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亲不认”的老支书倒在了扶贫路上 记丹巴县日卡村老支书西布秦麦更布
◎县委中心报道组
23年的村干部历程中,老村支书以无限忠诚的政治觉悟、舍身忘死的拼搏精神、一心为民的家国情怀、铁面无私的工作作风,书写了新时代优秀共产党员和藏区扶贫公仆的光辉形象。
“身患重病仍坚守岗位、对双目失明的母亲不评低保、集体搞建设总是冲锋在前干在一线、把贫弱乡亲当作自己的亲人、弥留之际仍牵挂村子间的和气、要求三个儿子都要入党为群众多办好事……”2018年10月20日,丹巴县日卡村老支书西布秦麦更布(下称秦麦更布)永远倒在了扶贫的路上。
儿子眼中的父亲 『他是铁了心把命给村子』
“从1995年当村干部开始,父亲就完全变了一个人,总是早出晚归,成天家里看不见人,要么在村上的办公室开会、要么在公路上修路、要么在田地头帮别人干活。”说起父亲的过往,二儿子眼眶就变红了,但听不出有抱怨:“当时我还小,不懂。后来长大了,才晓得。我们村太恼火了(贫穷落后),他心里头急,想把村子弄好。”
村里人都知道,老支书有20多年的老胃病,既便如此,乡亲们印象最深刻的,是他胃子痛也能把活儿干得比其他人更快更好。但在去年以来,有人发现了异样。“修入户路和村文化室那阵,父亲也像往常一样最先到最后走,跟村民一起干活。但我听到有人在说,你爸爸这几次咋个有点偷懒,没以前勤快了呢?”二儿子回忆道:“那时,有村民就对父亲说,你怕是病重了,脸色这么差,赶快去省城检查一下吧!”
“莫得事,我这是老毛病,忍一忍就好了。等把路修好了再说吧。”面对村民和家人的担心,这样的话成了老支书的口头禅。
路修好了,又是村庄风貌改造,又是村文化室修建,又是扶贫产业转型,一个又一个的建设和任务,让秦麦更布错过了一次又一次的检查治疗机会。今年春节后,老支书数次病倒在床上,常常一两天吃不下饭。
老支书有三个儿子,大儿子西布丹巴杜吉在县城当辅警、小儿子多吉泽朗在外地武警部队是三级士官、二儿子西布得清在家务农。父亲的老胃病和不断病倒的情况让三个儿子都忧心忡忡。
“十年参军入伍,父亲总在忙村上的事,一次没到部队上来看我。每次打电话来,只关心我入党没有,进步没有,给我下死口(命令),一定要给组织上和战友些(们)多做好事”,说起父亲的“无情”,小儿子禁不住流下了泪水。
三个儿子印象最深的唠叨,就是“入党”。打小懂事起,老支书就要求三个孩子将来要“感党恩,积极争取入党,多为集体做事。”他常说,“你们看,要不是共产党,你们能有今天的出息,我们村子能有现在的变化。”如今,老大和老三都已成为党员,且在各自单位上表现突出。
今年7月,新村建设进入关键时期,老支书又一次倒下,身体极度虚弱,躺在床上粒米不进。“但第二天,他又去工地上了,捂着胃子干一会儿活停一会儿。下午人又不行了,我看劝不了,赶紧把大哥叫回来劝。”二儿子回忆说,“大哥回来劝还是不听,我们又把老三从部队上叫回来,父亲这才同意到县上去看病,但还是不肯去省城,怕时间太久误了村里的事。”
县医院住院后,医生认为老支书的病很严重,建议到省城去确诊后再治疗,但他坚持只在县上治疗。医院只好先开了一周的药水,暂时稳住他的病情。结果刚打了一天吊瓶,村里的上山道路因连夜暴雨塌方了,老支书听说这个消息后,二话不说,一把扯下针头,就赶回了村子,把医生护士都震惊了:“这么重的病还跑,不要命啦!”
