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点帮扶 带来新思路新产业
3月21日,太阳谷镇浪中村川贝母种植基地里,朱红华(左)在查看川贝母生长情况。杨孟双 摄
□张莹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兰珍
3月的得荣县,春寒依然料峭。3月21日,在海拔3640米的太阳谷镇浪中村,川贝母种植基地的技术人员朱红华打开保暖用的大棚,刨开泥土,向记者展示一粒粒川贝母种子。
近年来,得荣县在成都市青羊区的对口帮扶下大力发展中药材种植产业,深受市场欢迎的川贝母就是着力方向之一。朱红华是川贝母种植行家,2019年通过成都市青羊区对口帮扶得荣县工作队引进,由云南省香格里拉市一家生物科技公司派驻到得荣县任技术骨干。
“青羊区出资360万元,在浪中村流转土地66亩,完善变压器、蓄水池、道路等基础设施,建成中藏药大棚49个。”青羊区第六批对口帮扶工作队队员李军介绍,整个基地将分为三期建设,陆续建成1000亩的川贝母种源、育苗及大田种植地,“完全建成后,浪中村将成为全国最大的川贝母种植基地。”
村民对基地充满信心。浪中村第一书记郑景康说:“种植川贝母,村民每年能获得每亩900元的土地流转费。平时在基地打工,日薪120元,一年下来人均三四万元收入没有问题。”
同样认为种植中药材很值的,还有得荣县茨巫乡郎达村。郎达村海拔3160米,气温低、湿度高,土壤中有机质含量较高,适合中药材生长。此前,青羊区投入对口帮扶资金400万元,完成了郎达村130亩中藏药材种苗基地的设施建设。现在,基地中已种下秦艽、苍术、滇黄精等10多种中藏药材。
“基地采取‘公司+基地+农户+合作社’的运营模式,引进云南省级龙头企业。”该基地负责人徐汝平介绍,2021年,该基地向郎达村村民发放务工费约70万元,同时,村民还有土地流转“租金”、自主种植中藏药材的“现金”、合作社分红的“股金”等多种收入渠道。
“下一步,我们将在得荣县农特产品加工园区,建设中藏药材粗加工生产线和中药饮片厂,延伸产业链条,逐步将基地的示范效应辐射至得荣及相邻县域,为老百姓留下带不走的产业。”徐汝平说。
稻城县噶通镇寒桑村,在依托省退役军人事务厅的定点帮扶发展起旅游产业后,已开始谋划新的增收路。
甘孜高原一直以种植白青稞为主。“去年8月,我们进村摸底调查,了解到蓝青稞在市场上有很大的需求,联系了几家食品加工方面的公司后,确定了帮扶思路。”3月20日,省退役军人事务厅驻寒桑村第一书记郭松鑫介绍,该村计划今年用村集体资金流转土地60亩,拿出5亩地试种蓝青稞,其余55亩土地种植黑青稞。
“蓝、白青稞,成熟后青稞米外表的颜色是两者之间最大的不同,营养价值也有差距。”郭松鑫说,试种黑青稞是为了帮助村民积累种植经验,蓝青稞才是发展重点,“种植成功后将继续拓展种植面积,让蓝青稞成为寒桑村发展的新引擎。”
新闻推荐
本报讯17日,国考报名进入第三天,部分报名热度较高的职位,其过审人数已超800人,竞争激烈。国考报名部分岗位竞争激烈...
得荣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得荣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