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代表四川,市六医院出战全国急救技能大赛 “金三角”团队 彰显成都“人文急救”

成都日报 2017-12-20 02:42 大字

邓晓洪/文

作为成都市急救技能比赛的冠军,最近,成都市第六人民医院急诊科受成都市120指挥中心派遣,参加“第六届全国急救中心急救技能大赛”。市六医院急诊科是今年四川唯一一只参赛队伍,因此他们代表的不仅仅是成都,而且是四川。

这次比赛是在海南海口举行,共有来自全国的28个省(区、市)的32支代表队参加。本次大赛首次采取了由医生、护士、驾驶员共同协作的模式,不同于以往急救技能大赛与急救驾驶员岗位技能大赛分开举行的模式,本次比赛在考验个人技能的同时,充分考验团队协作能力。

在12月4—7日这几天时间里,选手们围绕理论知识、保密案例、心肺复苏项目、创伤急救项目、气道管理项目、急救驾驶项目等进行了激烈角逐。

在比赛中,成都市第六人民医院急诊科的“金三角”团队以“四川省代表队成都市急救中心”身份出战,他们表现出色,获得团队优胜奖,在创伤急救这个项目中还斩获第二名的好成绩。

然而,好成绩的得来,却不是一时之功。从这次比赛透视市六医院急诊表现,折射出的是整个成都的急诊发展。

在海口 把“成都”二字留给全国

全国急救中心急救技能大赛是医疗急救领域规格最高、规模最大的比赛,在比赛前,来自全国的参赛选手摩拳擦掌。

以四川省代表队身份出战的市六医院急诊科团队由三人组成,他们分别是急诊医生金晓博、急诊护士莫云君,以及120司机王柯。在平时,三人经常协同作战,被称为是急诊“金三角”。

与往届的比赛相比,这次大赛有明显的不同。市六医院带队参赛的医务部副部长何芳说,往届设置的比赛项目有理论知识、心肺复苏、创伤急救、气道管理、急救驾驶等,都是比较常规的项目,而这次,却增加了一项“保密案例”。

所谓保密案例,就是参赛人员在赛前根本不知道这个项目设置了怎样的急救病例,当入场抽签后才知道题目,必须做出快速的反应和判断,运用自己的急救技能迅速采取急救措施。

这是一场精彩而且惊险的比赛。

“金三角”团队抽到的第一个比赛项目是心肺复苏。用于比赛的是高仿真人模特,心肺复苏时的按压深度、频率以及按压成功率将全部在电脑上同步显现出来。这是一个熟练项目,市六医院团队较为顺利地完成了比赛。

他们抽到的第二个场景,是创伤急救。模特是真人扮演,轻伤者是脚踝外伤,重伤者是颈部外伤、骨盆骨折和右下肢骨折。按照分工协作原则,护士莫云君询问并对轻伤者进行止血包扎,而医生金晓博则对重伤员进行查体并着手处理,处理完轻伤者的莫云君立即奔赴过来协助金晓博抢救重伤员。用颈托固定颈部、用骨盆固定器固定盆骨、用下肢牵引器处理下肢骨折,最后用铲式担架将病人送上救护车……三个人配合默契,全程处理一气呵成,耗时5分40秒。“只有一个队用时5分29秒,我们是第二名,其他队都在6分钟以上。”莫云君说,面对大赛,他们还是略显紧张,“这样的处理,我们平时5分钟就可以完成。”

最后一个比赛项目,就是保密案例。这是一项检验技术发挥和临场应变能力的项目。抽签,题目揭开,抢救场景是:一名轻伤,一名死亡者,另外还有个重伤,重伤者腹部插着一把刀、下肢离断伤,另外还有颈椎骨折、骨盆骨折。

市六医院的“金三角”团队是经验丰富的团队,面对重伤员,他们反应迅速,先对下肢离断伤进行止血包扎,然后固定颈椎和盆骨,最后用三角巾对插在腹部的刀进行固定防止晃动。救治程序是规范而标准的,但是,由于紧张和每一个步骤过于细心,他们延误了一点比赛时间,在这个环节被扣了一些分。

比赛还有专门考验120急救车司机的,出战的王柯也准确地完成了这个项目。

最终,市六医院团队在这次比赛中获得了优胜奖。带队的医务部副部长何芳说,尽管获奖,但三名队员对比赛成绩并不满意,“他们对自己的要求很高,从平时的训练和实战水平来看,他们完全可以做得更好,这些都是紧张导致的,周围那么多评委和工作人员,外加那么多观众,外在因素影响了他们真实水平的发挥。”

不过,市六医院参赛团队在比赛中展现出的急救技术的规范化、标准化及人性化,给评委及现场观摩的同行留下了深刻印象,特别是协同作战时彼此间的默契,受到了评委们的高度评价,让来自全国各地的医疗同行记住了“成都”和“成都市六医院”。

反复训练 为的是每一个患者的生命安全

能代表四川出战全国比赛,本身就是技术实力的体现。如果将时间往前推,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优秀急诊团队的炼成。

