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行而上的勇士 新时代最可爱的人我市三名医务工作者荣获“健康四川·大美医者”称号

成都日报 2020-08-21 01:59 大字

所谓专家,心无杂念,倾毕生所学解决疑难杂症,敬畏科学,敬畏生命;不论寒暑,知冷知热,总是细致温暖护理病患,一点一滴,赢得赞许信赖;服务基层,脚踏实地,声声医嘱,不负患者的期待和信任。

经推荐申报、初评审核、网络投票、综合评审、公示,“中国医师节”前夕,第三届“健康四川·大美医者”获选名单揭晓,成都市3名医务工作者荣获“健康四川·大美医者”称号。

李国平

临危受命赶赴道孚

创造高海拔地区救治奇迹

当疫情发生时,早早就在请战书上签下自己的名字;带头深入科研攻坚克难,只身赴高原地区打响抗疫阻击战——他就是李国平,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呼吸胸外党支部书记、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一名用行动践行“生命守护者”承诺的老党员。

坐镇本土加速研究

为前方做出指导

1月30日,市三医院呼吸胸外党支部召开支部扩大会议。李国平在会上向与会人员进行了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形势介绍,表示特殊时期里党员干部一定要起到带头模范作用,勇挑重担,无条件服从医院和科室的安排,希望党员同志带头驰援,发挥呼吸胸外党支部和呼吸疾病研究所的桥头堡作用。倡议一呼百应,老党员、新党员、普通干部职工都纷纷响应,火速在请战书上留下了自己的名字。考虑到本土作战的需要,李国平被医院留在了成都。

坐镇本土,李国平除了组队前往金堂县第一人民医院展开技术支援外,更基于去年3月落户市三医院的四川首个以钟南山院士命名的工作站及成都市呼吸健康研究所这一平台,以他为首的精英团队,启动了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细胞受体多组学研究及网络药理学筛选抗新型冠状病毒中医药研究,从而为新型冠状病毒的防控提供理论及技术支撑,增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防控能力。

在团队努力下,新冠病毒相关药物的药理效果得到了进一步的科学验证,为一线的诊疗用药提供了大量有效的技术参考。团队通过基因分析平台的筛选,还发现柴胡、川牛膝、葛花、葛根、萱草根这几种中医药可以作用于病毒进入人体的关键靶点(ACE2)。“我们还研究过连花清瘟(胶囊)的相关药理作用,在这方面我们虽然在幕后,但是为前方做了一些指导。”李国平告诉记者。

与时间赛跑

只身赴高原打响阻击战

2月初,四川人的注意力突然被甘孜州的一个县城吸引:道孚县发生了成规模的新冠肺炎聚集病例。启动应急机制,开始交通管制……四川和新冠病毒的一场高原战在所难免。2月10日,李国平临危受命,以前线医疗救治专家组组长的身份赶赴甘孜州道孚县人民医院开展疫情防控指导工作。

道孚县海拔近3500米,温度低至零下10℃,这样的自然条件,对常年待在平原地区的人来说,本身就是巨大挑战。经过8个多小时的路途辗转,刚一抵达目的地,李国平直奔疫情防控指挥部开始了具体工作的接手。从来没有上过高原的他硬扛着高原反应带来的生理压力,连话都不敢说快一些。

李国平很快意识到,这场战“役”有着独特的难点:高原地区的确诊病人在表现形式上有差异,最头疼的是当地的医疗条件有限,全县只有县人民医院的一台CT机,诊疗效率很低,且当地医生缺乏经验,也非常疲劳。

于是,李国平一方面立即联系后方购置了一台移动CT机,一方面紧急针对救治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制定了收诊、诊断、转诊等诸多相关的流程、标准,并根据每个患者病情给出了救治意见,还带领团队成员为当地医疗人员开展火线培训,“虽然形势严峻,但该调整的一定要调整。我们就盯着他们所有医生进行防护和救治方面的培训,每一个步骤都要监督,让他们具备过硬的能力。”

所有的艰苦都可以被克服

防控难题也能被解决

随着设备和人员能力的逐步到位,道孚县人民医院渐渐成为当地开展新冠肺炎的医疗救治中心,患者不仅能够被及时收治,也不会因到处转院造成传染风险。此外,结合前缘研究和临床水平,成都市呼吸健康研究所又提出了新冠特免血浆制品用于新冠患者治疗储备建议,并被相关部门所采纳,“在当时血浆制品的治疗效果得到了进一步验证,提前准备康复者血浆,可以更大程度方便后续的治疗。”

