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 今日甘肃> 正文

发扬抗疫精神礼赞抗疫英雄 省总工会庆“五一”全国疫情防控先进个人事迹报告会报告选登

甘肃工人报 2020-04-29 08:49 大字

构筑疫情防火墙

甘肃省人民医院张浩军

今年年初,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开始肆虐。医院火线召开会议布置疫情防控工作,积极落实国家和省卫健委工作安排。作为从事感染管理的医务工作者,我积极投身到医院及全省疫情防控工作中,制定防控措施和流程,设计病区改造方案,短短三天时间开展院内培训10余次、全省培训2次,并到多家定点医疗机构进行疫情防控督导工作。

1月22日,我受国家卫健委指派,赴陕西省开展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督导工作。我和督导组的同事们先后赴西安和咸阳,进车站、下社区、访医院……认真检查本次疫情防控措施的落实情况。

1月24日除夕中午,我结束了陕西省的督导工作正准备返回兰州与家人团聚的时候,再次接到国家卫健委指令,要求当天赶往武汉支援抗击疫情。“生命重于泰山,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我来不及与家人道别,顾不上品尝香喷喷的年夜饭,义无反顾地踏上载着我这个唯一一名前往武汉旅客的高铁,成为了“逆行者”。到达武汉后,我被分配在收治发热病人的定点医院——武汉市第五医院,从事感染防控工作。

在武汉的两个多月里,我积极排查感染防控中存在的风险和隐患,并完成对全院通道及工作制度、流程重新优化设计,降低交叉感染风险,积极开展培训工作,提升医务人员的防控意识等工作,经常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

在疫情防控最艰难的时候,因为提供的防护用品都是“万国牌”的,有时候早上和下午的都不一样,所以我和团队每天的第一项工作就是在医务人员换班之前,先到达医务人员通道,查看当天能够提供的所有防护用品,并进行科学的组合搭配,为确保能够在现有条件下发挥最大的屏障作用,最大程度保护医务人员的安全。正是因为我和团队谨慎细微的防控,我所在的五院从2月14日开始便没有再发生1例医务人员感染事件。

每天监督完交接班,我们就进入病区,积极排查诊疗过程中感染防控存在的风险和隐患。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全国各地的医疗队援鄂后,我协助武汉市第五医院及江西省医疗队新开病区3个,增加床位近100张;配合汉阳区参与完成5个方舱医院和4个隔离救治点建设工作;对江西、山东和甘肃等医疗队强化培训5次,对降低医务人员交叉感染的风险起到了积极作用。

尽管身在武汉,我也没有忘记甘肃疫情防控工作。在忙碌工作之余,我不遗余力地通过电话和微信,远程指导全省及医院的感染防控工作。同时,一直保持和甘肃援鄂医疗队联系,叮嘱他们关注细节,做好防护,并抽出时间对3支甘肃省援鄂医疗队开展强化培训3次。针对全省疫情防控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我利用难得的休息时间录制了培训视频并发送到全省微信群供大家学习。

随着疫情不断持续向好发展,我又开始谋划如何在疫情结束后给武汉市第五医院留下一支过硬的感控队伍,如何安全有效地恢复日常诊疗工作,我更加忙碌起来了。坚持落实感控督导员制度,在实践中培训和提升感控督导员的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有计划地开展了新一轮感染防控知识培训,先后对工勤人员、科主任和护士长、病区医务人员分别开展培训8场次,进一步提升了全员感染防控工作意识。积极做好恢复日常诊疗准备工作,制定各种工作预案,梳理工作流程和方案;开展终末消毒,截至我离开前,共开展病房终末消毒1328间(次),采样73份标本进行效果评价;就在返回的前一天下午,我组织五院开展了应急演练1次,确保出现疑似病例时能够科学、规范、有序、合理地进行处置;对现有建筑布局进行合理布局和改造,确保能够分区域、有步骤地开展日常诊疗恢复工作。

在武汉近70个日日夜夜,在抗“疫”一线,我以一名党员的初心和使命要求自己,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着“白衣战士”不消灭“新冠”病毒决不收兵的信心和决心。

为了家国安康

甘肃省中医院唐锐

今年春节,在中国大地上少有以往节日的喜庆氛围,随之而来的是越来越紧张的疫情防控气氛。省中医院全体干部职工都在为防控疫情做着忙碌的准备工作。

正月初二,也就是1月26日,得知甘肃省要组建支援湖北医疗队、要去武汉一线参加抗“疫”的消息。我停下手头的工作,郑重地对护理部主任说:“主任,我要去武汉。因为我是党员、应该首先顶上去。”晚上回家时,我把要去武汉的想法告知丈夫,他表示理解和支持。去武汉前,我并没有告诉父母,我只是轻描淡写地说要在外培训一段时间。一周之后,还是没“包住”秘密,父母知道后,并没有责备我,反倒给我鼓劲:“既然去了,就好好干!”

