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透2022为国铸剑的十大科技前瞻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徐莉莎
推荐专家团成员:中国科学院成都文献情报中心陈云伟 熊永兰 王恺乐 刘昊 周海晨 任晓亚
【前瞻1】
打好种业翻身仗
四川首个生猪母本新品种问世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2022年,由川农大选育的“天府黑猪”有望通过国家审定,这是四川的首个生猪母本新品种。该品种利用成华猪与巴克夏猪杂交选育而成,大幅提高了成华猪的产仔数、生长速度、饲料报酬和胴体瘦肉率,猪肉品质优秀。围绕打好种业翻身仗,2022年,四川将抓好种质资源保护利用,重点做好四川省种质资源中心库建设,科学布局建设一批种质资源圃(场、区),加快推进全省农业种质资源普查工作,加强资源鉴定评价和开发利用,实现应收尽收、应保尽保、以用促保。抓好种业自主创新体系建设,支持成都和绵阳分别建设农作物种业创新中心和畜禽种业创新中心,建设好国家区域性种公猪站,深入推进良种联合攻关,加快专用型品种的选育,加快畜禽育种创新步伐。抓好优势种业基地建设,高标准高质量建设邛崃国家天府现代种业园,大力培育三台县国家生猪现代种业园区以及省级现代种业园区建设,加强国家级种子生产基地、国家区域良种繁育基地和畜禽(水产)良种繁育基地、南繁基地建设,鼓励和支持种业强市、强县建设。
【前瞻2】
四川重器加速突破
白鹤滩水电站全部机组有望投产发电
2022年,“四川造”大国重器将加速突破。1月18日上午,装机规模全球第二大的水电站——白鹤滩水电站最后一台百万千瓦水电机组(9号)转子吊装就位,标志着电站16台百万千瓦水电机组转子全部安装完成。白鹤滩水电站位于四川省宁南县和云南省巧家县境内,总装机容量1600万千瓦,计划于今年7月前实现全部机组投产发电。电站机组全部投产后,年均发电量将达624.43亿千瓦时,相当于每年可节约标煤约1968万吨,减少排放二氧化碳5160万吨。同时,它将与三峡、葛洲坝以及金沙江乌东德、溪洛渡、向家坝等水电站一起,构成世界最大的清洁能源走廊,对中国实现双碳目标具有重要作用。此外,位于四川巴塘县和西藏芒康县界河上的苏洼龙电站4台机组也计划于年内投产。该水电站是国家发改委核准开工的金沙江上游首个水电工程,是国家“西电东送”接续能源基地的先导水电工程。核动力方面,三代自主核电技术“华龙一号”全球首堆已商运一周年,海外首堆商运也已达8个月。记者了解到,正批量建设的“华龙一号”今年将迎来新节点。此外,备受关注的“核电宝”——全球首个陆上商用模块化小堆“玲龙一号”继去年7月开工以来也在加紧建设,预计2026年建成发电。
【前瞻3】
大科学装置“组团出道”
稻城天文科学园开建
大科学装置作为探索未知世界、发现自然规律、引领技术变革提供极限研究手段的大型复杂科学技术研究装置或系统,是体现一个国家科技创新能力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2022年,四川将加速大科学装置建设进程。位于稻城县海子山上的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LHAASO,简称“拉索”)边建设边运行,在过去两年里已取得不少成果:观测到迄今最高能量光子;精确测量了高能天文学“标准烛光”蟹状星云的亮度,为超高能伽马光源测定了新标准;成功入选2021年度国内十大科技成果。当前,“拉索”正在接受国家验收。根据验收进度,年内有望结束。届时“拉索”将正式建成投用,成为全球灵敏度最高的同类宇宙线观测站。相信全部投用后,“拉索”将再建新功,在天体物理及其他合作领域有更多重大发现。作为世界最深的地下实验室,位于凉山州的极深地下极低辐射本底前沿物理实验设施正在加快建设。设施建成后,将开展暗物质直接探测实验、无中微子双贝塔衰变实验和核天体物理实验等前沿物理实验研究。探索这些重大前沿科学问题,对揭示物质起源和宇宙演化奥秘、开启人类全新宇宙认知有重大意义。作为我国空间天气领域唯一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空间环境地基综合监测网正在建设。设施建成后,将是世界上第一个以日像及日冕物质抛射爆发图像真实性为优化目标的地基射电望远镜,可以与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融合互补,通过不同探测装置和手段展开交叉科学研究,进而在稻城地区集聚形成全球顶尖的大天文观测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不断提升四川的科技创新实力和国际影响力。记者了解到,稻城正借此打造天文科技旅游目的地。目前已启动稻城天文科普馆及稻城天文观星基地的前期工作,预计2022年开工建设。天文科学园建成后,以后到稻城,不仅能看雪山、看皮洛遗址,还能进行天文宇宙探秘。
【前瞻4】
天宫空间站即将建成
“四川智造”将再立新功
2021年,人类航天获得了历史性的快速发展,2022年,这种辉煌还将延续。我们在逐渐打开大航天时代的大门,为人类成为“跨行星生存物种”而努力。
