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吸氧 白天救人

家庭生活报 2019-08-27 00:51 大字

泸州中医院护士彭晓容援藏遇严重高反

家庭与生活报讯 去年10月8日,泸州市中医医院骨三科护士长彭晓容到甘孜藏族自治州稻城县人民医院开展援建工作。来藏第一个星期,彭晓容遇到的第一个病人是自己。头晕头疼、胸闷气短……严重的高原反应让她每天都很难受。为了更好工作,彭晓容给自己买了一台制氧机。每晚,彭晓容只有开着制氧机才能入睡。

“既然人都来了,就不能忘记来这里的初心。”彭晓容口中的“初心”,源自去年的一次旅行。彭晓容带着孩子在青海湖旅游,听导游介绍藏区里的医院较少,彭晓容希望有一天能帮助这些孩子。当得知援藏征集通知后,彭晓容主动报名参加。

开设“泸州课堂”提升当地医疗水平

去年10月底,稻城县人民医院接到一个缺血性休克病人,需马上抽血化验病情,但当时血压无法测量,值班护士和医生都不知道该如何处理。如果耽误治疗,血压持续下降,将会危及病人的生命。值班护士立刻向彭晓容求助,彭晓容赶到医院,对病人进行股静脉穿刺采血,帮助其建立静脉通道,赢得了抢救时间。

在稻城县人民医院每月1至2次的全院分享经验和科室讲课上,彭晓容都会结合在泸州工作的临床经验,教大家一些医院应急预案、专科护理等知识。“之前抢救病人使用的股静脉穿刺采血,我教了大家后,现在科室里几个医生都会了。”

外科护师田敏是“泸州课堂”的粉丝之一,田敏说,“之前自己的临床技术不够熟练,彭晓容结合理论和实践,认真、耐心地指导,让我非常受益。”

一边晕车呕吐一边照顾患者

由于稻城县医疗技术和资源的限制,彭晓容需要把一些病重的患者送到几百公里外的康定、成都等上级医院。山路艰险崎岖,弯道连绵不绝,这对容易晕车的彭晓容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我常常是一只手扶着患者,一只手提着呕吐的塑料袋,有一次肚子都吐空了,胆水都吐出来了,十多个小时的车程,觉得特别漫长。”

彭晓容有两个孩子,大女儿 12岁,小儿子1岁。每次回泸州看孩子,临走时是最痛苦的。有一次,女儿对她说:“妈妈,你明天走的时候,可不可以亲我一下。”第二天早上5点,彭晓容来到女儿的房间,站着看了一会儿熟睡中的女儿,俯身亲了亲脸颊,便转身踏上了去稻城县的路。 (泸州发布)

新闻推荐

荒地长出金银花,贫困村成网红打卡地…… 泸州援建,让稻城净土开出“致富花”

这块保护地的水,用于新建的900亩农业产业园,以及呷拉村61户300余人的生产生活用水。本报记者袁轶摄■本报记者袁轶稻城县位...

稻城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稻城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