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深意长 ——深深缅怀兄长苗得雨

潍坊日报 2018-03-09 10:42 大字

2017年7月13日凌晨,卧室内的电话急促响起,我赶忙披衣接听,令我悲痛万分,尊敬的兄长苗得雨几个小时前去世了。我还没有完全走出悲痛,不觉得雨兄走了快半年多了。从我与他相识,到结为亲戚,50多年来,情深谊长,回忆往事,历历在目。

1958年初夏,中国北方农具改革现场会,在山东掖县(现莱州市)召开,我有幸随诸城县领导参加会议。在会议大厅门旁,张贴着苗得雨写的一首诗《丰收赞歌》,粉红纸张,毛笔黑字。我正在看着,忽听有人喊:“苗得雨来了,苗得雨写的诗真好!”

很久以来,我就很崇拜诗人苗得雨,因为我在读小学课本的时候,就读过苗得雨的诗《走姑家》。他从12岁时,就不断发表进步诗歌,曾先后被《鲁中大众》和延安《解放日报》介绍,称其为解放区的“孩子诗人”,一时誉满全国。今有机会得好好看看他。我问入会人员:“哪位是苗得雨?”有人说:“高高的个子,白净脸,肩上背个照相机的就是。”我跟随大家,到田间现场参观,有人远远地指着说:“看,那个背照明机的,就是苗得雨。”我加快脚步,走近看清了:哎呀!好年轻,高高的个头,皮肤白皙,像个大学生,我激动不已。因不曾搭话,后来知他那年26岁,才比我大4岁,比我原来想像的年龄要小得多。

做梦都没想到,5年后,我幸运地与著名诗人苗得雨的二妹苗得荣结为伉俪。我们成为亲戚,成为一家人。我与得荣的结合,还得感谢得雨兄,是他从中牵线,促成我和得荣的美满姻缘,使我终生难忘。哥哥亲自给妹妹找对象,这也算是一段佳话。

说来话长,那是1962年,我在当时的《昌潍大众》报社,长篇小说《第一个春天》的作者李新民,是我的要好同事挚友。这年初秋,苗得雨约文友肖鸣到潍坊,说是指导李新民创作第二部长篇小说。李新民觉得苗得雨大驾光临,就让我去陪同。这是我第一次与苗得雨近距离接触。我们四人围坐,畅谈小说写作之事。当时苗得雨对我的印象比较好。1963年春,《昌潍大众》报停刊,我调往诸城县工作。后来,苗得雨又向已在山东人民出版社工作的李新民打听我的详情,有意将其小妹说给我。他将心意婉转地告诉妹妹,妹妹心领神会。这时,苗得荣已中师毕业分配工作,也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她相信哥哥选的人没有错,于是写信给我,并付两张照片,不言而喻有求婚之意,我请挚友看照片,挚友说:“你对象很漂亮,像电影明星。”我甚是欣慰。

1963年的中秋节,正是公历的10月1日,两佳节重叠在一起,真是多年不遇的碰巧。按苗得荣与我的约定,我骑自行车,带上月饼等礼品,一天疾驰,到达沂南县得荣工作的学校。一见面,她的端庄温情,一下子打动了我,一锤定音就是她了。仅过了三个月,我与得荣结婚,也算是闪婚了。

1965年夏天,我去沂南县看望妻子苗得荣,恰巧得雨兄也回老家苗家庄,不约而同,天缘凑巧。得雨兄非常和蔼,平易近人,对我像对待自己的亲弟弟一样。他微笑着对我说:“我们家乡山东的饭你吃得惯吗?”我说:“我从上中学就在山东,虽说我老家是江苏,可我在山东的时间很长了,我和得荣结婚,也就是山东人了。”哥哥笑哈哈地说:“一个女婿半个儿,就是这个道理。”他还说:“你和我二妹结婚,真是你的福气,我妹妹从小学习刻苦,学习成绩也好,爱劳动,不怕苦,家务活也在行,往后过日子不用愁,我敢给你打包票……”哥哥的话给了我极大的温暖,正是亲情浓浓。

