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 今日甘肃> 正文

【回眸“十三五” 喜看新变化】 管好“陇上粮仓”端稳“甘肃饭碗” “十三五”甘肃省加强粮食储备和流通能力建设综述

甘肃经济日报 2021-02-19 00:56 大字

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记者俞树红

如何管好“天下粮仓”,增强国家储备能力,保障粮食安全?甘肃省在“十三五”期间,理顺机构改革,增加粮食储备,发展粮油工业,取得可喜成绩,交出了一份人民满意答卷。

理顺机构改革启新程

“十三五”期间,正好赶上新一轮机构改革,省、市级组建了粮食和物资储备局,机构力量整合,部门职能转变,职责定位进一步提升到维护国家安全的高度,粮食和物资储备事业掀开崭新一页。

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建立实施以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牵头抓好“国考”“省考”,督促落实粮安责任。甘肃省连续5年开展“省考”,在4次“国考”中获得1次优秀、3次良好。在“省考”中,各考核部门及各市州结合各自职责“弹好钢琴”,围绕保障粮食安全目标“握紧拳头”,同向发力,促进了粮食安全保障能力的提升,建立了生产保底线、储备保应急、流通保平衡的粮食安全责任体系。尤其在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考核推动下,市县一些涉粮难点堵点问题正在逐步解决,武威、平凉、临夏、甘南等市州增设机构、增加编制,充实了粮食工作力量;嘉峪关、白银、天水、酒泉、定西、陇南、庆阳等市建立完善了市县级粮食风险基金,有力增强了粮食安全工作基础。

地方储备粮增加19.2%

为管好“陇上粮仓”、端稳“甘肃饭碗”,省政府办公厅先后印发了省级储备粮管理、省级成品储备粮管理、省级储备粮轮换管理等3个办法。五年来,甘肃省坚持储备改革与储备管理统筹推进,扩规模、强品质、严管理,储备能力得到较大提升。27.5万吨市县级储备粮增储计划,实际完成36.5万吨,兰州、嘉峪关、金昌、白银、天水、酒泉、武威、定西、临夏、甘南等市州超额完成储备任务,并新增玉米储备,弥补了甘肃省地方储备饲料用粮短板。

2020年,甘肃省通过运费及贷款利息补贴政策,进口加拿大、法国优质小麦11.3万吨。兰州、嘉峪关、陇南等市级储备粮轮换价差亏损实现财政兜底。天水市储备补贴额度增加503万元。临夏州建立粮食轮换风险准备金1625万元。全省市、县两级成品储备普遍增加,应急保供能力进一步增强。“十三五”末,地方储备粮总量比“十二五”末增加19.2%。

粮油工业总产值达170亿元

“十三五”期间,甘肃省通过实施重点项目,培育骨干企业,合力推动粮食产业加快发展、转型升级,取得可喜成绩。

总投资14.12亿元,实施优质粮食工程。依托“中国好粮油”建设子项目,扶持建设4个示范县、8家示范企业,打造推广甘肃好粮油品牌;依托质检体系建设子项,改造提升1个省级、12个市级质检中心,新建2个市级、57个县级质检中心,“机构成网络、监管无盲区”的粮食质量检验监测体系逐步形成;依托产后服务体系建设子项,建成64个粮食产后服务中心和6.35万套农户科学储粮仓,粮食产后损失浪费更加可控。同时,“陇上好粮油”新零售一期项目基本完成,国有储备企业结合成品粮油轮换,在农村放心粮店建设方面闯出了新路子。

投资21.26亿元实施兰州、白银、天水、平凉4个粮食物流产业园区项目,仓储设施建设已完成,以加工为核心的产业链正在形成,集聚集约效应初步显现。嘉峪关市以政府注资形式进行土地变性,划拨10万平方米用地,支持粮食储备库仓储物流建设。张掖市组织论证筛选的粮食产业园区、应急配送中心等25个建设项目,正在积极推进。定西市以“定西马铃薯”为主题,打造了定西农产品整体品牌形象。“十三五”末,全省粮油工业总产值达到170亿元、年均增长24.7%。

新建粮仓110万吨

“十三五”期间,中央和省级财政补助再为10万农户发放科学储粮仓,全省发放总量达到32.7万套,抵御粮食产后损失浪费的能力进一步增强。投资15.3亿元,新建仓容110万吨,并在全省范围内大面积实施危仓老库维修改造,全省粮食企业彻底告别了破旧面貌,行业形象整体提升。全省总仓容较“十二五”末增加18.7%,储粮能力显著增强。

在建设粮库的同时,实施粮库智能化升级改造,建成1个省级平台,对162个粮库实施智能化改造,实现了粮库业务信息化管理和远程管控。先进储粮设施设备和储粮新技术的应用,使全省科学保粮率保持在90%以上。

新闻推荐

“十三五”期间我国累计完成防沙治沙任务1000多万公顷

新华社北京2月17日消息,“十三五”期间,我国坚持科学防治、综合防治、依法防治,累计完成防沙治沙任务1000多万公顷,完成石漠...

甘肃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甘肃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