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波:助学路上格桑花开
她被称为40万藏族孩子的“妈妈”,也是孩子们眼中高原上最美的“格桑花”。2005年,洪波成立“格桑花西部助学”公益组织,并以十余载的坚守为无数西部藏区贫困学子托起明天的太阳和希望。3月10日下午,洪波做客由古井贡酒年份原浆古20冠名的大皖徽派直播,分享做公益多年的心路历程。洪波说,自己做公益,做志愿者,看似一直在给予,实则收获更多。
做志愿者有英雄情结
徽派:2002年,您去可可西里做志愿者,这跟后来创办“格桑花”有联系吗?
洪波:有。2002年我第一次去青海,在可可西里保护藏羚羊,认识了当地巡山队的队员,他们的家乡就在青海玉树,所以“格桑花”最早在玉树做公益事业就是通过他们介绍的。
徽派:为什么选择去做志愿者?
洪波:那时候中国青年报的“冰点”栏目专门介绍过可可西里“野牦牛队”牺牲的扎巴多杰、索南达杰等队员的事迹,以前从没想过会走近那一群人,和他们真正在一起生活和工作,所以当我了解了那片神奇的土地,就会特别留意这些信息。有一天,有这样一个机会,可可西里管理局招募志愿者的时候,我就报名了。
徽派:是不是有种走进故事里的感觉?
洪波:是的。我个人是有点英雄情结的,我很佩服很崇拜那些人,沿着他们走过的路,经历他们的工作和生活,对我来说特别向往。回到内地以后,就在想我能为那片土地做点什么?就想到了孩子的教育。2005年,正是互联网兴起之时,通过网络把团队连接在了一起。
成立组织帮助更多孩子
徽派:“格桑花”诞生的背景是什么?
洪波:2004年春节的时候,我去甘肃甘南藏族自治州的郎木寺学习摄影,拍人像,遇到两个长得特别漂亮的小女孩,就像两朵花一样,忍不住就想跟在她们后面拍拍拍。两人大概七八岁,怯怯的,手上捏着一根虫草,问我:“阿姨,你要虫草吗?”我很好奇,因为没见过两人卖一根虫草的,原来虫草是两人自己挖的,想凑学费上学。我带着好奇走进她们家,姐妹俩从小父亲去世,妈妈带着她们生活,干所有的苦活累活,日子非常艰难。
回来以后我就想,我一人帮一个,发动10个朋友就能帮10个孩子。当我的心愿和大家的产生共振时,用了2个月的时间就帮助了100个孩子,用了10个月的时间就帮助了1000个孩子,那接下来我们就要帮助1万个孩子。后来不停地有新朋友加入进来。面对这么多好人,我能力有限,只有尽力为大家服务,把平台做好,做到公开透明,让大家放心地资助孩子。
徽派:做公益组织这个过程中有哪些故事可以分享?
洪波:一开始没有经验,发动驴友找来的需要资助的小孩分布在各个地方,距离也比较远,到后来发放助学金的时候,发现路费比学费多得多,怎么可持续呢?那就集中选择最偏远最贫困的地方,我们的工作重点就放在了青海玉树地区。大部分人不太了解这里,交通不发达,从西宁坐大巴要十几个小时,气候寒冷,一年只有6、、三个月不用烤火,游客很少,基本是封闭区域。2010年玉树地震,我们第一时间赶去救灾,因为我们和每个乡小、村小都有合作,所以快速过去,不需要向导和翻译,便可直接到达各个学校了解灾情,把信息发布出去。
徽派:公益组织琐碎事务也很多,最大的挑战是什么?
洪波:开展工作比较困难,因为交通不便,信息反馈时间特别长,而且很多捐助人本身不了解西部的状况,会有一些惯性思维,比如希望自家孩子和帮扶对象结对、通信等等,但是很多小朋友不会写信,我们在中间做了大量的沟通工作。我们告诉捐助者,只要孩子能上学读书,以后自食其力,对国家有用,那我们的心愿就完成了,不一定需要他汇报生活或者写感谢信。我们也从来不挂孩子们的照片供捐助人挑选。对孩子隐私保护这块做得还是挺好的,因为只有守住这些底线,才能赢得更多人尊重。
收获更多过程中受益
徽派:您觉得做公益最核心的态度是什么?