按照计划,今年中国空间站将建成,这意味着人类载人航天将实现两大空间站同时在轨运行的局面。去年10月16日,四川老乡叶光富随神舟十三号到空间站“出差”半年。按照计划,今年4月,“感觉良好”三人组将结束6个月的在轨驻留,载誉而归。中国空间站不仅承担了大量的科学实验任务,同时也将搭载国际领先的科学实验设备,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周建平透露,计划在建造实验舱后,完成在轨的科学实验。记者了解到,今年将上天的科学载荷中,就有“四川智造”。这是目前我国载人航天工程里最大的载荷项目。它具体将发挥什么作用、执行什么任务?答案有望于今年揭晓!目前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还在持续推动载人登月、载人登火的工作。在行星际空间探测方面,“天问一号”去年成功“落火”。它携带的13种科学载荷,正在为中国科研界带来火星的第一手资料。而这些,都将通过在川央企中电科十所打造的深空探测网传回。目前,“天问一号”所携带的火星离子与中性粒子分析仪实测数据已经促成了我国首批对行星际太阳风径向演化研究成果。2022年,更多数据将被科学家们一一解读,这将是人类探测火星史上重要的科学成果之一。人类探索星辰大海的征途无穷尽,期待川人在其中贡献更大力量。
【前瞻5】
向肿瘤、心脑血管疾病宣战
转化医学研究设施(四川)即将试运行
由四川大学承担建设的转化医学研究设施(四川)即将进入试运行阶段。该设施是国家在生物医学领域前瞻谋划和系统部署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目标是聚焦重大疾病生物治疗领域,形成从基础研究到技术方案设计、生物制剂筛选制备、临床转化验证的完整“创新链”,将对人类重大疾病发生、发展与转归中的重大科学问题开展研究。目前,主体工程建设已基本完成,3个核心基地已全部启用,即将进入试运行阶段。设施建成后,可充分发挥四川大学的科教资源优势,对肿瘤、心脑血管等重大疾病生物治疗开展核心科学和关键技术研究,形成新的生物治疗手段或产品推向临床应用,对提升我国生物治疗研究的科技创新能力、保障人民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前瞻6】
医用同位素研发前景可期
突破核医疗产业“卡脖子”困境
医用同位素是核医学诊疗的物质基础,利用医用同位素对心脑血管、恶性肿瘤、神经退行性疾病等进行诊断治疗,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过去,国内使用的医用同位素90%以上依赖进口。生产医用同位素的反应堆属于稀缺资源,国内仅有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和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等单位拥有为数不多的反应堆可用于同位素生产。2021年6月,国家原子能机构联合多部门发布《医用同位素中长期发展规划(2021—2035年)》,明确我国将逐步建立稳定自主的医用同位素供应保障体系。记者了解到,由核动力院牵头的同位素及药物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组建方案得到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复,这是国家发改委唯一批复的同位素及药物领域工程研究中心。该中心联合了中国辐射防护研究院、四川大学、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北京肿瘤医院、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成都云克药业有限责任公司等国内顶尖的同位素及药物研发、药物安全性评价、药物临床试验及应用单位,共同组建“产学研用”高效协同的科研技术攻关和成果转移转化一体化平台。去年,国家原子能机构放射性同位素及药物研发中心落户中物院二所。该单位也在开展裂变Mo-99,99Mo-99mTc发生器、I-131、I-125、Lu-177、Tb-161、Y-90、C-14等10余种医用同位素及制品的制备工艺研发、规模化生产关键技术开发与产业化应用研究。中国医用同位素的国产化和产业化发展已驶入快车道,前景十分广阔,相信经过相关各方的共同努力,医用同位素在川自主化、产业化的“黄金十年”,前景可期。
【前瞻7】
世界动力电池大会将在川举行
清洁能源相关产业加速布局
步入2022年,四川清洁能源生产、支撑和应用全链条关联产业将得到重塑和快速发展。世界动力电池大会、世界清洁能源装备大会将在川举行。一批具有基础性支撑性引领性的重大能源项目已经落地并开始推进,包括四川华电内江白马2×475兆瓦燃气轮机创新发展示范项目1号机组项目、川渝特高压联网工程、川渝天然气千亿产能基地、西南地区百亿级储气调峰基地、四川时代动力电池等。清洁能源核心产业将进一步做优做强,水风光等基地开发、天然气开发利用和氢能产业发展将有序推进,攀枝花和阿坝、甘孜、凉山风光资源开发是重点推进对象,将全力打造“两江一河”清洁能源走廊。同时,攀枝花将深化攀西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建设,打造钒钛和清洁能源两大“千亿产业”,打造氢能产业示范城市,并与东方电气等多家企业联合打造“绿氢之都”,建设全国重要的氢能产业基地。四川晶硅光伏和能源装备产业将发展壮大,以建设世界级晶硅光伏产业基地为目标,成(都)乐(山)眉(山)晶硅光伏产业齐头并进实现一体化发展;成(都)德(阳)光伏高端能源装备产业集群引领清洁能源装备产业发展;通过实施“川气东送”二线(四川段)等干线管道工程、建设微电网和智能电网、发展“5G+数字电网”“5G+智能燃气管网”等增强清洁能源科学调配能力和智能化运用。清洁能源应用产业不断壮大,立足国家所需、四川所能,四川将重点发展动力电池(遂宁、达州、宜宾等)、新能源汽车、大数据(成都、雅安)、钒钛资源等产业,将资源优势转化为高质量发展优势。
