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甲A球员到援藏干部 他用足球帮孩子走出高原
【编者按】
中国女足,铿锵玫瑰,曾是中国体育骄傲的代名词。
但是“玫瑰”的土壤,却一度受限甚至贫瘠。为了女足的未来,为了更多女孩子接触和爱上足球运动,无数基层体育工作者在行动。
在这样的背景下,由支付宝公益基金会联合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等机构发起“追风计划”应运而生——帮助全国各贫困地区的乡村校园发展足球,建立女足球队,支持更多乡村女孩通过足球,走出大山,获得更多教育和发展机会。
为此,澎湃新闻深入一线,实地采访和接触了这些基层女足教练、体育老师的生活,他们是真正的女足“播种者”。
后排左起第五个是姚泓源。
在做职业球员的时候,姚泓源或许想不到,在未来的某一天,自己会成为一群藏区孩子足球生涯中的重要角色。曾效力八一队,如今是成都高新区第四批援藏工作队干部的他,不仅帮助四川甘孜州德格县马尼干戈片区寄宿制学校建起了第一支校园女足队,还带孩子们走出高原到成都比赛。对于那些孩子们来说,这或许将是改变人生的旅程。
在和澎湃新闻记者的交流中,他也表示惊讶于这群孩子们的单纯和坚韧,而他未来的打算,就是让孩子们有更多的机会走出高原,开阔眼界。
在这个过程中,足球成为了最好的媒介,“出来跟高手过招不管输赢都有收获,对于孩子来说,更重要的是他们走出来了、看了、听了、了解了。”
姚泓源帮助高原的孩子“看世界”。
他们比大城市的孩子更坚韧从1998年到2003年,姚泓源曾作为职业球员效力甲A八一足球队。退役之后,他没有离开足球行业,又在成都高新滨河学校从事了多年足球和体育教育工作。
2018年,姚泓源开始了为期两年的援藏工作——帮助甘孜州德格县马尼干戈片区寄宿制学校的校园足球发展,也成了拥有足球背景的他的工作内容之一。
好消息是,这所学校作为甘孜州德格县唯一的校园足球特色学校,不用在发展足球上从零开始——此前在2016年,学校就成立了校园队伍,并且打了3届甘孜州校园足球联赛。
但这并不意味着姚泓源就可以放手不管,相反,他构思了一个以足球的名义把孩子们带出高原的想法:带足球队的孩子们去成都。
“很多孩子基本上连康定都没有去过,很少有机会走出高原到大都市去。”对于很多孩子来说,这是他们人生第一次“进城”。
但想要实现这个想法,却没有那么简单。
第一个问题就是钱。姚泓源知道,如果要求让当地教育部门或学校,或者是学生家长掏钱,那么这次足球之旅恐怕是很难办得起来的。
当地学生的家庭主要以农牧民为主,德格县也是去年刚刚摘掉贫困县的帽子,对于一些学生的家庭来说,仅仅是拿出钱买一双用来踢球的球鞋,就已经是难以完成的任务。
“那次活动前后一个月,我基本处于失眠状态,去找认识的企业人和朋友拉赞助,最后整趟活动下来14万元左右,从装备到路费到食宿到小礼物,没有让学生,家长和县上掏一分钱。”说起当初的努力,姚泓源也颇有成就感。
但除了钱,还有一个让他担心的问题。
“首先怕生活环境变化太大孩子们不适应,另外藏区孩子的训练质量肯定比成都差很多,比赛也肯定会输不少,担心万一活动反而产生了负能量,所以我还专门准备了心理辅导员,打算每天活动结束后,做一个团队的心理辅导。”
“但是让我们很意外的是,第二天,我就和心理辅导员达成了共识:心理辅导不用搞了,后来就改成了每日的总结。因为我们看到孩子们在场上虽然输了球,但不管输多少,从他们的眼神,他们拼到跑不动的姿态,从他们之间的语言交流,都能看出他们都没有放弃,每场比赛他们始终都是这样的状态。”
姚泓源说,这些孩子们的韧性和抗挫折能力超出了他的认知,“的确比大城市的孩子更加坚韧。”
这一次足球之旅,发生于去年7月。今年姚泓源本来还打算复制这样的形式,已经联系了上海的相关机构准备带孩子们再出访上海,但可惜突如其来的疫情,只能让计划暂时作罢。
姚泓源带着孩子们去成都参加比赛,还当了赛场球童。
相比物资捐赠,走出去更重要到今年底,姚泓源的援藏工作周期就即将结束。但他心里想着,就算回到了成都,也希望能继续足球“游学”的形式,将带孩子们外出比赛的方法变成长期的机制。
孩子们去年走出高原之后的变化,给了他这样做下去的信心和决心。
那次去成都,除了比赛之外,孩子们还参观了四川兴城俱乐部的球场,做了牵手球童,同时也顺便参观了成都市的博物馆等,其中特别是在兴城俱乐部的经历令孩子们印象深刻,“现场几千球迷给他们送上呐喊加油,很多孩子下来就觉得:我想踢这样的足球。”
而在大城市看到的和感受到的一切,也成为了孩子们的激励,“比如有孩子回去之后写的作文,以及老师家长的反馈就说,有的孩子学习更有了目标和动力,因为他知道自己为什么学习,想为了什么而学习,他知道学习能让他走到什么样的地方。”
“所以我觉得比赛都是其次,可能更重要的是他找到了目标,找到了理想,找到了为理想奋斗的方向。”
“出来跟高手过招不管输赢都有收获,而对于孩子来说,更重要的是他们走出来了、看了、听了、了解了。都会比让他们在同一个地方一直待着要好很多。”
