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 今日甘肃> 正文

王旻极 以“彩”问道不负丹青

兰州日报 2020-09-24 05:00 大字

《微雨清晨》《黄河两岸》《祁连秋色》《祁连牧场》《晨光》《夕阳余晖》《柚子熟了》《秋水如诗》《古村》《回望西山》《脱贫》《薄雾初起》《古镇老桥》

王旻极有一间十分简单、素雅的画室,阳光最充裕的地方放着一幅他新近完成的水彩画。画上也是阳光下的一片小树林,小溪在树丛中缓缓流淌着,时而有雾气从水面弥漫出来。那树梢里有着鲜亮的颜色,乍一看竟然感觉与透窗而来的暖阳融为了一体,就好似这幅画本就是从光影中剥离出的一样。

交谈之中,他总会有意或无意地瞄一眼这幅画,似乎那份创作之后还未完全平复的激情依然萦绕在心头。

近年来,甘肃当代水彩画艺术也得到了日新月异的发展,涌现出不少十分出众的水彩画家,但在其中有一些艺术家是绝对不能忽视的。因为,他们正在用自己的执着探索一步一个脚印地推进着水彩画艺术的前沿发展,不断为其注入着生机和活力,极大地推动了本土水彩画事业在全国视野中的影响力,王旻极就是其中之一。

在王旻极的水彩画中可以看到一个十分鲜明的特点,那就是在他典型的西式绘画技法之中,却透出浓浓中国水墨画的意境,这不得不说是一种令人敬佩不已的艺术意境,一种试图将中西方绘画特点进行融汇交合的宏大“野心”。

“如果说西方有一种绘画形式最接近中国传统水墨绘画,那么非水彩画莫属。”王旻极告诉记者:“就材质而言,两者皆以水为媒,以水来调和颜料。但水彩画在中国的发展中,为了更好的继承中华传统文化就需要寻找到适宜的艺术发展道路,去走出一条兼具继承传统、创新发展、由技及道等多方面成果的道路,更好的以西方水彩表达东方艺术家的艺术风格、创作倾向和审美情感。”

当然,两者的区别也是显而易见的,水墨画以墨为材,立足于传统书法的笔法,以写意渲染为技法;水彩画则以彩色颜料为材,以透视、结构、光影关系的强调为特质。不过,毕竟都是作为一种视觉艺术的绘画技巧,最终都是要落到物质形态上,即笔、墨、色彩、纸、媒介所形成的绘画语言。而作为舶来的中国水彩艺术,毕竟是在中国本土扎根、生长出来的,也必然成长为具有中国特色的水彩画。

“在旻极身上,却有了这种融合的可能条件。”复旦大学博士生导师、美学家林少雄评价说:“如果说家传的中国传统水墨的‘童子功’,大学四年系统的专业学习,后来对传统作品的不断临摹创作,都使画家对中国传统绘画的观念、形式及意蕴稔熟于心。那么,大学期间对水彩画的偏爱及对油画创作的痴迷,加上毕业后近20年从事电影美工、编剧、导演的实践经历,以及近年来水墨创作激情的极大迸发,则使得这位艺术家对水墨的思考与实践,对水彩光影、结构与肌理的把握都显得与众不同。当然,这也为他的艺术融合提供了优渥的先天条件。”

“更为重要的是,旻极对故土的热爱与对艺术的痴情。”他说:“丰厚宽容的陇原黄土地貌,不仅为他的绘画创作提供了取之不竭的素材,也提供了滔滔不绝的灵感。生于斯,长于斯,观于斯,触摸于斯,爱恨于斯,感悟于斯……题材无论南北,不出陇原;技法如何求变,不忘规范;情感无论悲喜,不逾自然,由此形成了旻极水彩画的内生价值。”

“水彩画无论千变万化,有两个要素至为重要,一是对光影的观察、捕捉与呈现;一是对水与颜料比例的探索及其视觉呈现。”林少雄认为:“在旻极的绘画中,对于阳光的观察与捕捉十分独特,如他的一幅小巷图,就是人们从小生长或者无数次路过的那种北方农村小巷。”