在院外,李国平也力推在全县范围内开展密切接触者筛查行动,在较短的时间内,道孚县就完成了1万余个密切接触者的筛查,有效阻止了疫情的进一步传播。

按省卫健委工作安排,专家组5天的指导任务完成后即可返回成都。不过,面对道孚当地仍较为严峻的防控任务,李国平和其他专家一样主动选择了留下。李国平说,如果道孚县的疫情控制不住,病人可能就要往成都甚至更多的地方辗转。

在正是需要用他的时候,他就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义无反顾地担起攻坚克难的重任,践行做好“生命守护者”的承诺。

零死亡,治愈率100%,李国平和专家组创造了高原上的生命奇迹,他们用行动证明:“只要尊重科学和客观规律,所有的艰苦条件都可以被克服,防控难题肯定也能被解决。”

谭娟

即使隔着防护服

也能传递温暖传递爱

患者:(我当时)气都出不了,胸口闷,内心有点崩溃,但是她告诉我要放宽心好好休息,我就把我交给她了,当我亲人了。

记者:你怎么认出她的呢?

患者:我通过眼睛,就是那种很温暖的。

患者口中的“她”,是成都市公共卫生临床医疗中心应急二楼隔离病房护士长谭娟。这段感人医患故事,央视《新闻联播》节目对此进行了报道。由于患者在入院治疗期间没有家人在身边,艰难时刻,护士是陪伴他们时间最长的人。只要用心,即使隔着防护服也能传递温暖,传递爱。

战场上雷厉风行

一个接一个地攻坚

疫情来临,谭娟作为曾经的应急队副队长立马对形势警觉起来,取消春节假期回老家重庆看望父母的计划,为了不让父母担心,只打了一个电话给妈妈说医院加班,不能回老家看望他们了。“不用担心家里,好好工作。”妈妈的支持用坚定的语气回应着,实际上的失落,谭娟分明感受得到。

1月22日,忙完科室的几台艾滋病外科手术病人的护理工作,谭娟找到科主任:“我刚刚卸下应急队副队长工作,比较熟悉应急队的管理,我想申请参加应急工作。”在科室的支持下,谭娟加入到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最前线。

当天下午,她就直接奔往了应急战场,分配到的主要任务是发热门诊管理工作。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发热门诊的通道设置、区域规划、人员配置、流程优化、防护物资配备等工作千头万绪。她带领医护人员熟悉穿脱通道和工作职责,手把手培训穿脱流程……不到24小时,发热门诊进入规范化状态。

发热门诊阵地刚刚巩固,谭娟又接到立即投入隔离病房攻坚战的紧急任命。隔离病房的很多护士都是刚刚进入应急队的年轻人,未知的病毒、严峻的形势让大家倍感压力,她对所有护士说:“我会保护好你们,待疫情结束时把你们好好地、健健康康地还给家人。”这句话就像一颗定心丸,所有的护士姐妹都觉得松了口气。紧接着,她连续三天强化规范流程,培训医护人员,规范了各项流程,为后来的长期作战打下了坚实基础。

一同走过的艰难日子

成为彼此珍贵的回忆

在隔离病房里,一边是回不了家的医护,一边是与亲人相隔的患者,医护与患者一同走过的艰难日子,成为彼此珍贵的回忆。

病房里随时都有谭娟关心病人的身影,每次查房会记录下每位患者的需求,无论多忙都尽量做到有求必应,逐一安排,班班交接。她给特殊患者提供面条、包子、稀饭、大蒜、牛奶、剃须刀、帮患者取快递。即使穿着厚厚的防护服,看不到脸,也可以传递爱。

新冠病毒检测结果阴阳反复的李婆婆很是焦虑,谭娟对其加倍关照。一次查房时,李婆婆闲聊着和谭娟说起,自己是北方人,在这里吃不惯,很是想念一碗面条。“您要乖乖配合治疗,我有机会出去休息就给您做一碗哈!”谭娟应在嘴边,记在心上。当李婆婆吃到谭娟亲手做来的番茄鸡蛋面时,她说,那是家的味道,能记一辈子。

科室里还曾住了位三个月的宝宝,新手妈妈还不怎么会带,总是手忙脚乱、无从下手。得知这个情况,谭娟就亲自示范怎么给宝宝喂奶、拍背、换尿布,为了防止换衣服时宝宝冷,她把工作人员的暖风机拿给她们用,新手妈妈感动得哭了,“有你们我就不害怕了……”

有人问什么让谭娟最感动,她说:“病人真心肯定我们的付出,让我们防护好,多休息的时候最让我感动。通过我们精心的护理,亲人般的照顾,一个个病人痊愈出院,所有的努力和坚守都是值得的。”

