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进核城】 劳模创新工作室点燃“创新之火” 记张换彬劳模创新工作室
本报记者 闫雪瑞
走进张换彬劳模创新工作室,一面墙上,工作室组织架构、工作计划及目标、研发的科研成果等一目了然。展示台上一件件职工创新产品、一项项科技成果,让人目不暇接,柜台里的一块块奖牌、一樽樽奖杯、一面面锦旗,让人肃然起敬。
强品牌,发挥引领作用
为进一步弘扬劳模精神,丰富劳模的时代内涵,充分发挥劳模在公司创新中的示范引领作用,扩大劳模的品牌效应。2013年4月,中核四○四有限公司正式授牌张换彬劳模创新工作室;2014年1月,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以张换彬同志的名字命名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2019年5月,被甘肃省评为示范劳模创新工作室,为张换彬的技能人才培养规划搭建了有力的实训平台。工作室由十多名机械专业的技术负责人、技术能手、技术工人和能工巧匠组成,多年来获得国家专利和科研成果共四十多项。自成立以来,工作室立足核设施退役及三废治理工程项目、核设施监护运行,充分调动骨干成员的积极性,为指导基层职工提高技艺、解决技术难题、完成各项生产科研工作发挥了引领作用,进一步放大劳模品牌效应,先后成立了16个创新课题小组,通过技术攻关、推广普及先进的创新理念、技术和方法,围绕生产经营管理工作中的难点和热点问题,组织实施技术创新、技术攻关等多项实践活动。
工作室负责人告诉记者,“多年来,张换彬工作室围绕分公司年度生产经营中存在的重点和难点,结合分公司主营业务,扎实开展工作,相继组织多次技术交流、专题研讨、项目评定等活动,在科研实践中不断创新,充分发挥劳模在企业创新中的传、帮、带、扶、教作用,带动了工作室成员整体业务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全面提升,激发了广大职工的创造热情和活力,为完成分公司生产运营目标提供了有力保障。”
晒成果,领路技术革新
多年来,工作室攻克了多项生产技术难题。近两年,相继开展了齿传动与滑块组合式自动抓具的研制和核设施退役去污——墙地面刺离设备改进及应用,通过成员研发配套行走控制系统、改进集尘系统等创新工作,实现了良好的集尘能力和自动化操作,降低了劳动强度,提高了工作效率。
2008年,公司双螺杆空压机出现故障,需马上抢修。如果把机械运回厂家检修,来回需要二十多天,再加上15万元的修理费、运费,将直接影响正常生产,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张换彬接到电话二话不说,当即带领劳模创新工作室的几名技术人员和运行职工连夜投入到紧张而有序的抢修工作中。不到一天的时间,他们就修复了故障,至今还在稳定运行。
2013年,张换彬负责的全开口200L钢桶生产线进入试生产阶段,由于设备制造厂家提供的W波纹机设计不合理、桶体定位装置工作不正常等原因,使生产线的产品合格率仅为80%,造成单个钢桶成本大幅度上升和原材料的浪费。张换彬劳模创新工作室昼夜奋战在现场,饿了,一桶方便面;困了,大衣一卷,就地打盹。他们每天对波纹机的工作原理和技术参数进行比对研究,对各控制元件、执行控件进行仔细检查,查找分析造成废品的主要原因,针对产品设计存在的缺陷,他们重新设计了一套定位支撑装置,对设备关键工艺进行大幅革新,边调试边生产,7天后,产品合格率达到99.8%。
在潜心钻研技能的同时,张换彬带领工作室成员向科研课题攻关进军。先后完成了水泥固化大体积浇筑基质材料配方工艺研究实验第一阶段工作;其中研制的“热室内远距离切割装置”有效解决了技术难题,成果报告获得2017年度中核集团科学技术二等奖;研制的“大型异构件切割装置”,科研成果荣获2020年度甘肃省职工优秀成果特等奖。
聚人才,赋能激发活力
近年来,工作室广泛吸纳高学历、高技能、高素质的“三高”新型人才加入到团队,为了增强职工参与创新的积极性,工作室搭建了很多亮本领、展才干的平台,如创新成果评选、合理化建议征集、职工创新讲堂、工作室创新沙龙……工作室成员曹海瑞说:“创新工作室为我们提供施展特长的氛围和条件,激发了我们的创新活力。我在创新工作室学到了不少东西,创新工作室有氛围,有平台,年轻人能接触到高精尖技术,学到新技能,并能应用在生产实践中,大大提高了自己的技能水平。”
如今的张换彬劳模创新工作室已经成为技术人员成才示范、研发培训的重要基地,全国技术能手刘英杰、中核集团公司技术能手王海林、甘肃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陈炜、甘肃省技术能手易兵华等都是从张换彬工作室走出来的人,并成为独当一面的“专家”。
新闻推荐
本报兰州讯(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记者房惠玲)为加快创新甘肃建设,增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近日,省科技厅、省工信厅联合发布《关...
甘肃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甘肃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