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 今日甘肃> 正文

85后小伙王仕俊 2年时间申报170余项专利

兰州晚报 2020-05-25 03:31 大字

王仕俊(左)与同事们沟通

一个85后年轻人,坚守着科技强企的初心锐意创新,短短两年时间申报专利170余项,他用激扬的青春,奋斗着美丽的人生。今天,让我们走近他身边,看看他是如何从一名“电力新兵”华丽变身为“技术尖兵”。

科研成果转化落地很是欣慰

眼前这位将近1.8米高的小伙名叫王仕俊,是国网甘肃经研院设计中心工程技术室一名专责。今天他和同事再一次来到了750千伏输电线路工程现场,对这里的地质及自然环境进行踏勘和收集资料。

“咱们甘肃的土质含有大量的砾石,这样会造成土壤电阻率很高,我们的智能混凝土可以降低电阻率,同时能够有效的监测地基状态……”周末时间,记者在750千伏输电线路工程现场,见到了国网甘肃经研院的一个成果转化项目,这个被称为“拳头产品”的新型智能混凝土材料,正是王仕俊与他的团队联合国内一流科研院所,创新出的科研项目。

目前,该项目已落地转化,成功运用到甘肃省电网建设中,有效降低了施工成本、提高了施工效率、缩短了施工周期。“我觉得当我们的创新能够从工程中来回到实用中去,服务于电网施工工程,我觉得是对我们最大的一个肯定,也是我们做科研创新最大的一个收获和成果。”对于王仕俊来说,能在工作中创新研究出一些科研项目,并将成果进行转化落地,很是欣慰。

研发专利犹如发现游戏中的漏洞

“两年时间就获得170余项国家专利,你是如何做到的?”听到记者的提问,王仕俊显得很是自信。“这就相当于玩电脑游戏,发现漏洞一样。”听到这样的回答,记者显得很是不解,无法将升级打怪、提炼装备与生涩枯燥的数据所结合。“其实很简单,当你喜欢上一样事物时,就会废寝忘食地研究它,久而久之深陷其中无法自拔。特别是自己的创新成果能够落地实施,当中获得的肯定和满足,是任何事物无法比拟的。”

在浓郁的科技创新氛围中,有着多年现场经验的他在工作中总能发现一些工程中不被注意的创新点,于是抱着试一试的态度开始申请了首个专利《一种可嵌多根光缆的金属固定支架》,2016年12月,获得了国家知识产权局的授权,从此以后就一发而不可收。

付出就有回报

从开始申请第一个国家专利,再到撰写第一篇核心论文,王仕俊打破旧的思维定式,不断的探索解决问题的方式,开拓思路,在接下来的两年时间里,连续申报了《变压器铁芯》、《一种变压器绝缘子》等170余项专利,截至目前已有128项专利取得授权。发表科研论文十余篇。这位“85后”的小伙,逐步从一个科技创新“小白”,凭借着理论与实践经验相结合,一步一步走出了自己的创新之路。

近年来,王仕俊先后获得了20余项地厅级、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及专利发明奖等奖项,主持了十余项科技项目。2019年荣获国网甘肃省电力公司“陇电工匠”荣誉称号,完成了由“电力新兵”到“技术尖兵”的华丽变身。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赵庭那通讯员张喆曹芳文/图

新闻推荐

甘肃协调机制指导金融机构支持实体经济发展

本报兰州讯(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曹立萍)记者从近日召开的国务院金融委办公室地方协调机制(甘肃省)第二季度例会上获悉,该协调...

甘肃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甘肃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