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 今日甘肃> 正文

极端天气频发 全球变暖是元凶 气候更加不稳定,极端冷暖事件频发且强度增大或已成新常态

潍坊晚报 2021-05-26 08:50 大字

龙卷风、冰雹、洪水、寒潮、暴雪……近年来,全球极端天气事件频发,因极端天气引发的伤亡事件屡屡出现。科学家们认为,虽然恶劣天气的发生具有随机性,但全球变暖才是极端天气的真正幕后黑手。

今年5月14日,武汉突发9级龙卷风,导致8人遇难;4月30日,江苏南通部分地区出现冰雹和大范围强雷暴大风天气,因大树倒伏砸倒房屋、电线杆刮断、狂风卷入河道等原因,造成11人遇难,3000余人受灾。

5月22日,甘肃白银市举行山地马拉松百公里越野赛期间遭遇极端天气,造成21人遇难,其中包括多位国内马拉松赛事的顶尖选手。据指挥部透露,这是一起因局部地区天气突变发生的公共安全事件,极端天气导致气温骤降使得选手失温、遇难。

2020年冬天,极寒天气频现。暴雪极寒天气导致美国电网瘫痪、停水停电,百余人死亡。今年1月份,我国中东部大部地区遭遇强冷空气寒潮袭击,山东等50余个国家级气象观测站的最低气温达到或突破建站以来最低纪录。

中国气象局发布的《中国气候公报》显示,与近十年平均相比,2020年我国因气象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偏多,特别是长江流域1998年以来最严重汛情、东北地区半个月内遭遇台风“三连击”,气象灾害损失超近十年均值。

2020年,极端天气给全球带来多少经济损失?一份名为《细数2020年成本:气候崩盘的一年》的报告罗列了发生在2020年的15个极端气候引发的灾害性事件,比如澳大利亚山火、东非蝗灾、印度洪水等,这些代表性事件已经对数百万人的生活造成灾难性影响。

一场山火横扫澳大利亚约20%的土地,不仅导致数万人流离失所,同时还使10万种野生动物遭殃,至少34个物种在这场山火中灭绝,各类损失保守估计在50亿美元。而频频出现的飓风,给中美洲地区带来的直接损失超过400亿美元。此外,2020年亚洲地区的5场洪灾直接损失在625亿美元。

另据英国《卫报》报道,气候危机加剧,人们可能再也喝不到品质跟以前相同的茶叶了。据悉,世界上一些最大的茶叶种植区将是受极端天气影响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如果气候问题继续以目前的速度发展,这些种植区的产量在未来几十年很可能会一落千丈。

全球变暖是“幕后黑手”

科学家们认为,虽然恶劣天气的发生具有随机性,但全球变暖才是极端天气的真正幕后黑手。专家表示,由于全球变暖,百年一遇的极端天气可能变成了几十年一遇的频繁事件,如台风一出现就能达到超强台风,还有那重度干旱、“暴力梅”等。

中国国家气候中心提示,全球变暖导致了气候更加不稳定,极端冷暖事件频繁发生且强度增大或已成为新常态,特别是大范围极端天气事件给生活、生产带来了严重影响,更需重视并加强防范和应对。

全球变暖主要是因为二氧化碳这样的温室气体

大幅增加。在过去一百多年里,全球的二氧化碳含量已经增加了45%左右,现在逼近50%。“我们把二氧化碳比作为地球外面的被子,外面冰天雪地,被子里面很温暖,但现在这个被子越来越厚,说明全球变暖趋势日益严重。”河北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教师介绍。

多国明确

减排目标

专家介绍,目前应对全球变暖主要有两种思路。一种是气候工程,比如在太空中放置一些镜子反射太阳光,在海洋上空人工造云等来对太阳辐射进行管理。另一种是控制二氧化碳浓度,比如捕获二氧化碳、植树造林等。

“现在气候工程更多处于研究阶段,捕获二氧化碳的技术成本也还较高,所以主流的应对方法依然是减排,这也是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参与、也应该倡导的生活方式。”河北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教师张曼表示。

当前,各国政府为促进后疫情时代的经济尽快复苏,欲通过一揽子刺激计划在绿色就业与社会保障方面寻找良机,多个国家已先后公布“碳中和”的目标,在《巴黎气候》协定所规定的“1.5摄氏度”控温目标下,明确了减排目标。

“碳中和”是指通过使用低碳能源取代化石燃料、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碳捕捉等形式,以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排放多少就吸收多少,达到相对“零排放”。今年两会,“碳达峰”“碳中和”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3月15日召开的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九次会议强调,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从2020年9月第七十五

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到2020年12月举行的气候雄心峰会,中国多次表示,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助力节能减排

普通人能做点什么

全球变暖,究其根源还是人类的生产生活,产生了大量的二氧化碳。除了发展绿色经济,普通人在日常生活中也要尽量减少碳排放。

一方面要鼓励采取低碳的生活方式,比如少开车、多爬楼,节约用水、用电、用气、用暖,选购节能家电等;另一方面通过碳抵消措施来达到平衡,比如植树造林等。

从全社会来说,要大力构建节约型机关、节约型企业、节约型社区、节约型学校、节约型家庭,人人从自身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形成节约的良好社会风气,让低碳生活成为每个社会成员的自觉行动。

地球不是一天变暖的,但提早一天开始低碳生活,地球就能少一份碳排放。节约的是能源,拯救的是人类自己。

本报综合报道

新闻推荐

第十三届全国周培源大学生力学竞赛甘肃赛区开赛

本报兰州讯(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苏家英)5月23日,第十三届全国周培源大学生力学竞赛(甘肃赛区)在甘肃农业大学举办,来自兰州大...

甘肃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甘肃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