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县壮大特色产业构建发展新格局
本报漳县讯(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通讯员张春雷)近年来,漳县把发展特色产业作为农民增收致富的根本之策,充分发挥当地资源优势,以市场为导向,全方位打造中药材、蔬菜、核桃等产业,真正形成资源变产业、山水成景区的产业发展新格局。
道地药材“财运滚滚”。漳县坚持把中药材产业作为产业发展的首要地位,大力推广中药材标准化种植,加强道地中药材生产基地建设。同时,通过政府引导、科学规划,全面优化产业结构,狠抓中药材品种的引进、示范、推广,按照无公害生产标准,严把药材选种、育苗、施肥、病虫害防治各个关口,提高了中药材的品质。全县中药材面积持续稳定在17万亩以上,在85个贫困村建立中药材种籽种苗基地5000多亩,扶持贫困户中药材标准化种植7.5万亩,实现产值3.5亿元左右。
致富核桃“香飘四溢”。漳县按照“利用3年时间在漳河流域的干旱、半干旱山区进行大规模的土地整理工程,打造‘九坪十八台’,形成3万亩优质核桃基地”特色产业发展思路,制定了“政府购苗、乡村组织、部门指导、个人栽植”的措施,从陕西杨凌引进3年结果的优质核桃苗,努力实现“人均两亩园、收入上万元”的目标。同时,组织技术人员举办培训班,传授标准化技术培训,稳保核桃增产增收。目前,全县核桃栽种面积达6.2万亩,核桃产业正在成为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
绿色蔬菜“钱景广阔”。漳县坚持把壮大蔬菜产业作为扶贫攻坚的着力点,大力发展以塑料大棚、日光温室为主的设施蔬菜和以高原夏菜为主的露地蔬菜,着力打造武阳镇万亩塑料大棚生产示范基地、新寺镇万亩日光温室生产示范基地“两个万亩蔬菜基地”。全县设施蔬菜面积稳定在2000亩以上,发展高原夏菜2万亩,蔬菜种植面积达到10万亩,实现产值2.72亿元。打造了以高原黑木耳为主的食用菌产业基地,扶持发展黑木耳、羊肚菌、松茸等高价值食用菌产业,已建成食用菌基地7个450亩,年生产能力达到600万棒(袋),吸纳205名贫困户在园区长期务工,人均增收2400元左右。
新闻推荐
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记者马如娟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手机已经成为农民手中的“新农具”,互联网流量成为助力发展的“新农资”...
甘肃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甘肃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