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缮佛像“融入个人形象”艺术家不能缺乏敬畏之心
黎青/绘
10月12日,一场名为“我佛”的艺术展在网络上引发了争议。该展览展出的是青年艺术家褚秉超的摄影作品,拍摄对象是其在甘肃、陕西、宁夏三地寻找到的残损的50尊佛像在他修复前后的对比,他将自己的个人形象和对佛像的理解以及当时的心情一并融入造像之中,此举引起网友强烈质疑。(10月13日澎湃新闻)
如此修复佛像,是不是变相破坏?面对质疑,褚秉超回应称,这些佛像并非被相关部门保护起来的文物,而是在山野间人迹罕至的地方的一些佛像。展览主办方还强调,褚秉超所使用的修缮材料为泥胎,可自然脱落,恢复原状。即使如此,褚秉超修复佛像的行为也难言正当合理。
首先需要指出的是,这些佛像是不是文物,需要当地文物保护部门认定,目前没有被列入保护范围,并不意味着非文物。现实中,有些文物散落在人迹罕至的地方,有待发现和认定。“恢复原状”的说法也经不起推敲。如果佛像是泥做的,或上面有彩绘,褚秉超的修复方式必然有破坏性。专家称,文保界的原则是修旧如旧,而非创造性修复;同时,尽量少干预,保持文物破损样貌。这位非科班出身的雕塑艺术家不仅进行了“创造性修复”,还把自己的个人形象融入造像之中,令人大跌眼镜。
虽然这些佛像是否为文物有待认定,但艺术家的这种任性行为值得警惕。现实中,一些所谓“创造性修复”实际上就是“破坏性修复”,甚至“拆真建假”的闹剧也时有上演。艺术创作和文物修复是两个截然不同的行当,各有各的规则和法度,艺术家“跨界”修复佛像要有边界意识、底线意识,不能缺乏基本的敬畏之心。 (陈广江)
新闻推荐
入选“十三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 《敦煌小画师》出版发行
【本报讯】近日,由甘肃作家、“甘肃儿童文学八骏”之一的赵剑云女士创作的原创现实题材长篇儿童文学作品《敦煌小画师》,由...
甘肃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甘肃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