杨春

基层防控细碎繁琐

但再麻烦也要去干

截至目前,成都市未发生一起聚集性疫情,未发生一起“院感”事件,未发生一例境外输入病例引起的关联病例,全市新冠肺炎发病率是千万人口以上特大城市最低的城市之一,疫情防控成效得到世卫组织专家高度评价。这个战绩的背后,不仅有科学有效的顶层设计指导,更有这座城市每个角落的基层防疫工作者构建的密不透风的群防群控格局。

乡村医生是基层防线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他们每日奔走在乡间,开展检测筛查、健康宣传,为构建基层防疫“堡垒”贡献着自己的力量。疫情期间,乡村医生们是如何度过每一天的?彭州市隆丰镇同德村卫生站乡村医生杨春过去几个月的经历可以回答这个问题。

从日出到日落

一户户地测一户户地教

时间回到今年二三月份,早上8点,彭州市隆丰镇同德村卫生站准时开门。因为疫情,原本车来车往的路上没有一个人,显得格外冷清。杨春熟练地配制消毒液,将村站周围的公共区域进行消杀,对工作台面进行擦拭,对当天需要使用的体温计、体温枪、血压计等进行消毒检查,为当日开展工作做好准备。

9点,杨春开始为返乡人员入户监测体温,进行健康跟踪、健康宣传等。农村的住户散、远是特点,有的地方连骑电动车都只能勉强通过。杨春骑着电动车奔走在乡间,一户一户地测,一户一户地问,一户一户地记,再一户一户地教,一个村监测一趟下来要耗费2个多小时。在路上遇见“打堆堆”、摆家常、不戴口罩的居民,他还要顺便把宣传资料发了,健康宣教普及了,苦口婆心地劝阻居民不要外出,不要聚集,出门戴口罩,回家勤洗手……

一眨眼便到了中午时分,杨春返回村卫生站后,便开始整理上午监测人员的资料,直到全部核对无误,装入文件盒备查后,才端起饭碗扒了几口。

下午也不能闲着,也有监测随访任务和环境消毒工作。杨春又骑着电动车开始发宣传资料、开展防疫知识普及。到了村委会设置的卡点,杨春将当天的人员摸排情况、人员流动情况、人员跟踪情况等与村委会进行信息互通互换,积极配合村委会做好疫情防控宣传和返乡人员摸排。

家人很理解他,也很支持他,因为他们一家有三个都是村医,加上在医院上班的妹妹,一家四口都在抗击疫情中承担着不一样的责任和重担。晚餐时分,一家人围坐饭桌,这一顿算是当天吃得最正式的一餐了。晚上8点,天已完全黑了,杨春还要进行早晚一次的环境消毒,然后整理这一天的资料,做到核对无误,无遗漏,装档成卷。

把自己比喻成螺丝钉

是基层不可或缺的人

疫情期间,杨春的健康状况摸排工作细碎繁琐,他需要走进每一户的家中了解是否有从湖北等高风险地区返村的人员,每天都要为村民们检查两次体温,“尤其是刚开始没有测温枪的时候,非常麻烦,但也必须要做。”

按照杨春的说法,当时的他几乎每天都要走遍每个村民的家,“一些从风险比较低的地方回来的村民,其实只要自测体温然后上报给我们就可以了,但我还是要抽时间去给他们测一下。”新冠病毒传染性很强,防疫工作必须要仔细,很多事情因为放心不下,所以再麻烦也要去干。

在杨春和村干部等防疫人员的努力下,每逢过年必然热闹非凡的同德村突然安静了下来,有时村里只能看到一个穿着白大褂,骑着绿色电瓶车走村入户的人影。杨春说,当看到整个村几乎只有他一个人在外面时,心里就踏实了许多:“没有一个人出来摆席,哪怕是村民家里有白事,邻居也是送完慰问品就走。”在疫情防控最严峻的那段时间里,同德村村民表现出来的高度自律让杨春既意外又安心。

那段时间,杨春感觉到过苦和累,也怕被感染,也受过委屈,但从开始到现在,当他一直没听到同德村甚至整个彭州市有确诊病例的消息,就感觉自己做的一切都值得。后来,疫情防控进入了常态化阶段,同德村卫生站也恢复了往日的人气,但是杨春仍然需要坚持疫情防控期间的检测和报告工作,只是压力小了很多。杨春把自己比喻成一个螺丝钉:“我们作用看起来比不上一线的医生,但基层如果没有我们,感觉还是不行的。”

本报记者 王静宇 市卫健委供图

新闻推荐

生命至上的力量 坚守阵地逆行出征筑起牢固健康防线

临行前,参加培训的援助湖北医疗队队员聚在一起学习注意事项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坚守疫情防控阵地龙泉驿区山泉镇红花村,59...

道孚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道孚县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