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察月余研究固沙问题
在中科院读副博士研究生时,刘振兴在导师赵九章指导下,开始了学术发展之路。在赵九章的建议下,他参与了西北固沙考察,写了两篇论文,是我国首次对西北的风沙问题进行观测和理论相结合的研究。
考入中科院选报赵九章做导师
1957年,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开始面向全国招收副博士,副博士,是当时最高学位。渴望继续深造的刘振兴抓住机会,选报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所长赵九章做他的导师。
当年4月放榜,整个空间物理研究所选报的人只考上了三人,刘振兴是第一名。
赵九章,学术权威、真正的科学家。好多人对他有几分“怕”,刘振兴何尝不是?六七月份开始定研究生计划,师生第一次正式交流,他就见识了赵九章的独特。
“你为什么考研究生啊,出于什么目的……下一步你想着干什么,再下一步你想着做什么题目?”一见面,赵九章便就定研究计划抛出了一连串问题,这与刘振兴预想的“导师安排计划,学生跟着做”的顺序完全相反。这也是赵九章培养研究生的特殊之处——研究题目不是导师定,是研究生自己定。
善于思考问题、提出问题,再与他进行讨论。这就是赵九章培养研究生的方式。
刘振兴后来体会到,导师的做法是对的。
自主找选题特殊指导夯实基础
赵九章指导研究的核心有四点:打好基础、重视选题、不迷信权威、理论联系实际。
刘振兴在大学时学习的是气象,跟随赵九章研究的是近地层大气物理。气象是近地层,就是搞天气预报,和近地层大气物理虽有关联,但不完全是一回事。赵九章对他说:“你这个研究生的题目不错,定在近地层大气物理上,有发展前途,但一定要打好基础。”那时候,刘振兴知识储备不够,需要重新听课,便去蹭课,今天蹭北大,明天蹭清华……“去听,找最需要的听,找有兴趣的听。”刘振兴说。
赵九章非常重视论文选题。论文选题有要求:一是研究者研究的问题必须是当前国际上的前沿问题,过时的问题毫无意义;二是此问题有没有科学意义和应用价值,如果科学意义很深、很高,肯定有影响。在赵九章门下,选题,由研究生自己定。
赵九章一再强调,不要迷信权威。权威也不一定非常全面,也有局限的地方。“我一生当中的思路非常清楚,重要论文一定看,并且要看懂,人家取得什么结果还存在着什么问题,必须看到。但是,我在看文献时,主要是挑毛病,就是挑他们在学术上的毛病,一旦把毛病挑出来了,我就有了论文题目了,他这个问题里面还有问题,或者还没有解决,我选题就是选这个方面的。”刘振兴说。
参加固沙考察队论文成为“全国首次”
在这种思路和模式的培养、训练下,刘振兴选题能力提高很大,在以后的研究工作中,他都要求自己提出研究题目。这种对适应能力和创造性的培养给刘振兴的研究之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起初,他的选题方向为近地层大气湍流结构特性。巧的是,1958年5月,中科院组织了一个包括生物、土壤、地理、气象等多学科的西北固沙考察队。在导师赵九章的建议下,刘振兴参加了这次固沙考察。
考察队伍从北京市出发,大卡车上放着高高一大摞被子,刘振兴一行坐在被子上,这一路上,颠得不行,从北京一直到了宁夏、甘肃,抵达中科院宁夏中卫沙坡头固沙站。在中卫沙坡头,面对高高的沙丘,面向哗哗作响的黄河,刘振兴在此待了40天,阅览了固沙站积累数年的风沙观测资料,认识到风沙与近地层湍流有密切关系,于是用数据分析和理论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沙的传输过程和不同风力与方向情况下沙丘的运动规律,写出了关于我国西北风沙问题的两篇研究论文——《我国西北沙的输运过程》和《在风力作用下我国西北沙丘运动的规律性》。这是我国首次对西北的风沙问题进行观测和理论相结合的研究,对当时的固沙工作有着一定的参考价值。
“之所以如此出成果,当然是因为我是学近地层物理的,又有很好的基础,当时其他人是无法和我比的。现在一说起沙尘暴,第一个研究的就是我刘振兴,不是我自个说的,是人家这样说的。”刘振兴说,回来后,导师赵九章看了两篇论文,非常高兴:“很好啊,我推荐一下。”于是,论文被推荐至当时最高级别科学刊物《科学记录》《科学通报》,不几天就发表了。“刚开始就有成果,我挺高兴,这就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非常好的一个例子。”刘振兴说。
新闻推荐
近期,中央2022年提前下达农业财政转移支付资金。根据《财政部关于提前下达2022年农业相关转移支付资金预算的通知》(财农〔...
甘肃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甘肃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