正因为如此,相比外界的物资捐赠,姚泓源认为,给孩子们提供更多走出高原的机会更重要,这也是孩子们所渴望的。
“那些走进去进行捐赠帮扶的人,看到这样的物质环境和孩子们单纯的对知识的向往,自己都会受到教育。而想要让孩子们受到教育,就要多让他们走出来。”
去年7月的足球“游学”结束后,姚泓源得知了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与支付宝公益基金会、阿里体育等机构合作开展支持乡村校园女足发展的“追风计划”,他没有丝毫犹豫,立刻就报了名,开始准备各种申请材料。
一个多月后,马尼干戈片区寄宿制学校史上第一支校园女足队伍就宣告成立,而这些女孩们,也同样希望能有机会走出高原看看。
“女子足球队成立后,很多女孩子第一句话就问,老师我们什么时候能跟男生一样出去打比赛?”投下一颗石子,泛起一阵涟漪
一次走出高原的经历,被姚泓源描述为:在孩子们中间投下了一颗石子,泛起了更多的涟漪。
“孩子回来以后他也会宣传,他们自己就是“小宣传员”,他们知道了踢足球可以走到哪里。而且加入了“追风计划”之后,又捐建场地,又给老师搞培训,所以老师们对这个事情也就更有积极性,在此之前,纯粹就是自己的爱好和奉献。”
“涟漪”的效应,并不限于只在这所学校之内,看到马尼干戈片区寄宿制学校在校园足球方面的发展,县里的其它学校也开始前来咨询,这同样也是“涟漪”的扩散。
在姚泓源看来,这是无比积极的信号。
4岁开始踢球,和足球相伴了几十年的他,在德格县里就组织了一支成年业余足球队,并且参加了当地的业余足球联赛和成人运动会。他觉得想要足球得到推广发展,最重要的还是“人”。
“希望有更多的成年人能投入足球,有了更多的爱好者,就会有更多人投身于足球事业,雪球越滚越大,踢球的孩子也会越来越多,自然会有成绩和人才出来,就像植物成长必须要有水土和养分,足球也是一样,首先要有更多的人和资源进来。”
在进行援藏工作时,姚泓源更重视的也是目标长远的工作。相比单独训练足球校队,他更希望能培养出更好更多的校园足球教练,毕竟援藏工作只有两年,只有当地的体育教师和教练队伍成长起来了,才能把校园足球做长久。
曾经外出到欧洲参加过青少年足球交流和学习的他,也把自己的种种经验带到了藏区的球场。
此前在法国梅斯参加培训时,当地教练曾指出过他的一个错误:让太多孩子等在球场上无事可做,“只要一个点位上有超过2个孩子在等,对方就会停下来问为什么要让孩子站着。”
来到马尼干戈片区寄宿制学校,他也发现了同样的问题,“他们训练会过于注重纪律,比如排队要排好,二十多个孩子分成两列练习带球,一次只有两个孩子在练,我就建议他们多开几组;同时在教学模式上可以先从游戏入手,先多接触球,而不是很多孩子在一边站着看,白白消耗了时间和器材资源。”
困难不少,但不是放弃追梦的理由
姚泓源也想过,是不是应该给学校的孩子们提供更多踢球的理由,比如争取一些依靠足球升学的名额。
但是多方考虑之后,他最终还是放弃了这个想法。
“很困难,一个是接收学校,甘孜州没有校园足球特色的高中来接收足球特长生,只能去成都找学校,但是这里孩子的训练水平毕竟差距不小,训练的质量和时间投入保证不了。”
“而且特长生的名额都是很紧缺的,另外学校也都有升学压力,达到这些标准,说实话对这些孩子来说比较困难。如果要人家用紧缺的名额去照顾你,可能象征性地帮扶接受一个或者几个,但很难长期维持下去。”
此前就有过一位教育界人士跟他交流时表示:为什么很多贫困地区孩子一提起理想就是医生、老师、公务员?原因就是这些职业是孩子们接触最多的,对于很多东西他们没有更多的了解,“理想是由生活环境和眼界所成就的,孩子们更需要开阔眼界。这一观点我深以为然。”
现实环境的限制,的确很难在一朝一夕之间改变。比如,由于德格县地广人稀,校园女足的开展也尚未成型,马尼干戈片区寄宿制学校去年刚刚成立的女足球队,就是跟男生一起混合训练,也很难有比赛机会,“女足在州内就是凤毛麟角,只能跟男生踢。”
但种种困难,并非是孩子们放弃足球梦的理由,相反,主动的奋斗更为重要。姚泓源就希望,孩子们未来能去成都多参加比赛——参加成都的校园足球联赛不现实,但可以考虑打一些垫场赛、热身赛等。
“给孩子们一个机会,可能比赛会输很多,但更重要的是通过足球走出高原,到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去看一看。”
“如今脱贫以后,政策和物质条件都在越来越好,大的趋势都是向上的积极变化,我相信未来会越来越好,但是重点是必须要坚持下去。”(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
新闻推荐
孩子们得知刘刚病了,给他送来祝福刘刚是市一医院心脏外科的体外循环医生,这个夏天,他一直专注于“善地救心行动”。这项行动...
德格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德格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