鹏鑫又和干部们反复商量,决定通过记件的方式,向合作社的木工付薪酬。截至目前为止,仁果乡上村手工木工合作社已经卖出32张藏床,共计收入4万元。通过记件的方式,合作社的每个木工,制作一张藏式木床将获得劳务费320元。

“如果建立手工木工合作社激发村民发展信心是一次思想和观念上的转型,那么实施合理有效的薪酬制度将是第二次转型。”黄鹏鑫告诉记者,通过记件取酬的方式,有利于激发合作社木工的工作热情,激励他们的工作积极性,鼓励多劳多得,通过制度杜绝等靠要思想,避免把合作社办成另一种形式的“大锅饭”。

在销售方面,既鼓励合作社木工,以合作社的名义自己寻找订单,又通过县、乡政府大力推介签订单,还通过在县城家具店展售的方式,吸引买家,拓宽销售渠道。

黄鹏鑫在与村民及合作社木工交流的过程中,了解到仅仅立足传统藏式木工家具市场,合作社的发展前景将受到限制。在反复征求村民意见后,黄鹏鑫和村干们又提出利用特殊的地理优势,结合未来旅游业的发展,将仁果上村手工木工合作社进一步发展为集藏式木工家具制作和传统藏式木工技艺体验为一体的新型合作社,并开发相关旅游手工艺品。

这一想法得到了村民的认同,经过半年多的努力,一个全新的仁果乡手工木工合作社已经伫立在国道317线旁。记者前来采访的时候,黄鹏鑫正带领村干和村民,忙着在合作社周围种上鲜花。现在,仁果上村的村民都亲切地称呼黄鹏鑫为“小黄书记”。

新闻推荐

喜看高原展新颜 ——党的十八大以来四川藏区发展变化综述

■四川日报记者钟振宇夏日的折多山,绿草茵茵。折多山因地势险要,被冠之以“康巴咽喉”,而在山的西侧,居住着四川藏区近一半的人口。日前,一条暖人的消息传来,国道318线折多山隧道工程可研报告获批。近...

甘孜县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甘孜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