在林少雄提到的这幅作品上,定格的是一个盛夏午后,太阳将一颗杏树的浓影投在地面,日光直射,光线强得人眼前模糊,整个世界也因此变得不太真实。蝉鸟热得吱哇乱叫,野蜂热得左冲右突,花热得大气都不敢出,风也热得趴在地上一动不动。

画中,整个世界充满了阳光的味道:悠然而持续,醇烈又清新。一幅简单水彩绘画,能够表现出日常生活与大千世界如此丰富的感觉与肌理,实属不易;一件视觉艺术作品,能够由光影的视觉呈现,引带出观画者的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的感受,这的确堪称是难得一见的艺术珍品。

在水与颜料的关系方面,王旻极为自己的作品融入了书法的笔锋、水墨的晕染、油画的质感,这使得他的水彩画画面,既保有了其传统绘画的轮廓面目,又有了完全不同的清新气象与细微肌理。如在陇南创作的一系列作品,水灵的景观中,更多了一些苍劲与厚朴;陇上遍布的黄土,由现实的枯燥,变而为艺术画面中的鲜润,却又不失西部所独有的雄奇。

“观旻极的水彩画,犹如遇见一位多年未见的旧友。”林少雄用一种十分生动的方式对王旻极的作品进行了总结:“其容貌虽然没有根本性的变化,然而其神情气质却已迥然有别。也许因为其走过的路、涉过的水、经过的事、遇见的人,所以我们眼中所见,旧友还是旧友,山水还是山水,但却又分明已不是昨日的友人,也不是昨日的山水。”

他说:“王旻极的水彩画有两种,一种还是尽量客观呈现眼中所见,我将其称之为科学性绘画,也就是传统的写实绘画,这应是水彩画的正途,极力呈现与还原世界的面貌,这方面旻极虽然为其赋予了新的气质精神,但一般人却难以辨析,我自己也对其基本无感;另一种是将眼中所见通过心中所思加以转换呈现,我将其称之为观念性绘画,它与中国传统所谓之写意的最大区别,就在于其中仍然保留了所描摹对象的外在轮廓与内在肌理。”

实际上,在不同的阶段,王旻极都进行了这两种不同创作的探索。绝大多数人还是非常喜欢他后一种创作理念及其作品,因为在这一系列作品中,观者可以感受到莫兰迪的那种恬淡、干净与谧静,以及康定斯基从混乱中抽象出的秩序、从无序中寻找到的形式。

在这一批作品中,王旻极将厚重的黄土处理得有些呆板,那天地间丰富的肌理呈现得极为扁平,而建筑物轮廓与线条则描绘得有些僵硬。然而,如果将其与西部高天厚土、物态人事亘古至今的优渥与丰富、苍茫与悲凉、困窘与豪迈相链接,就能够自然体会到艺术家的神圣与艺术作品的魅力。

王旻极由衷地说:“作为一名合格的艺术家,在有生之年最重要的任务就在于将日常生活中所行、所见、所思、所感,去转化为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与画面情境,进而为庞杂芜乱的外在事物打上自己鲜明的烙印,最终通过作品让观者去感受到艺术家内在的情感状态,而不是仅仅看到作品的外在表象。”

诚如所言,在这一点上王旻极已经有了十分良好的开端,在创作上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如画面平静下的波涛汹涌,平淡下的沧海桑田,平白中的丰富细腻,平和中的天凉秋好,这些意蕴通过笔法的融合、水彩的调和、块面的结合后已经初具气象。这便是林少雄从王旻极的水彩画中所看到的新气象之所在,也是令他感到非常喜悦之所在。

“当然,我深深知道,因为传统的、观念的、世俗的原因,这条路径极为难走。”林少雄感慨地说:“但正因为如此,这个方向也可能是将来有可能通向艺术殿堂、进入艺术史的一条捷径。正是在这一点上,我个人希望能够看到旻极有这一风格的数量更多、内涵更深的作品面世。”

■人物简介

王旻极,1987年毕业于西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甘肃省书法家协会会员,甘肃省美术家协会水彩画艺委会主任,甘肃省水彩画协会主席,国家一级美术师(导演),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首席记者李超文/图

新闻推荐

2021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今日起预报名

本报兰州讯(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记者房惠玲)记者从省教育考试院获悉,2021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网上报名时间为2020年10...

甘肃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甘肃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