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手绣出新生活
图为赵丽珺正和村里的妇女交流虎头枕刺绣手法。
本文图片由新甘肃·甘肃农民报通讯员 赵芳芳 摄
新甘肃·甘肃农民报记者 王甜
色泽艳丽、精致漂亮的香包;灵动可爱、福气满满的虎头钱包;小巧玲珑、新颖别致的手工饰品......
位于西峰区锦绣坊的庆阳绣韵文化传播公司的展厅里,琳琅满目的香包摆满了大小高低各个展柜,散发着浓郁的泥土气息,香包刺绣传承人赵丽珺正在赶制她最近设计的新款金蝉香包和“多子多福”“年年有余”“虎头钱包”等香包挂件,一场民俗文化盛宴在这里悄然上演。
今年51岁的赵丽珺是西峰区后官寨镇赵咀村人,从“热爱”到“传承”,在香包民俗文化产业路上,她坚守了近20年。
“小时候,奶奶在炕头绣香包、做鞋垫、剪窗花,我就趴在一旁看,从那时候起,心里就种下了传承的念头。”赵丽珺说。
同很多陇东姑娘一样,广袤厚重的黄土地将她浸染得心灵手巧,香包、剪纸、绣花……样样信手拈来。
2003年,在外漂泊的她在香包节展览上看到了庆阳香包刺绣巨大的发展空间,有着不少刺绣手艺的她,当即决定将这门手艺好好传承下去。
从小作坊,到庆阳瑞祥刺绣香包公司,再到庆阳绣韵文化传播公司,赵丽珺的香包产业越做越大;从简单的小香包到手工刺绣品、香包、皮影、剪纸、首饰挂件、保健枕、绣花拖鞋,涵盖范围也越来越广。
为保证最原汁原味的地域特色,赵丽珺一直坚持手绣,并在传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从原料采购、生产工序、填充物选择及图案设计都亲力亲为,严把质量关,在她的努力下,手工刺绣品、香包、剪纸、首饰挂件、保健枕、绣花拖鞋等在全国各级组织的文化艺术作品评选活动中多次载誉而归,“绣韵”品牌越叫越响。
在文化传承的创业路上,赵丽珺还积极吸纳农村妇女、城镇下岗工人、无业妇女加入,带动236人就业,产品销售到全国10多个省市。为了不断提升个人专业素养和帮扶农村妇女就业,她还前往中国美术学院、北京服装学院进修学习,组织举办香包、刺绣讲座与实践培训班11期,培训妇女200多人次。
在从事香包行业的20年里,赵丽珺累计设原创香包200余种,改进和优化香包360余种。2021年,公司纯收入达到48万元,带动周边40户群众实现增收。
“正是香包这个小物件把说不尽的巧美、热闹和吉祥传出庭院村隅,走进千家万户。”赵丽珺说。新的一年,自己将继续创新,做出更多既有观赏性,又有实用性的文化产物。
新闻推荐
新甘肃·甘肃农民报记者何香利“春节遇冬奥,我希望用自己喜欢的剪纸讲述冬奥故事,为北京冬奥会加油。”史婷说。自2月4日以...
甘肃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甘肃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