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一面红旗 一条水渠 一路波斯菊 白玉县亮出新“色彩”

甘孜日报 2017-09-20 01:31 大字

“喜迎十九大 行走幸福路”媒体大型采访活动提示:

9月19日,东路采访团在海螺沟景区采访;南路采访团前往稻城县采访;北路采访团前往石渠县采访。

9月16日,“喜迎十九大·行走幸福路”北路采访团抵达白玉县,从细节见证和记录了白玉县从“木头财政”大县到生态环保强县成功转型的故事。

■何言芹 本报记者 唐闯

细节一:

流动红旗唤醒村民生态意识

采访团驱车前往白玉县章都乡,天空湛蓝、云朵洁白,群山苍翠、河水清澈,道路两旁花朵五颜六色,点缀着9月的甘白路。在章都乡章都村阿色沟口,记者发现一名村民身着绿色上衣,戴着红色袖标,正在驱赶误入绿化带的牛群。

一面放在摩托车车尾的三角形小红旗吸引了记者眼球,它以红色为底,用黄色的线绣着藏汉语的“森林防火 流动红旗”几个醒目的字,小红旗的手柄已经磨得光滑,隐隐泛着黑色。

“以前,我们这里有很多木材都被砍光了,自从开始实施天保工程后,乱砍乱伐的少了,捕杀野生动物的也少了,环境越来越好了。”乡级护林员泽仁邓珠说。

泽仁邓珠是章都乡一名普通的护林员,工作已有20年。据他介绍,章都乡森林资源丰富,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电锯声响彻了整个山林,过度的砍伐和捕猎,让苍翠的高山变得满目疮痍。

1997年爆发的山洪冲断了道路、冲毁了房屋,触目惊心的灾难给人们敲响了“警钟”,唤起了人们的“生态觉醒”。1998年,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正式实施,白玉县全面停止森工生产,从此,喧嚣的山林沉寂了下来。

为有效保护自然环境,杜绝乱砍滥伐和森林火灾的发生,每村设立了一面流动红旗,在每年的11月到次年的6月,由该村每户轮流开展巡山检查,5天为一轮,依次传递。33万多亩的森林,处处是村民们的足迹。“流动红旗在手,就代表着责任。”于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流动红旗的手柄在传递中被汗水染成了黑色。

细节二:

青色水渠让水土不再流失

走进章都乡金沙村,一条小水渠“闯进”采访团视线。水渠蜿蜒在群山峻岭间,望不见头,看不见尾,河道内没有垃圾堆积,只有河水倒映出的青色,在渠中静静流淌。

据了解,自白玉县实施小流域综合治理以来,金沙村在翁休沟建起了2.8米高的堡坎,渠面清理拓宽至7米。“以前一下大雨,我们就睡不着,担心村里山沟涨水、山体垮塌,现在打了堡坎,山上树木也多了,不用再担心泥浆冲到家门口。”金沙村村民土洛说。

2001年至2016年,白玉县采用有偿支付的方式鼓励村民开展人工造林,由森工局提供苗圃,每人按照50-60元/天支付报酬,村民每年植树不低于3天。在陆续开展封山育林和退耕还林等工作后,该县的水土流失情况得到有效改善。

白玉县菌类资源十分丰富,有松茸、青杠菌、獐子菌、羊肚菌等,随着生态环境的恢复,森林面积逐步增加,林下资源日益增收,村民采收菌类收入已达到总体收入的20%-30%。

土洛说,现在生态环境变好了,自己收入增加了,以前消失的不少动物回到了这里。好几次,他在山里看见了白唇鹿,当时心里非常高兴,家乡变美丽了,自己感觉生活会越来越幸福,越来越有希望。

细节三:

五色波斯菊扮靓村民家园

返程路上,甘白路两旁的波斯菊竞相盛开,如同五色彩带向公路尽头无限延伸。除了公路两旁,记者发现沿路村落不少村民的房前屋后也种了不少花草,其中尤以波斯菊最多。阳光下,五彩缤纷的波斯菊竞相绽放,让村民庭院增色不少。

今年3月,白玉县启动的生态文明建设重点工程项目现已基本完工,完成场地平整20万平方米,栽种青杨、高山杨、旱柳、雪松等共计14000余株,围栏、花草补播等均已完成。下一步,该县将在巴白路、岗白路、白玉到格萨尔机场等重要路段继续实施“路种花(草)”工程,全面助推生态文明建设。

据了解,为强化生态环境监管,白玉县设立区、乡、村三级护林员共计156人。2016年起,聘用115名贫困户为生态护林员。护林防火期间,每天下午5点前,巡山人员向乡护林员汇报巡山情况。每日下午6点前,乡护林员向区护林员汇报巡查情况,形成区、乡、村三级联动。设置森林管护资金20万元,完善奖惩制度,按照“五定一奖”标准,严格进行考核,激发群众环保动力。

新闻推荐

白玉县法院 通过网络成功调处一起民事纠纷

本报讯(王潇杨浩记者刘小兵)日前,白玉县人民法院利用互联网成功调处一起跨地域民事纠纷,开启了该县利用新媒体手段探索多元化调解模式新篇章。8月2日,白玉县人民法院受理了一起民间借贷纠纷案件,但是一...

白玉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白玉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