就这样一推再推,等到今年8月新村建设完工了,老支书才很不情愿地登上去省城的车。而这一去,竟是他66年人生的终结之行。说到这里,大儿子泪如泉涌:“父亲是个聪明的人,虽然我们一直在瞒他,但他肯定意识到自己的病已成绝症,命不久了。我知道,只要是为了村子,他搭上这条命也是愿意的。”
村民眼中的支书 『共产党的样子就是他那样子』
日卡村海拔3000米,周围的山都是4000到5000多米,在当地也是有名的边远村。观念落后、交通不便、产业单一,长期以来制约着村庄的发展。作为深度贫困村的党支部书记,秦麦更布深知“通路”的重要性。
老村长旺秀与秦麦更布搭了11年的班子,知道的往事最多。他说:“以前,我们村子只有一条羊肠小路下山,送娃读书、卖东西上乡里只能靠人背。2009年国家给我们修通村毛路,一些老百姓不想让地出来,始终修不成,老支书情急之下,把自己1亩耕地无偿让出来,事情才弄成。今年修入户水泥路,又有村民不肯出地,老支书又带头把自家地让出来。没有他带头吃亏,现在那有这么好的路哦。”
村子里的用水是山上引过来的,几公里长的管子常常被泥石和树叶堵住,以前全村人轮流上山去掏引水管,一年要掏十几次。2013年以后,老支书自己一个人把这件事揽了下来,连续五年都是他在掏。一个人干不了,就带着二儿子去干。旺秀说:“有人是公车私用,他经常是私车公用。”
不仅“私车公用”,老支书还经常“私物公用”。松青卓玛和洛热巴尔姆是村里的两个残疾人,一个脑瘫、一个肢体有问题,都没有劳动能力。一有时间,老支书就会上门去看望,问寒问暖。逢年过节,还私人出钱给他们送衣服送食品,这在村里尽人皆知。
贫困户仁真旺姆一家5口人,过去就靠她丈夫上山挖药和种地,一年人均收入才1千多元。2013年村里发生洪灾,洪水把她家的房子冲垮了。老支书看在眼里、急在心头。他立即把这一家人安排在村委会旁边避险,又帮助协调了3万元贷款给修了新房。接着又按政策给仁真旺姆的丈夫安排了一个年收入6千元的公益性岗位,帮她家渡过了难关。
“这个娃脚上的鞋就是老支书送的!平时他经常送我娃吃的穿的,农忙时,他自己的地都不收,帮我家收粮食。现在我家已经脱贫了,一年一个人有4千多元的收入。”说完,仁真旺姆把头转到另一边,手直往脸上抹。
现任村主任阿米吾热是个年轻的小伙子,谈到老支书对群众的好,他的眼睛一直红着、声音有些哽咽:“我小的时候,不晓得共产党是啥子(什么)样子,后来跟到老支书干事,啥子都明白了,老支书的样子就是共产党的样子。他像是老天爷专门安排来给我们弄村子的,弄好了,人就没得(去世)了,啥都没有享受到。我现在就跟他学,他怎么做我就怎么做,能学一点是一点。”
去世前一周,老支书已经无法下地,也吃不了东西,连说话都有气无力了。这时,邻村的村主任来看望他,他拉着那位村主任的手,断断续续地叮嘱:“两个村子…要团结,团结…比什么都重要,再不能…争(边界)了,啥子事都商量…着办嘛……”阿米吾热说:“这样的话,他也一直对我说,要我把村子的班接好,把团结搞好。他什么都想到了,就是没有想到自己。去世前唯一说到关于他自己的事,就是丧事从简,要我们打保票从简。”
亲戚眼中的秦麦 『他是个‘六亲不认’的怪人』
对“老弱病残贫”无比关爱的老支书,在一些亲戚中的印象却并不那么好。亲戚们说他在世时就一直是个“六亲不认”的怪人,自己不贪公家的便宜就算了,这些当亲戚的他一点都不照顾。他去世后,这些亲戚又都改了口,说:“其实我们也晓得他是讲原则,但我们一点光(好处)都沾不到,难免会有怨气噻。”
老支书的母亲已年过80,多年前就双眼完全失明。母亲和妻子常给他做工作,希望按政策把老母亲评为低保,再不行评个残疾领点补助也行。但秦麦更布就是不同意,他对母亲和妻子说:“村里有病的人很多,妈妈是可以评低保拿残疾补贴,但我是党员是干部啊,有了好处总得让群众先享受啊,这件事等以后再说吧!”
秦麦更布有个亲妹子,就嫁在本村,平日里两兄妹感情一直不错。今年,村上修入户路。由于妹妹家就在水泥路边,按规定不用修入户路。但妹夫打起了小算盘,他对秦麦更布说:“能不能按别人家修入户路的材料和工钱标准,给我家顺便把院坝修了。”谁料,亲舅哥一点不给面子:“不得行,我只能照规矩办。”从那以后,妹夫就对亲舅哥有了看法。
老支书还有第四个儿子,名叫泽旺多吉,那是他与前妻生的,离婚以后这个儿子就跟了前妻,也住在本村。就是这个亲生的儿子,在新村建设时也跟他闹过别扭。日卡村虽然只有24户人,但受地势局限分成了三大块,17户人住在上半山、3户人住在下半山,还有4户住在另一条沟里。通村路只有一条,照顾了这一块就照顾不了那一片,而泽旺多吉就住在下半山,为了自己方便,他就找到了父亲希望路通到下半山,但遭到了父亲的严辞拒绝:“上面人多得多,路肯定先通上面,这个没得商量。”
在秦麦更布病重卧床之际,唯一在家务农的二儿子又一次向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这份申请书,一共写了四轮,前后拖了几年,每次都卡在父亲手上,说“没写好,不过关、不得行。”日卡村所在的边耳乡党委书记甲布说:“老书记病重之后,我们还收到一份他二儿子的信,就是个请战书。信中说,‘多年的教诲,我从父亲身上看到了党的光辉,更懂得了如何做人做事和为群众服务,希望组织上能批准我的入党申请,完成父亲的未竟事业……’”
短评
秦麦更布,是老少边穷地区一名普通的基层党员干部,他对党和人民的事业无限忠诚且用毕生的付出去诠释这份坚定的信念,他对身边的群众充满大爱并把党的光辉播洒在大山深处的每个角落,他为了让家乡尽快脱贫总是冲锋在前且置生死于不顾,他坚持原则铁面无私且把优良作风的薪火代代相传,他心怀家国维护大局且在弥留之际仍牵挂团结和谐的邻里关系,他用几十年如一日的点点滴滴深刻揭示了什么是共产党、什么是共产党员、什么是人民公仆,并让曾经贫穷落后的村庄迈向了脱贫奔康的新时代,成为了藏区工作、扶贫工作和党建工作在基层领域的一座不朽的丰碑。
新闻推荐
降青拉姆展示收藏的誓词。◎甘孜日报记者兰色拉姆文/图1935年,红军一、二、四方面军先后进入甘孜州16个县停驻,第一次在中...
丹巴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丹巴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