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法治阳光暖心田 ——稻城县傍河乡依法治理实现“七个零”

甘孜日报 2017-10-22 01:34 大字

■徐平波

在稻城县以西6公里的傍河乡,曾经是一个群众法制观念淡薄,矛盾纠纷时有发生,不稳定因素多的一个乡。自依法治乡工作开展后,群众思想观念发生了转变,群众遵纪守法、懂法守法用法意识明显增强。

国庆前夕,当采访团一行来到稻城县傍河乡时,一位70岁的藏族老阿妈兴奋地说:“乡里的干部很能干,要不是他们长期在村里宣传讲解法律知识,我们村子的人也许就不会像现在这样和谐。”对于这位老阿妈,傍河乡司法助理员格绒拥金十分熟悉。老阿妈名叫曲鲁,是傍河乡仲久村村民,由于法律意识淡薄,险些造成孙子辍学。格绒拥金介绍道, 曲鲁一家有5口人,儿子、媳妇和两个孙子。长孙四郎高中毕业后,因家庭经济困难,儿子儿媳打算让四郎放弃学业进城务工,而一心想接受更高教育的四郎对于父母的打算感到很困惑。乡里知道曲鲁家情况后,多次在仲久村开展法律宣讲,并多次给曲鲁一家做思想工作,在意识到法律的重要性后,曲鲁决定让孙子接受更高的教育。“不能像我们一样什么都不懂”,这是曲鲁对四郎父母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这样四郎实现了自己的求学梦。

送法下乡不仅是改变了曲鲁一家人的观念,也让村里的村民更加信任法律。格绒拥金说:“今年8月25日,村民格绒达瓦到乡上找到法律援助站,请求帮助书写起诉书,乡法律援助工作站人员在了解情况后得知,格绒达瓦将虫草卖给一老板后,老板因种种借口,致使其迟迟拿不到钱。法律援助工作站立即按照相关程序帮助格绒达瓦书写了起诉书,县人民法院根据起诉书现正在进行司法调查。之前,乡法律援助工作站还帮助村民白马通过法律途径追回借款1万元。这些都是通过送法下乡,群众知法用法的具体表现”。

仲久村第一书记罗拉古告诉笔者,村“两委”已将法律法规和政策学习纳入到了农民夜校的重要学习内容,并用藏汉双语积极向广大村民宣传讲解法律法规知识。为确保本村不出现任何安全稳定事故,在重要时段,村干部、民兵、老党员还组成红袖章巡逻队,到本村村界以及村内、寺庙开展治安巡逻活动。

在依法治乡工作中,傍河乡结合法律“七进”活动,通过县里送法下乡、乡片区开展送法进村,以及各村村干部和第一书记自行组织学法等形式,每月开展至少一次集中学法和两次矛盾纠纷排查活动,并结合群众需要和日常工作实际,实时开展针对性送法进村进寺进工地进学校等活动,使全乡上下营造出了一个良好的学法用法氛围。

经过多年的努力,如今的傍河乡处处充满和谐。谈到如今和谐的氛围,傍河乡乡长扎西满怀欣慰,他说:“傍河乡依法治理工作以‘和谐傍河,法制护航\’为目的,创新法制宣传,不断开展矛盾纠纷排查,强化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和司法调解有效衔接机制,畅通群众信访渠道,将矛盾纠纷化解在源头”。

据了解,目前,傍河乡实现了零治安案件、零矛盾出乡、零群体事件、零上访事件、零安全事件、零阻工、零边界纠纷,切实做到了小矛盾不出村,大矛盾不出乡的良好局面。

“现在全村邻里纠纷、打架斗殴、婚姻纠纷等等再也看不到了,村民们都和睦相处,大家都把精力投入到了如何搞好脱贫增收和产业发展上去了。”看着村民们忙碌的身影,曲鲁说道。

新闻推荐

英国女孩环游世界来乐山“火”了一把

火术舞蹈表演卡西娅供图9月30日傍晚,在嘉州绿心公园“一碗水”景点附近,众多散步休闲的市民被动人的乐曲吸引过来,相互簇拥着发出惊叹声。从外围望去,早已围成一圈的人群中央,不时地摇曳着阵阵火...

稻城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稻城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