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 今日甘肃> 正文

宇如聪委员:要关注并科学应对我国西北地区暖湿化问题

澎湃新闻 2020-05-22 10:55 大字

宇如聪委员

宇如聪委员

去年以来,西北地区“变暖变湿”现象引发社会广泛关注。西北地区气候暖湿化会造成气候和生态系统发生变化,从而对农业生产、人民生活、生态环境等带来重大影响,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气象局副局长宇如聪建议,必须科学规划,趋利避害,积极应对。

西北地区暖湿化,有很多待解谜题

西北地区,是对全球气候变化响应的敏感地带之一,也是生态环境脆弱地区,是我国重要的水源地和生态屏障区。当人们发现这片以气候干旱、降水稀少著称的区域中,有不少地方干涸多年的湖泊再次湿润,荒山上绿色显现,还有一些常年干旱的地方甚至出现洪涝,不免引发讨论。

研究表明,西北地区气温呈升高趋势,1961年至2018年,西北地区年平均气温增温速率为0.30℃/10年,而全球年平均气温增温速率为0.12℃/10年,全国年平均气温增温速率为0.23℃/10年;西北地区降雨总体呈增加趋势,新疆年降水量增加速率为9.6毫米/10年,青海、甘肃中西部年降水量增加速率为5.4毫米/10年。

宇如聪认为,由于西北地区基础降水量偏少(常年平均260毫米/年),降水量增加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其干旱半干旱气候特征。而位于其东部的甘肃东部、宁夏、陕西年降水量还在减少,所以水资源短缺仍是区域发展的关键问题。

宇如聪指出,目前,对于西北地区“暖湿化”现象及其成因、趋势和影响的不确定因素尚不完全清楚,必须高度重视,加强研究,并在“十四五”和中长期规划中充分考虑暖湿化影响。

剖析问题,需要综合监测和评估

在长期极端缺水的西北地区,水是极其宝贵的资源。有人关注西北降水增加,由此可能带来更多的绿色和生机,也有人关注到极端降水的概率加大带来的灾害风险。

宇如聪建议,利用好气候和生态环境禀赋变化机遇,加强气候和生态系统综合监测能力建设,补齐站点稀疏、观测要素的不完整短板,开展多学科跨领域的动态变化监测与分析,为开展精细化分析、分类研究和差异化应对打好基础。

“气候变化会造成气候系统五大圈层关联变化,对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生产、生活带来复杂的、利弊兼顾的影响。”宇如聪说。比如气温升高导致无霜期延长,有利于植物生长,对高寒地区农业、生态、生产、生活等可能带来正面影响;而气温升高也会造成冰川退缩、冻土消融,蒸发量增加,增加了地质灾害发生的风险等。因此,要加强西北地区暖湿化对经济社会的综合影响评估,强化风险管理研究,为趋利避害与科学应对提供科技支撑。

趋利避害,为未来铺就路径

西北地区暖湿化趋势如同一柄双刃剑。宇如聪从趋利避害两方面提出加强农业区划研究、加强生态修复和环境保护、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和加强自然灾害防御应对工作等建议。

西北地区光热充足,是我国重要的粮食、水果、畜牧等生产基地。他认为,应加强气候资源调查、评估和作物气候适应性研究,开展精细化农业气候区划,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业、林果业、畜牧业,促进西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助力脱贫攻坚。同时,也要加强西北生态环境变化和生物多样性监测评估,开展植物气候适应性研究和区划,因势利导,开展植树造林、退耕还林、湿地保护、沙漠化治理等工作,助推生态环境改善。

西北地区降水量的增加,给人工影响天气提供了更加有利的条件。他建议,充分研究利用有利条件,加强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统筹规划,建立协调机构,合理开发利用空中云水资源。考虑到西北地区干旱的气候格局并未改变,还需要进一步提高能源产业用水效率,推动能源与水协同发展。

而西北地区暖湿化导致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及其次生灾害增加、高原铁路和公路冻土地基变化以及气象、水文、地质、交通、生态等灾害风险不可忽视。宇如聪呼吁,加强自然灾害调查和风险评估,强化灾害防御应对工作,完善西北地区高风险区、高脆弱地区的防灾减灾救灾体系。(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

新闻推荐

河西学院与中国联通甘肃省分公司签订战略合作协议

本报讯(记者祁晓蓓)5月20日,河西学院与中国联通甘肃省分公司战略合作协议签约仪式举行。河西学院党委书记赵凯,校长张汉燚,中...

甘肃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甘肃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