挪穷窝奔富路 ——巴塘易地扶贫搬迁工程见闻
新居全貌。
■市委中心报道组 周燕 张凯 文/图
“其实,东西早已搬进来,今天正式入住。”9月12日,巴塘县地巫乡坝伙村的贫困户拉姆住进了新房,像她一样,地巫乡整村搬迁工程安置点陆续搬进新家的还有43户农牧民群众。
位于巴塘县夏邛镇架炮顶村的工地上,还有不少运输车来回奔忙,建筑工人在不停忙碌,一座座新的藏式新房已现雏形。这是该县最大的易地搬迁项目——地巫乡整村搬迁工程。
地巫乡党委副书记格松达哇告诉笔者,“项目完全竣工后,将安置巴塘县近两百公里外的地巫乡建档立卡贫困群众45户和受地灾影响的群众75户。目前,项目房建工程已完成49栋,其余房屋正在进行主体建设。45户建档立卡贫困群众的房屋现已交付使用。”
加强规划
让村民住进好房子
“要不是国家有这样好的惠民政策,我这辈子都别想进城,住上这么好房子。”拉姆大姐一边为帮忙搬家的亲友倒酥油茶一边乐呵呵地说。
她的丈夫多吉忙着带前来祝贺的亲友参观新房子,“这是厨房,等过段时间再装修。我准备一楼自己住,把二楼装修出来做民居接待,以后村里打造了桃花观光区后,来的游客就多了。这个厨房要装一个大型的操作台,方便为客人做饭,现在我就要开始计划……”
在多吉家二楼阳台上,松我格大叔望着正在建设的房屋说,“按照这个速度,我们家年底也能搬进新家,这下日子有盼头了!”松我格大叔是地巫乡中珍村人,那里交通闭塞,他家的房屋建在山边,受山体滑坡等地灾影响,房子裂开了一条很大的口子,修补了几次后,还在漏雨。“每年雨水季节,我们就担心房子会垮塌,也想过改建房屋,但是建房的地不好找。我做梦也没想到,县上实施了易地扶贫搬迁,在离县城这么近的地方给我们修新房,圆了我的安居梦。”
格松达哇告诉笔者,地巫乡受地灾影响的村民有75户。除地灾外,产业单一、交通不便、缺水等难题制约着地巫乡的一部分村民。通过摸底排查,乡里符合***移民搬迁政策的村民有44户。
“拔穷根”必须先“挪穷窝”。为了彻底解决群众的生产生活难题,该县按照规划,通过项目整合易地搬迁、地质灾害搬迁和双流专项扶持及基础配套项目,总投资4000余万元(其中双流援建资金2380万元),涉及地巫乡中珍村、甲雪村和坝伙村,总人口119户595人。按照产住一体和“小规模、组团化、微田园、生态化”理念进行精心设计,打造典型的藏区特色新村。
选准产业
让百姓过上好日子
“搬进了新房子,还要过上好日子。”如何让易地扶贫搬迁户致富?巴塘县不仅给老百姓选好聚居位置,还选准产业,激发贫困户的内生动力。
整村搬迁项目实施后,该县按照幸福美丽新村建设“产村相融、产景相融”的理念,通过新旧结合发展富民产业,打造“桃源地坞”特色新村,在新家园积极引导村民成立劳务输出、家政服务、特色种殖等专业合作社,探索致富增收新途径。同时,在原址整合土地2000余亩,开展特色养殖、中药材种植,实现土地产出效益最大化。
“现在一手抓房屋建设,一手谋划新村的产业发展!”格松达哇说,“桃源地坞”是一个一三产业互动的新村,重点以桃花、果木产业为主,搬迁入住后村里将成立专业合作社,发展旅游经济。目前市场上花椒比较热销,我们准备明年开春的时候打造500亩花椒示范基地。同时,借***的契机,成立家政服务劳务公司。下一步,我们打算配合双流对口援建资金,利用23亩闲置土地建设桃花林观光区,结合新村毗邻国道318线的优势,鼓励和支持群众发展民居接待、藏家园林促进群众增收致富,确保农牧民群众搬得进、住得下、过得好、有收入。
营造文明环境
让村民形成好风气
“现在搬到这里,居住条件得到了很大的改善。新房子里面配套了水电气、卫生间、厨房。以前我们村上的房屋里都是没有设计厕所的,环境卫生比较差。”拉姆说。
“桃源地坞”项目建在巴塘县城边上,距离县城不到3公里,该县综合考虑产业发展、地形地貌和民俗文化,建筑风格遵循了当地的藏房设计,同时设计了卫生间、洗澡间。预计今年底,房屋就将全部建成,明年相关配套设施也将修建完毕。
“这个新村将按照城市小区的模式来管理。”格松达哇说,新村建起来后,将与村民签订村规民约,真正打造一个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藏家新村。
据介绍,该县通过软硬结合营造文明风气。在硬件设施上,将新建村级活动中心,打造红色文化景观节点,深入实施“五改美化”工程,实现村容村貌显著提升。在软件提升上,指导地巫乡建立幸福美丽新村内部管理制度,形成“乡规民约”,引导村民养成讲卫生、讲文明的良好风气。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张磊)近日,为大力支持巴塘学前教育,让高原的孩子们享受高质量的学前教育。成都市双流区机关幼儿园6名骨干教师利用暑期来到甘孜州巴塘县,与巴塘鹏程幼儿园开展学前教育交流活动。在为期5天...
巴塘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巴塘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