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业一景 高山精品农业项目促“造血”
成华区援建丹巴县团结村的果蔬基地
从9月9日起,丹巴县半扇门乡团结村的蔬菜基地,每天都能摘获一两万斤新鲜番茄,分拣、装箱后,天黑前能抵达成都市洪河、濛阳等各大批发市场,凌晨时分陆续上摊,中午,便能端上成都人的餐桌。这是成华区援建的团结村农业产业示范园的第一次产出,效果超过预期。
丹巴县农牧产业布局零散、规模小效益低、品牌意识薄,成华区第四批援藏工作队进驻后,活用项目,善用优势,为丹巴农业产业发展、营销、加工、品牌意识等方面出谋划策,扩大丹巴精品农产品对外影响力,提升产业扶贫“造血”功能。
从小散乱到规模化
在丹巴县,一直以来都有苹果的种植历史。房前屋后老化的青苹果树,自由散漫地生长、开花,成熟的苹果落在地里,村民们会捡拾回家,顺手扔进猪圈里。
大渡河自北向南纵贯丹巴县全境,切割高山,立体地貌显著,水系发达,青藏高原型季风气候,山顶与河谷气温相差20℃以上,且昼夜温差大,适宜果蔬生长。“番茄采摘之前,心都是悬起的。”四川绿茵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丹巴分公司负责人高光辉介绍说,尽管前期对团结村的土壤、气候、降水等自然条件都进行过科学测量,但毕竟这也是第一次在海拔2000米左右的高原上规模化采用套种的方式种植果蔬。光是驻扎在种植基地、负责蔬果种植技术指导的农业专家就有两个。
“高原气候适合种水果,河谷地带风很大,所以我们选择的是矮化的苹果精品品种。”高光辉说,但水果需要3年挂果期,生长时间长,收益见效慢,林下套种蔬菜,既能缩短收益期,也利于保持土壤肥力。
2017年3月,绿茵公司流转了团结村148亩土地种植苹果,林下套种了番茄、海椒、油豆等蔬菜,其中番茄55亩。9月初,番茄开始收获。“一亩地能收1.5万斤,55亩就是75万斤,预计今年可以有110万左右的销售额。”高光辉算起了账,苹果挂果后,预计亩产量4000斤左右,每斤价格3至4元,收益可观,“现在的蔬菜收益,我们又可以投资到水果种植上。”
在团结村的种植基地,竹竿搭成的支架上,个大鲜红的番茄在枝头上招摇,被河谷的大风吹倒又被扶起的海椒秧上挂着刚刚泛红的辣椒。10月底,收完番茄、海椒,将有100亩羊肚菌被种下,生产期正好是11月至次年3月左右。
从粗放型到专业化
规模化种植,自然需要科学的种植技术,能成功地从农户手中流转到土地、颠覆农户传统种植经验,着实费了一番功夫。
“保证品质,需要掐尖、疏果,一串番茄最多留5个,但村民就觉得,开一朵花就是一个果,能多卖钱。”挂职丹巴县农牧科技局副局长的黄刚虽然主要负责招商引资,但提起普及科学种植,也是记忆犹新。“说自己种了几十年地了,难道还不晓得怎么种?”在看到番茄成功挂果后,曾经反对的村民竖起了拇指:“能在丹巴把番茄种成这样,真是了不起!”
在果蔬基地,工人用碎草机将生长在地里的野草粉碎,就地沤肥,每一条排水沟下都埋着滴漏管道,每隔一段距离就有一排喷淋头。
除了流转土地每年1300元/亩的租金,村民们还可以在基地务工,每个月能有1000多元收入。团结村共有贫困户13户、40人,38岁的王继蓉一家就是其中之一。两个老人70多岁,一个哥哥身有残疾,两个孩子要上学,靠着两口子工地打工不稳定的收入,日子过得有些难,更重要的是,一旦出门打工,家里就没人照顾。“现在回来种菜,收入稳定,还顾得到家。”王继蓉说。
此外,村民们务工的同时,也是学习的过程,有专门负责技术指导的专家培训种植管理,通过“品种+管理+规范化种植”的模式,保证生产质量,企业慢慢从产供销一体过渡到主营销售,真正实现基地扶贫的“造血”功能。
从单一化到多样性
丹巴县地势西南高,东南低,全县最低海拔1700米,最高海拔5820米,相对高差为4120米,所以又有着“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气候特点。显然,单纯的农产品种植并不能更好地适应、利用好当地自然资源。
“丹巴五条沟,每条沟的果蔬品牌不同。”黄刚介绍说,果蔬基地主要落地于河谷地带,“果树+蔬菜+菌类”,走高原精品农业种植品牌路线。半山地带,则是“果树+中药材+养殖业”,高山地带则是“中药材+养殖业”基地,一沟一业,一山一景。
半扇门乡大邑村,平均海拔2500米,山高林密,荒山荒坡面积大,土地利用率低,是典型的高半山贫困村之一,但这里水资源丰富,大多山地都属半阴半阳坡地,羌活、秦艽、重楼、半夏、南天星等很多中药材都适合生长。而此前,村民主要靠种植玉米为生,全村203人,就有建档立卡贫困户61人。
在成华区援藏工作队的大力援助下,大邑村把现有167亩耕地和荒山荒坡利用起来,以“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以保底收购的形式,种植发展了870亩羌活、秦艽、半夏、连翘等药材。“种植中药材还有一个好处,就是不占用耕地。”黄刚说。
但在中药材的品种选育、种植与市场接轨,以及产、供、销和技术人才、技术保障等很多环节,仍然存在不少问题。6月,成华区援藏工作队利用成都中心城区的资源优势,邀请中国中药行业协会、四川省中药行业协会及省内知名中药企业家来到丹巴考察,为广大中药种植户谋“出路”。政府、企业达成合作共识,为丹巴中药材种源检验、种苗优化检测、产品深加工提供技术支持,对于优化种苗的中药材将以高于市场价20%收购,助力乡亲们增产增收,脱贫致富。
记/者/手/记
细节,决定成败
还记得第一口咬下团结村蔬菜基地里的番茄时的口感,皮硬,内甜,有别于平常吃到的番茄。特别是采访中,不慎将番茄掉落在地上,原本以为应该会“皮开肉绽”,结果却安然无恙。种植人员告诉记者,这是精选过的品种,因为丹巴运往成都等地市场还有数百公里的距离,长途跋涉,如果不是硬皮番茄,还没等运到市场就“熟透”了。
高原扶贫应如是,如果不是适应当地环境的项目,如果不是方方面面考虑细致周全,恐怕也会遭遇“水土不服”,也是不能落地生根的。
新闻推荐
■丹巴县委书记何文才省第十一次党代会召开不久,省委书记王东明情牵康巴儿女,专程到甘孜州调研视察,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对甘孜藏区作出了夯实长治久安的物质基础、民心基础、思想基础、法治基础、...
丹巴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丹巴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