洪波:作为志愿者,要有敬畏之心。对需要帮助的人,不能高高在上、俯视别人、自以为是,要了解他真正的需求是什么,要深入他们的生活,和他们建立感情;对待社会各界的爱心捐款,每一分钱的使用都要如履薄冰,因为都是对我们的信任,所以要认真踏实做事;还有,得学会感恩,这是给我们的服务机会,对我们是种锻炼,也是自我成长。我们从中学到了很多东西,也学会重新看待这个世界。
徽派:您经常说一句话,好像在给予,其实收获更多,怎么理解?
洪波:一开始给孩子资助学费,孩子给我写信,说羡慕同学有自行车,也想有一个,我觉得简单,那我就给她买啊,但是被她妈妈拒绝了,说自行车不是学习用品。满足自己做好人的愿望,是帮人家还是害人家?如果是自己的孩子要怎么面对他?只是给予吗?这个过程中,我们自己受了教育:是无止境给予,培养一个乞丐;还是让孩子自己站起来,有独立自主的精神,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后来这个孩子长大了,她说“格桑花”不只是资助了她上学,更是给她指了一条人生的道路。
徽派:这些思考也一直在发生变化吗?
洪波:“格桑花”办起来已有十八年了,孩子的需求也在发生着变化,从物质匮乏到个人成长、能力发展方面,需求不断在提升。以前我们送钱送物,帮着打井,建太阳能光伏电站,盖厨房,买桌椅板凳,后来国家投了大量资金,不需要我们再做这些了。我们开始呼吁和倡导给孩子送火车票,让他们从大山里走出来,看看外面的世界,让学习更有动力,能探索感受更多新奇的东西。
我们的志愿者队伍,也在发生着变化。以前门槛相对较低,大家因为献爱心捐款出力自然而然走到一起,募集衣服、书籍等物资,现在得往更专业化方向发展,比如教育类、心理健康类培训老师的需求在增加,他们可以陪伴孩子成长,解决他们的心理问题。
坚守多年要静待花开
徽派:您坚持这么多年的动力是什么?面对荣誉和痛苦的两极状态又是如何应对的?
洪波:因为一茬茬的孩子上学,每年都在滚动增加,连续不断的,就不能停下来。当初承诺资助孩子上大学,承诺没完成,责任也一直在这。再加上越来越多人的不断关心、支持和推动,别人这么信任,我们怎么能说不干就不干了?
荣誉是别人对我们选择这条路、做这件事的认可,不属于我个人,而属于组织和团队,而且我们做这个也不是为了获得荣誉;至于某些痛苦,也是难免的。经历过了以后,我觉得,委屈啊痛苦啊不被理解啊,也都不算什么,自己复盘总结还是能发现里面让人乐观的很多东西,我们也在不断学习、感受和成长。
徽派:这十几年西部的发展现状对您触动大吗?
洪波:以前很多地方都是与世隔绝,没有信号的,要了解孩子的帮扶信息,要么亲自过去,要么找人带信或转述,效率很低,而且经常丢信。现在有了网络太幸福了,大部分学校都能够上网了,我们就通过互联网搭建一些互动平台,把乡村基础教育师资作为工作重点,通过帮助西部教师的个人成长来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因为一个好老师可以影响一批孩子。
我们现在有很多“格二代”,他们通过“格桑花”当年的资助和自己的努力,大学毕业当了老师,然后又回馈社会。像种子已开始生根发芽,继续发光发热。我现在没以前那么急了,静待花开。
徽派:现在有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公益事业中,您会分享什么样的经验?
洪波:训练自己要有一颗敏感的心,先从感知身边人的需求入手,想想自己有没有那个心为家人、同事服务?不是一定要加入某个组织成为志愿者,才能为他人服务。人经常忙于自己的事,而忽略了身边的人。如果能关注身边的人,感知身边人的痛苦与欢乐,心自然就会敏锐起来。所有外界问题都是自己的认知问题,人的认知是局限的,只有不停地学习、实践、反思,才能看清问题然后知道怎么去做。
徽派:未来“格桑花”会是什么样子?
洪波:因为疫情关系,也因为时代的变迁,孩子们在成长,我们也在成长。我们目前重点做的就是线上教育培训。我们会跟我们的服务对象,跟整个团队,跟一群志同道合的人一起学习,一起成长。总结起来就是互相滋养、互相成就。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新闻记者李燕然/文顾亦飞/图
新闻推荐
【总编辑会客厅·直通全国两会】 培养更多技能人才 推动高质量发展
甘肃日报社副总编辑邱暄美:郑彩琴代表您好!近年来您一直关注技能人才培养工作,结合政府工作报告,请您谈谈推进高质量发展给“...
甘肃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甘肃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