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教育托起“高原上的希望”
省人大代表建言献策。
人大代表畅谈如何做好民族地区教育发展
农报会客厅
主持人:本报记者 左杉 刘佳嘉 宾:游开军代表 高鑫元代表
阿来格史代表
乡村振兴离不开优质教育。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支持教育事业优先发展,巩固提升民族地区的‘一村一幼’、‘9+3’免费教育,促进县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随着脱贫攻坚进程的加快,四川省偏远民族地区的教育事业经历了哪些新发展和面临哪些新问题?对于政府报告提出的新要求,下一步将如何做好基层教育事业?1月17日,记者与部分人大代表进行了对话。
说变化
学校最漂亮上学贵成为历史
脱贫不仅要靠产业支撑,还要靠文化知识,这是脱贫致富的重要内生动力来源。
“现在,你要是来我们凉山,不论什么地方,看到最漂亮的房子一定是学校。”聊起教育发展,省人大代表、凉山州教育局局长游开军一下兴奋了起来,热情地给记者聊起了凉山州这些年的教育发展变化。
“凉山州发展教育的目标不是‘人人有学上’,而是‘人人上好学’。过去,我们由于学校基础设施不完善,条件差,娃娃的教育环境不容乐观。近些年来,随着脱贫攻坚工作的深入推进,各级政府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去年凉山州投入近14亿元,用于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占整个财政支出的14%。为此,凉山州不断配套完善义务教育学校教学用房、教学辅助用房、学生宿舍、食堂、浴室、厕所和设备设施,全面改善义务教育学校基本办学条件。”
谈起校舍的变化,省人大代表、甘孜州白玉县城区第二完全寄宿制学校校长高鑫元也深有感触,“变化真的太大了。我们学校70%都是来自农牧区的孩子,家离学校非常远。自从新修了学生寝室、食堂、科学室,学习活动丰富多彩,孩子们不仅语言上有进步,思维方式、学习能力等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家长们也都非常放心把孩子送到学校学习。”
此外,为了提高乡镇教育水平、缩小教育差距,凉山州深入推进 “一村一幼”、“9+3”免费教育和15年免费教育,“上学贵”在凉山州已经成为历史。目前,凉山州已经纳入第一阶段 “学前学会普通话”行动重点实施范围的“一村一幼”幼教点共2724个,覆盖幼儿11.04万人。
“凉山州老百姓腰包鼓起来后,对教育的重视程度加深,农村的父母想把孩子送到县城读书,县城的父母想把孩子送到西昌读书。”游开军指出,凉山州将推进县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让县域内农村和县城的学校软硬件配备均衡,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接受优质教育。
找问题
希望教师队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上
虽然贫困山区教育取得长足进步,但是也出现学生辍学、教师人才的引进等教育难题。
省人大代表阿来格史说:“通过县里招聘过来的 “一村一幼”的老师,干了不到一年就走了。原因很简单,工资待遇太低,而且没有缴纳保险。老师每个月2000元工资,扣除来回路费,就没剩多少了,谁还有心思干呢?”为此,阿来格史建议要提高 “一村一幼”教师的待遇,增加免费师范生名额,初中学校配备生活管理老师等。
“我们与全国、全省相比,义务教育仍然存在大班额、辍学失学、教师紧缺等问题,虽然我们做了大量的工作,但是由于群众普遍没有学前教育的概念,加上家庭贫困等原因,往往是‘羊放到哪儿,娃娃就带到哪儿’。没有良好的学前教育,学生便难过通用语言关,继而严重影响小学、初中学习。听不懂老师上课、难以融入学校环境,成了学生辍学的重要原因。此外,基础教育非常需要优秀的教师人才队伍。去年,我们引进3300名教师,但由于条件艰苦、教师待遇、教师素质等原因,导致流失非常严重,流失率达10%。”游开军对记者说,要想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凉山州仍然要“啃骨头”,一是整合资金,加大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交通设施的投入;二是增加教师编制,加强教师培训,提高师资水平,解决凉山州教师紧缺的问题,做到 “引得进、留得住、用得上”。
新闻推荐
白玉县防灾减灾应急管理局局长铁塔: 三天两夜未合眼 只为趟出“生命通道”
铁塔在现场安排相关工作。◎梁鹏文/图11月3日,金沙江白格堰塞湖原来垮塌处再次塌方造成断流,白玉县防灾减灾和应急管理局局...
白玉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白玉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