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 今日甘肃> 正文

《读者》的诞生与传承

甘肃日报 2021-02-28 07:00 大字

读者传媒期刊出版中心在农村学校开展送阅读活动。(资料图)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何 静 严存义 吕亚龙 杜雪琴 李欣瑶

40年前,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祖国大地。出版业、报刊业开始复苏,全国都开始兴办新的报刊。

正是在这样一个万物生长的年代,一本被誉为“中国人的心灵读本”的杂志——《读者》(原名《读者文摘》),在黄河岸边的金城兰州孕育而生。

1月19日上午,“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甘肃日报全媒体采访组记者来到读者出版集团,共同追忆在党的正确领导下,在改革开放春风沐浴下,《读者》诞生成长的故事。

“听说你会办杂志,你就来负责办一本杂志吧!”

这是1980年秋天,时任甘肃人民出版社总编辑的曹克己找到胡亚权,像开玩笑地说了这样一句话。

“行啊!”时年36岁的胡亚权正是血气方刚的年纪,他痛痛快快就答应了。

可再有热情,再有想法,一个人怎能办起一本杂志?这时,胡亚权想到了当编辑的郑元绪,两人一拍即合。于是,只有他俩的编辑部就这样组成了。

几经商讨后,他们最终将杂志定名为《读者文摘》,这也符合他们创办这份杂志的意图,即:编辑为读者摘文,读者为编辑荐文。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出版业也开始复苏,一些老牌报刊纷纷复刊,全国都在兴办新的报刊。可甘肃经济落后、交通不便、文化人分散等,办刊有点捉襟见肘。于是,他们分析形势,展望未来,试图找出一个切入点。”读者杂志社副社长、副总编辑陈天竺告诉记者,现在看来,当时创办《读者》这本杂志,也是为了积极响应党的改革开放好政策。

陈天竺说,当时正处于大变革时代,人们对知识的渴望和对外部世界的好奇心很强烈,甘肃是内陆省份,信息闭塞,稿源不足,这促使胡亚权和郑元绪最后选择了办一份综合性的文摘杂志。

1981年4月,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读者文摘》问世。

当时,胡亚权有一种考虑,就是要办一本“高级”的杂志。“‘高级’的意思是,不要那些低俗的、过分言情的东西。”《读者》杂志执行主编贾真告诉记者,两位前辈想象中的这本杂志,不是那种能迅速火起来的杂志,而是一本耐看、能够“慢热”起来的杂志。

“也正是老前辈办杂志的这份初心,引领了《读者》后来的传承和发展。”贾真说。

在读者出版集团一楼展厅,我们看到了《读者》(原名《读者文摘》)创刊号,清纯的封面,泛黄的纸张,一下把我们带到那个青春迸发的年代。

“《读者》选稿以讲故事的方式为主,更多地强调人文关怀。”《读者》杂志责任编辑南衡山说,两位前辈的选稿思路是用真善美的东西来解读人性,奠定了后来读者人的选稿基调。所有稿件先经胡亚权初选,然后交郑元绪二次筛选编辑。这种流水作业也为此后的编辑流程奠定了基础。

“没有美术编辑,胡亚权老师就凭着自己的绘画功底,自个儿担任了美术编辑。”南衡山说,虽然时间过去了40年,但前辈们创刊时不怕吃苦、不怕困难的精神依然激励着一代又一代读者人。

接下来的日子,《读者》的作品开始具有了明显的人文色彩,此后又经多次完善,延伸到了以人性与人情味为主的故事上来。创刊时提出的“博采中外,荟萃精华,启迪思想,开阔眼界”16字办刊宗旨,一直沿用至今,也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这份杂志的品位与格调。

创刊号编到一半时,才想到为刊名题字。

据陈天竺介绍,赵朴初擅长书法诗词,当时在中国文化艺术界享有盛名,胡亚权他们觉得请赵朴初题词也与这本杂志的意趣相同。

1981年,《读者》创始人之一的郑元绪专程去北京,请赵朴初先生为杂志题字。从赵先生的秘书那里取回一个小信封,打开后,郑元绪惊喜地发现,那是赵先生在小学生练习本上书写的三条题字,每字拇指大小,落有印章。最终编辑们从中选出“读者文摘”四个字用作刊名,从创刊号便开始使用,其中“读者”二字沿用至今。

如今,赵朴初先生题写的刊名已成为“读者”商标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创刊号《读者文摘》的封面是演员娜仁花侧脸的特写,娜仁花乌黑的眼睛里透着清澈明媚的光,像是对未来充满了希望。

“《读者》现在封面的选择,延续了当时的风格——安静、纯真,体现出对美好的向往。”陈天竺说。

封面选定,一本杂志就这样形成了。

新闻推荐

世 相 牛年说牛 □文/江筱非

牛年伊始,很多人的朋友圈都记录有“牛”的信息:牛气冲天、牛运当头、牛年喜庆、牛人吉象……充满了对牛年的赞赏与希冀...

甘肃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甘肃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