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巴土地上的新脉动

成都日报 2020-06-27 00:38 大字

上接01版

变化,不仅在甘孜州。在阿坝县民族寄宿制小学的教学楼里,随着辅导老师索郎扎西强劲的手拍节奏,五年级2班学生扎西次让跟同学们拨弄着曼陀铃细弦,优美的音乐在教室响起。通过乡村少年宫示范项目,阿坝州高原牧区的孩子们,可以在课余时间进入兴趣班学习。

一路西进,看得见的变化不仅是当地硬件条件的改善,还有当地群众思想观念的更新。

“几年前,一到挖虫草季节,我们必须去做工作让孩子来上学。现在,家长们都主动送孩子来读书。”甘孜州理塘县城关第四小学四年级1班班主任石曲说,随着物质生活提升,越来越多的群众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很多家长说“不能让孩子和自己一样吃没有文化的亏”。

普及健康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才能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甘孜医院,37岁的甘孜州德格县麦宿镇居民泽措几天前刚接受了包虫病免费治疗。“在医院期间,医生们通过小视频、抖音等方式告诉我不能吃生肉,接触犬类后要洗手等,我全都记下来了。”泽措表示,要把这些好习惯坚持下去。

昔日风沙地披上“绿风衣”

6月23日,在甘孜州稻城县稻城亚丁天街商城综合体的道路上,很少有戴毡帽的行人出现。稻城县地处高原,生态脆弱,大风是小城的常客。由于风大,稻城县的康巴汉子们以往出门都会戴上毡帽。

为何现在戴毡帽的人少了?

“因为有了青杨树和湿地公园。”顺着稻城县居民扎西手指的方向,记者看到在县城不远处的山坡上有一排排青杨。扎西说,“有了这些树,风沙变小了,毡帽用处也没那么大了。”

2016年,稻城县投资1800多万元在城市周边建设湿地公园,先后种植适合高原气候的云杉、波斯菊等植物。稻城县林草局副局长郭先剑介绍,再加上前些年种植的青杨林和高山柳树,“相当于给县城穿上了一件绿色风衣。”

“穿上绿风衣”的,还有阿坝州九寨沟县。九寨沟县依托“天保”“退耕还林”“沙化治理”三大工程,有效巩固退耕还林8.04万亩,土地、矿山生态恢复11.75万亩。

从风沙之地到高原绿洲,是四川省绿色发展的生动体现。相关数据显示,2019年,四川省大力促进川西北生态示范区绿色发展,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抓好沙化治理等重点生态工程,治理草原生态1646万亩,修复退化湿地4.5万亩。(原载《四川日报》6月26日01版)

新闻推荐

十一小时接力救治 成功挽救患儿生命

雅安日报讯4月24日,记者从雅安市人民医院(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雅安医院)(以下简称:市医院)获悉,经过十一小时的“长途接力”,市...

稻城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稻城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