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 今日甘肃> 正文

善鉴者与善写者 刘云鹏书学理论研究及创作实践管窥

甘肃日报 2020-05-08 04:02 大字

饮马长城窟 呼鹰古战场

唐·孟浩然《秋登兰山寄张五》

宋·朱熹《春日》

夜雨敲窗风拂画

松烟入案墨生香

画中岁月浑忘老

诗里乾坤别有天

孙亚利

刘云鹏,这位土生土长在陇原、活跃在书坛一域的学者型青年书法家,虔诚恒久地专注于书法理论研究和书法创作实践,伏案之精微孤独,思绪之惊涛骇浪,是同龄人所敬佩的。他以书法为纽绳,“双楫荡飞舟”,把心灵、情感、艺术、生命串联在一起,探寻学术和艺术的真相,力图打通二者的关联,在两种表达境遇中实现自己的生命诉求。在他看来,创作和理论既是缺一不可的,又是合二为一的。这两种表达境遇使他在“双向”梳理中互补、共谋。创作能为理论提供感性的、具体的、形象的比对;而理论又能为创作提供理性的、宏观的、抽象的关照。这种比对和关照沉潜于同一个生命体内,就会释放出更为强劲的能量。对刘云鹏来讲,这是一种“双峰并峙”的个人在场。

刘云鹏已有5部专著和80多篇论文面世。他对书学理论关注集中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立足本土,寻找历史的支点,在对历史的回望和梳理中探寻书法文化的基因。《甘肃书法史》《张芝》的出版发行是他多年心愿和心血的结晶,填补了甘肃书法史研究的空白。作者敏锐地捕捉到“只有关注那些与汉字有关的远古传说和原始艺术,才能全息地破解书法的基因密码”,“必须将书法的发展置身于历史和时代的语境中,用开放的思维方式,去思考书法的存在,形成‘大书法’的创作观念,才能让书法回归到艺术创作的状态中”。

二是立足现实,拓展思维的空间,在对传统的反思和领悟中破解书法创作及发展的困境。在不断推出的多篇论文中,从书法的语言、字体的生发、书体的形成及创作现状等各方面,寻绎书法与哲学、艺术、美学、史学、文学等多学科的内在关联,厘清西方美学语言和书法美学语言的差异,全方位、多角度发掘书法艺术诗意性表达空间、创作和发展的思维空间,以提高作品的艺术价值和书法家的自身价值。

三是立足创作,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对当下书法创作现状的深层透析和把握中寻求实证到思辨。《书法创作研究》集中表现出作者在继承和创新中“影响的焦虑”。在大量创作实践中,作者深刻体悟到:“如果一个时代只有前人的‘影响’而没有‘焦虑’,这个时代的书法是失语;如果个体只有前人的‘影响’而没有‘焦虑’,个体的创新肯定是失败的。”朴实无华的语言浸透着深邃的哲理。刘云鹏正是凭借实证到思辨,以放射性的研究视角、雄厚的学养积淀、机敏的思维能力、精湛的书法语言,不断浇铸心中块垒,努力以新的借鉴来表达新的理论性关照和审美情趣。一段美好的印象,一种纯朴的情感,都可能找到相互的表达形式。理论的楬橥使书法处处洋溢着美好的希望,蕴含着新生的可能。

古人有“善鉴者不写,善写者不鉴”的说法。作为“善鉴者”的刘云鹏,却以一个“善写者”的姿态不断前行。理论者的历史视野和审美情趣,使他的创作实践“取法乎上”,并能够更好地贴近心灵和性情,自觉地树立起了自己的图式和价值标向。他创作的隶书和草书常为书坛所关注,且日显经典意义。其隶书是在《张迁》《乙瑛》《西狭》《衡方》《石门颂》《鲜于璜》等汉碑名帖的广泛寻绎中,规整自己对汉隶精神的价值同构,并将钟鼎、秦隶、简牍乃至清代名家邓石如、何绍基等作为自己创作实践的滋养,以篆入手旁借行草的书写意趣,着力探索和丰富隶书的书写性。改“扁”为“方”,贵有新意。线条醇厚灵动,造型方劲古拙,既庄严浑穆,又俊健豪迈。赏其草书,主宗黄山谷、王觉斯等,既有传统书法审美观念下的必然规定,又有自我审美和意蕴表达上的个性追求。酣畅淋漓,纵任奔逸,情意连绵,气象雄浑,规而不矩,美而不乱,奇趣横生,仪态天真。尤其在书写的情境上,他以书写内容的文化内涵和精神意蕴为基调,将诗意和书意高度融合,并在自我体悟中二度创作,进而在笔墨节奏和韵律情感的递进中,直至诗书化一的自然境界。中和典雅的书写情怀,溢荡的则是一种平淡畅达的自由心境与文质彬彬的谦谦之风。在“合世情、合时变、合法度、合情趣、合自然、合哲理”的状态中和充满生命“节奏”与文笔映衬的“和声”织体里,淋漓尽致地进行着自己在书法世界的“演奏”。

(文中图片为刘云鹏书法作品)

新闻推荐

全省迎来今年第一场透雨

(接1版)省气象专家分析认为,此次天气过程具有复杂性:出现了暴雨、冰雹、大风、短时强降水、雷电、强降温、雾等多种灾害性天气...

甘肃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甘肃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