【前瞻8】
5G基站将有12万个
数字经济占GDP比重或达40%
2022年,四川将初步构建与数字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政策体系和制度环境,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取得显著成效,数字经济对四川省地区生产总值(GDP)贡献率大幅提升。全省数字经济规模将超过2万亿元、占GDP比重达到40%。数字经济基础支撑进一步夯实,将启动达州数字经济产业园、自贡5G创新应用产业园、眉山数字经济孵化基地、广安数字经济产业园等一批项目。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迈上新台阶,全省5G基站将达到12万个,5G网络实现县级以上城区全覆盖,卫星遥感基本具备全球卫星影像服务能力,北斗导航实现城市亚米级定位和位置服务,在用数据中心机架数达到15万个,设备联网数量达到1000万台。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做大做强,绵阳新型显示用偏光片研发及生产、中兴通讯西南总部基地等一批重大项目建设将助推电子信息产业集群的发展,电子信息“1234”工程成效开始显现。两化融合进一步升级,《四川省加快发展工业互联网推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行动计划(2021—2023年)》的发布实施将加快制造业生产方式和企业形态根本性变革,提升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推动制造业数字化、绿色低碳转型和高质量发展,支撑制造强省和数字经济发展高地建设。数字治理能力得到新提升,成都市初步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和区域带动力的新型智慧城市,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超大城市智慧治理模式,将打造省级数字经济发展先导示范区并开展一批数字乡村示范。
【前瞻9】
天府实验室再添新成员
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加速入驻科学城
2021年6月,西部(成都)科学城和天府实验室在成都正式揭牌。半年后,剑指“碳中和+”的天府永兴实验室也揭牌开建。2022年,成都将继续围绕电子信息、生命科学、生态环境3个领域加快建设天府实验室体系,高质量建设天府兴隆湖实验室、天府永兴实验室,推动天府绛溪实验室、天府锦城实验室挂牌,稳步推进国家实验室“预备队”的建设工作。作为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重要平台,2022年西部(成都)科学城将更加热闹:中国科学院成都分院将整体入驻成都科学城新园区;中国科学院大学成都学院也即将投入运行。兴隆湖畔的川藏铁路技术创新中心(成都)项目也将加快建设,为已经全线开工的川藏铁路提供技术支撑……这些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入驻将为西部(成都)科学城注入强有力的科研中坚力量。作为科学城内重要空间载体的独角兽岛多批次项目将在2022年建成,独角兽岛将成为彰显未来城、智慧城、公园城特质的象征,将为科技成果在四川转化提供高品质空间载体。展望未来,西部(成都)科学城将成为四川创新创造的重要引领之一、重要坐标之一、重要策源地之一。此外,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协同融合趋势下,2022年四川将联合重庆建设“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合作区和国际技术转移中心,共同举办首届成渝“一带一路”科技交流大会。
【前瞻10】
量子互联网加速研发
“四川队”年内完成实验室二期建设验收未来信息社会必将在信息的获取、传输、计算、存储和应用等方面发生重大变革与演进,其中的关键是使用量子物理系统发展量子信息科技,并最终建成量子互联网。量子互联网是各国的“必争之地”,2022年,四川将抓紧量子互联网的研发进程。近年来,电子科技大学与合作单位一起共同开展量子互联网的研发工作。作为我国电子信息领域的排头兵,电子科技大学汇集量子互联网领域的高能级专家,组建信息与量子实验室研究团队,在过去两年里已取得不少成绩:建成首个含量子中继的量子互联网实验研究平台;研制出高性能量子光源、多模式量子存储器;研制出量子光时域反射仪服务光通信网络的健康监控。当前,量子互联网“四川队”正在抓紧量子互联网的研发,年内有望完成实验室二期建设的验收。二期建设将在50公里的城市范围内建成多用户间的量子纠缠互联应用示范网,保护城市信息安全、提升城市量子信息科技水平。
新闻推荐
11月14日,记者从甘孜州稻城亚丁景区管理局获悉,景区日前调整了冬春对外开放的区域和时间。受冰雪天气影响,景区贡嘎措至牛奶...
稻城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稻城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