晚饭后,哥哥建议说:“我们去沂河洗个澡吧,河水不大,水也很清澈。”我欣然同意,他在前,我在后,往沂河岸边走去。他那高大的形象,兄长的风范,长久留在我的记忆中。

记得1973年秋天,得雨兄远道来到诸城,看望我们一家。他带着照相机,给我们的三个儿女照的黑白照片,至今保存完好。当时,县委领导得知得雨兄来我家,非常热情地请他去住招待所。他婉言谢绝说:“我这次来不为公事,只为看望外甥,我就住在家里,和小外甥亲近亲近。”一天得雨兄在大炕上画画哄外甥耍,他画什么像什么,我记得他画大鱼,画高梁地,画老头看瓜,画芦苇上站着的小鸟,展翅理毛,逗得孩子们乐不可支。

因得雨兄未去招待所住,县领导还特地派人去水库打来大活鱼,送到我们家。哥哥看着鲜活的大鱼,笑着说:“别做了,得荣妹妹她不吃鱼,我捎回济南吧!”我们正觉得没什么礼物送给哥哥,他要带着鱼,我们高兴得不得了。

1975年3月份,我江苏的老父亲病重,我带父亲到济南检查病,一连七八天,吃住都在得雨兄家里,给他们添了不少麻烦。哥哥嫂嫂始终都那么热情,跑着找医院,找好大夫……我父亲很过意不去地说:“咱长病,在自己家里就罢了,咋作践起亲戚来了。”我父亲还称赞得雨兄说:“你看看孩他舅舅,留着大背头,晚上在电灯下一照,像伟人似的。”兄嫂对我们的热心照顾,我感激不尽,没齿难忘。

得雨兄24岁开始,任《前哨》《山东文学》副主编(处级)多年,1980年至1994年,先后任省文联副主席、副书记,作协山东分会副主席。他62岁后任省文联特邀顾问和省文联名誉主席。他曾任中国新文学学会副会长及中国乡土诗人协会名誉会长。他从沂蒙山走出,从事写作70余年,发表诗作4000余首,其他文学作品、文章400万字,出版各种结集43种。作品与文章30余次获奖。他的诗文,贴近时代,贴近生活,贴近群众,通俗易懂,深受广大读者喜爱,影响几代人。他从“孩子诗人”成长为中国现、当代著名诗人、作家。他感恩于党和国家的培养,直到85岁病重住院,仍念念不忘写作,生命不息,笔耕不辍。

1984年6月,我来潍坊日报社工作,妻子得荣也调来潍坊教学。得雨兄在百忙工作中,不辞劳苦,多次从济南来潍坊看望我们,捎来吃的,给孩子们买穿的。哥嫂对我们的好,对我们的关心和爱护,并非几张纸能写下来的,这里所述只是一鳞半爪。

得荣在家里回忆最多的,是母亲,是哥哥。她常说:“我从小父亲不在家,是在母亲和哥哥手里长大的。哥哥供应我上学,关心我的工作和婚姻大事,不然哪有我的今天。姐姐家的生活,也有哥哥的帮助,哥哥是我们家的功臣。”

得雨兄,我们永远怀念您。

新闻推荐

州农技土肥站驻得荣县农技员张鹏不幸患白血病,被送往四川省人民医院治疗,他的病情牵动众人心:高速交警为他开道护送;省农业厅长祝春秀协调救治;而在他的帮助下,喜获丰

■本报记者马建华国庆黄金周期间,一场交警接力送医白血病小伙的行动,牵动人心。目前,小伙子张鹏正在省人民医院治疗。10月16日,记者从省农业厅获悉,这场接力救援还引起省农业厅厅长祝春秀高度关注,并参...

得荣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得荣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