薪火相传 梦想飞跃
新华社河北崇礼3月5日电 38年的中国残疾人体育奥运之路,在2022年3月5日这天添上一座里程碑。在北京冬残奥会冬季两项男子短距离(坐姿)比赛中,刘子旭以18分51秒5的成绩摘得金牌。
这是中国代表团在北京冬残奥会上的首枚金牌,也是中国残疾人选手获得的冬残奥会首枚雪上项目金牌和首枚个人项目金牌。
比赛最后的冲刺阶段,刘子旭用力摆动臂膀,仿佛要用尽身上最后一丝力量。通过终点的瞬间,他上身微微后仰,大口喘着粗气,崇礼的阳光打在他年轻的脸上,让这一创造历史的瞬间更加鲜明地镌刻在人们的记忆里。
这样的画面,随着转播信号,传遍中国乃至世界每一个角落。而在前一天晚上同样出现在全球转播画面里的,是不到18岁的郭雨洁手执五星红旗、步入开幕式场内的场景。这位年轻的中国代表团旗手在刘子旭夺冠后不久,就在冬季两项女子短距离(站姿)比赛中为中国队再添一金。2金3银3铜,冬残奥首个比赛日中国队暂列奖牌榜第一。
相比残奥会历史上第一代中国代表团选手,时代更清晰地记录下了他们拼搏的身影。
38年前,平亚丽在纽约举行的夏季残奥会上获得半盲B2级跳远项目金牌,实现了中国残奥会金牌“零的突破”。那时的中国残疾人体育事业刚刚起步,平亚丽们是当之无愧的开拓者。上演了中国体育代表团在残奥舞台上的首秀,在平亚丽夺得冠军、上台领奖的时刻,她甚至没有留下任何影像资料。
“当年我们是啃着馒头,喝着开水去备战的!”平亚丽在里约残奥会前的一次采访中回忆。虽有艰苦,但也欣慰,她说:“听说(北京)顺义现在有一个很大的训练基地,训练条件很好。我希望后辈们努力去拼。”
平亚丽所说的是位于北京顺义后沙峪的中国残疾人体育综合训练基地。该基地于北京残奥会筹办期间竣工,占地23万余平方米,按残疾人体育的特殊要求进行设计和建造,轮椅篮球、田径、游泳等多个项目的残奥选手可在此训练、比赛。
中国残疾人体育奥运史,也是一部中国残疾人事业进步史。伴随着残疾人事业的发展,残疾人体育不断发展壮大,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符合时代潮流的残疾人体育发展之路。平亚丽参赛20年后,郭雨洁出生的2004年,中国代表团在雅典残奥会首次跻身奖牌榜与金牌榜双第一,经过数代接力,终登世界之巅。在此之后,双榜榜首位置从未易主,中国体育代表团实现了雅典、北京、伦敦、里约、东京残奥会五连冠的伟业。
在平亚丽接受那次采访时,刘子旭甚至还没有开始残奥冬季两项的训练。2008年遭遇车祸单侧下肢截肢的他,彼时还是一名射箭运动员。中国残疾人选手的冰雪征程,也仍在摸索中前行。
2002年的盐湖城,中国体育代表团首次出现在冬残奥会上。当时只有4名运动员参加了高山滑雪和越野滑雪比赛,取得一个第六名的成绩。申办北京冬残奥会前,中国在冬残奥6个大项中仅开展了两个项目,参赛选手累计不足50人。
尽管风雪载途,依然薪火相传。
申办结果一锤定音,北京化身“双奥之城”。刘子旭2017年通过筛选加入国家残疾人越野滑雪和冬季两项集训队,从此开始了滑雪训练。在中国残疾人体育综合训练基地,国家残疾人冰上运动比赛训练馆拔地而起,冰壶馆内的醒目位置挂着一条横幅:“平昌夺冠已成历史,从零开始奔向北京。”
国家轮椅冰壶队每天在这条横幅的“注视下”训练。2018年,这支队伍在平昌冬残奥会夺冠,这是中国体育代表团的第一块冬残奥会金牌,也是第一块奖牌。在平昌,郑鹏在越野滑雪男子坐姿15公里比赛取得第四名,离领奖台只有一步之遥,但创造了中国冬残奥会个人项目最好成绩。
直至北京冬残奥会的首个比赛日,中国选手终于站在了冬残奥会个人项目的最高领奖台。
在这具有历史意义的一天,新闻更新的速度赶不上中国选手夺得奖牌的速度。幸福并非突如其来,从1月初开始,国家残疾人越野滑雪和冬季两项队就在甘肃白银国家雪上项目训练基地埋头苦练,过去的55天,包括春节在内,他们一天也没有休息。
一刻不停,一日不误,是中国残疾人体育各支国家队过去6年多的备战状态。第六次组团参加冬残奥会,中国在代表团规模、运动员人数、参赛项目上均创新高。参赛大项增加到全部6个,小项从6个增加到73个,96名参赛运动员中,包括刘子旭、郭雨洁在内,有85人是首次参加冬残奥会。踏上赛场即创造历史,向前的每一寸都是突破。
用6年多时间,中国最新一代冬残奥选手诠释了北京冬残奥会会徽“飞跃”的含义,而放眼纽约到北京这一更长的时间维度里,训练条件由俭入丰,参与项目从夏到冬,但浸透在他们骨子里的坚毅与拼搏,从未改变。超越自我、突破极限的精神,在一代又一代中国残奥选手中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执笔记者:郑直;参与记者:树文 刘宁 杨帆 耿辉凰 郭雅茹 朱青 刘博 杨恺)
新闻推荐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崔亚明只要有时间,住甘全国政协委员、省科技厅副厅长葛建团就抓紧整理一年来的调研笔记,撰写提案,积极...
甘肃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甘肃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