参赛通知是今年10月接到的,四川指派成都出赛,成都120急救指挥中心则将参赛任务交给了市六医院,当时,急诊科医生金晓博还在甘孜州巴塘县援藏。为了让他顺利参赛,市六医院专门向巴塘县人民医院递交申请,由于那边援藏任务较重,金晓博于11月14日才返回医院参加训练。留给他们训练的时间仅仅20天,“时间非常短,更多地需要靠我们平时在急诊实战中的能力。”金晓博说。

医院和成都市120急救指挥中心对这次比赛给予了高度重视,医生金晓博、护士莫云君和司机王柯脱产10多天,在市120急救专家的指导下开始训练。120指挥中心急救专家苗挺告诉他们:“你们不能仅仅将此事当成一次比赛,在当今,医疗技术在不断发展,急救理念在不断更新,你们所训练的,是要用于急救实践的,关乎的是每个患者的生命健康安全。比赛只是一种形式,通过这种形式,我们需要向每个急诊人传递新技术、新理念。”

正是抱着这种理念,“金三角”全情投入训练当中。司机王柯说,急救出诊,救护车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情况,比如道路颠簸、狭窄或者倒车困难等等,“我们需要在最快的时间里,用最好的技术让救护车抵达急救现场展开营救。”

王柯的话在比赛中得到验证。比赛时,救护车上放了一杯水,不论是在前行中还是在倒车中,要求车辆平稳,杯中的水不能溢出。这对司机是个考验,“如果在急救过程中,救护车开得不平稳或过于颠簸,可能会对患者造成二次伤害。”王柯在这个环节,很出色地完成了任务。

从每天早上8:30到下午5:30,三个人不停地练习着。他们还专门来到市120急救指挥中心,在急救专家的指导下,就急救标准流程和每一个细节进行深抠。“训练的过程,就是技术提升的过程,我们学到了很多新的东西。”

市六医院对此次全国急救技能大赛给予了鼎力支持,训练中,需要有一种带头部固定器的铲式担架,医院没有这种器材,该院立即通过快速采购流程买回来,而这种器材,在急诊急救中本身也用得上。医务部副部长何芳虽然不亲自参赛,但作为医院的领队,他一有时间便参与到队员的训练当中,“我可以作为评审人员现场帮助他们抓住些需要改进的细节。”

团队协作在训练当中便充分呈现出来,尽管时间短,“金三角”的技术提升可谓神速。

从市六医院 看到成都的急诊发展

院前急救,是危急情况下生命的唯一希望,成都市人民政府、成都市卫计委、应急办以及120指挥中心一直在通过体系化、系统化、流程化的学习、培训、考核、指导、比赛……在建立反应快捷、覆盖城乡、安全高效的院前急救服务目标的同时,不断加强和提升各网络医院的抢救能力和抢救成功率。

在2015年11月举办的“成都百万职工技能大赛医疗急救和急救驾驶技能比赛”中,市六医院就力挫全市范围内的95家120网络医院参赛队,获得团体第一名成绩,那次,也是市级医院首次获得团体第一名。

该院急诊科主任辜小丹说,最近几年来,在成都市人民政府和市卫计委支持下,该院急诊科发展迅速,抢救成功率达到93.8%,位列全市医疗机构第一方阵。由此,去年和今年还成功申报了两个省级继续教育项目,明年,还将有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由该院来承担,“在国家推行分级诊疗的背景下,作为公立三甲医院的急诊,更是需要用技术实力来保障人们的生命健康安全,医院为此非常重视急诊的发展。”

有人将急诊科的团队称之为医疗“特种兵”,而市六医院的这个“特种兵”团队,正是像士兵一样,日复一日以快速、规范、高效练就本领的。

护士莫云君在急诊科已工作6年,在最初阶段,为了练好气管插管,他下班就用模特练习,一直练到半夜12点,早上还要正常上班。急诊除了需要技术,还需要体力,因而市六医院急诊科的医务人员们,在忙完一天工作后,还需要在业余时间去参与各种锻炼,提高自己的体能。辜小丹说:“我们急诊这个团队之所以优秀,是因为每一个人都知道如何让自己变得更好、相互间如何配合得更好。”

在海口的这次全国急救技能比赛中,市六医院团队的一个人文细节让现场评委和观摩者印象深刻:在模拟救治现场,面对“死者”时,他们想方设法寻找能够遮盖面部的衣物,让“死者”有尊严。“我们的团队成员不论是在比赛中还是在现实抢救场景中,不仅要有技术能力、补位精神,还需要有对病人的关爱和关注,在整个抢救过程中必须倾注我们始终倡导的人文精神,比赛如此,现实我们就是如此。”副院长黄雄说。

新闻推荐

构建长效机制 助推就业创业 “双巴同心·就业援助进行时”在巴塘启动

本报讯(韩国梁)“我没有什么技能,想应聘一份简单的工作,不知道有没有适合我的岗位?”9月26日一大早,来自巴塘县地巫乡的扎西彭措就到招聘会来向工作人员询问。工作人员向他推荐了几个岗位后,扎西彭措高...

巴塘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巴塘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