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上名家】 笔端上的诗画与乡愁 记甘肃省著名钢笔画画家胡蓉生
本报记者傅晓云
钢笔画诞生于一千多年前的欧洲中世纪,那时《圣经》和《福音书》即出现用钢笔的前身——羽毛笔画出的手抄本,18世纪羽毛画被钢笔画取代,20世纪初则传入我国。旧钢笔画以书籍插图和连环画面目出现,以单幅画诠释主题性艺术思想和艺术叙事的“新钢笔画”,则出现于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叶,于本世纪初盛行至今。
胡蓉生,中国钢笔画联盟理事,兰州市钢笔画协会秘书长、甘肃新钢笔画领军人物之一,甘肃省新钢笔画创作的积极推动者、参与者,著名钢笔画家、油画家。
胡蓉生老师的钢笔画,在现实主义风格框架内,游弋着陶渊明的诗话精神:宁静致远、推诚旷达,散发出恬静安详的“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的超然精神;其作品表象下蕴扬的意境,充满了陶氏的自然美,真为美的艺术精神和田园诗韵。胡蓉生老师一般不参加评奖美术展览,作品多见于学术交流性质的展览,这无不是他具有的陶渊明“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精神的体现。其钢笔画作品亦被业界广泛认同,在中国钢笔画界具有一定影响。
画家胡蓉生笔下的钢笔画,作品线条舒缓流畅,黑白对比强烈,有着一种强烈而又特别的美感。在作品的表现上,有着画家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能看到画家用画笔勾勒出一种意境,尤其树干的处理,其线条既奔放且舒缓又流畅。通过强而有力的排线,塑造了所要表现的枝干“肢体”,来诠释自然中微不足道的“生命”。
胡蓉生老师的钢笔画,构图上的虚实、繁简、疏密的统一,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与艺术感染力,用借物抒情和托物言志的手法来表达思想感情。一幅幅美妙的画面进入视野,显得沉稳与凝重,画面处处流淌着灵动之气。
“乡愁”系列是近些年来胡蓉生老师钢笔画创作主轴,在计算机虚拟技术席卷全球,城镇化大潮涌动中国乡村的时代背景下,村庄的土砖旧瓦、篱笆栅栏,正逐渐被钢筋水泥取代,胡老师怀着对日渐逝去的农耕文明的眷恋之心和惜别之情,给自己的乡村钢笔画赋予了特殊的“乡愁”含义,即,这个愁不是字典定义的愁,而是在对美好未来无限憧憬前提下,对即将逝去的田园风光的一份珍重的道别,展沿了他为后人留下一抹农耕文明影像的深深情怀。
胡蓉生充分利用钢笔画黑灰白线条和大小块留白,利用轻重疏密笔触,用行云流水般的驾驭钢笔能力,将内心深处解读的农耕文明的乡村精神,附着于景物之上,令人观来万般感慨,怦然心动。
观胡蓉生老师的三连屏钢笔画作品,用强烈的“乡愁”叙事,给农耕文明以纪念碑式的注目礼。草堆和母鸡,杨树和包谷垛拥出的小道,碎木椽子和农舍的三角构成,三帧并立,撑起三幕令人惊叹的农耕文明的图腾,令其怀旧的情愫瞬间喷涌,线条中的诗画与乡愁,在胡蓉生老师的笔下,被表现得淋漓尽致。
现在,新钢笔画创作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在中国画坛掀起一股澎湃的大潮。在这个百花园里,画家胡蓉生以现实主义的创作风范,专注于田园生活和景物的描述,其构图、运笔和线条对景物的塑造,无不是匠心独具,绵细如歌的,具有牵引人心,令其对大时代的更替转换无限感怀的艺术效果,具有极高的价值。
新闻推荐
本报兰州讯(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施秀萍)由文化和旅游部、江苏省政府共同主办的2020年戏曲百戏(昆山)盛典10月11日晚在昆山盛...
甘肃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甘肃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