1月28日,我们参加了医院的送行会及甘肃省第一批支援湖北医疗队的出发仪式。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省新冠疫情联防联控领导小组组长林铎同志为我们送行,这让我们深受感动,备受鼓舞。1月28日中午我们抵达武汉,我们的驻地在武汉市足球协会运动员公寓,离支援的武汉市中心医院后湖院区不远。翻开手机一看,才知道这家医院是本次疫情的“暴风眼”。

1月29日上午,我被任命为甘肃省第一批支援湖北医疗队护理组总组长。本队共有护理人员93人,来自全省14个市州35家医疗单位,队员之间并不熟悉,工作能力及工作模式也未必一致。快速完成人员专业能力摸底、分组并组织开展培训是我面临的第一个重点工作。我们采用了腾讯文档进行队员专业能力数据采集,在最短时间内完成了信息收集工作,为下一步开展工作打下了基础。

1月29日下午4点,刚刚结束国家级院感培训,医疗队接到紧急指令:当晚进驻武汉市中心医院后湖院区开展发热病人收治工作。我们立即抽选第一晚上的护理值班人员,大家都积极请战,纷纷要求值班,这让我十分感动,信心十足。

由于当晚不知道是否能按计划按时交接班,前夜班的9名护士没有顾上吃晚饭、没敢喝一口水,就直接前往武汉市中心医院后湖院区开展工作。晚上7点钟,我们穿戴好防护用品进入病区后才发现,病区还没有整理到位,没法立即收治患者,我们两人一组开始整理病区,病房还没有整理完,电脑信息系统还没有建立,第一批患者蜂拥而至,已经在病区门口等着了。

看着体温偏高、呼吸困难、筋疲力尽的患者,队员们分别迎上去搀扶他们进入病房,协助他们躺到床上,及时给他们吸上了氧气。我们边完善电脑信息系统,边采集患者生命体征数据及检验标本。这个时候,我们的最大困难是护目镜已经布满了水雾,看不清楚血管、不好静脉采血、不好扎针输液,戴了双层手套的手也没有平时不戴手套时灵活,而当晚入院的患者因为发热多天,大多周围血管循环不好,在这种情况下,保证完成静脉采血、留置针穿刺任务,困难可想而知。当晚的工作在紧张而又忙碌中度过,但我们毫不惧怕被感染。等后夜班的队员接班后,前夜班的队员们又陪着上了1个多小时的班,等他们彻底熟悉工作环境和任务后,前夜班的队员才撤离病区,这时已经是凌晨4点多了。

为了让白天接班队员们能提前了解病区环境及注意事项,我及时把当晚的工作情况做了整理汇总发布在医疗队的微信群里。早上,把工作交接处理完返回驻地休息时,第一组的队员已经是30多个小时没有休息、20多个小时没有喝一口水、吃一口饭了。

从开始进驻病区到2月底的30天,“突发”情况、人力紧张就是我们所有队员共同面临的问题。刚开始的9天内,因为工作任务变化,护理人员分组就调整改变了4次。1月29日新开发热19区,2月2日开始接收福建队病区转交的所有患者,2月6日新接收发热16区开展工作。当天下午4点,接到抽调20名重症护理队员前往武汉市协和医院西院区2个病区协助危重症护理工作。这就意味着剩下的73名护理人员要完成武汉市中心医院2个病区共80张病床的护理工作任务。发热病区护理环境不同往常,它包括一些平日需要陪护家属、护工承担的活,例如给患者喂水喂饭、换尿不湿、清洁皮肤、病房清洁卫生等等,此时都需要护理队员一揽子承接下来。

患者情绪低落、不想吃饭、不配合治疗等等,都需要我们的队员做心理护理,要想方设法做好这类患者的思想工作,鼓励他们每天按时吃饭、每天坚持功能锻炼、帮助他们尽快康复。

这样的工作,我们在武汉救治一线坚持了52天。我们的医护团队克服了缺氧、呼吸困难、头痛、头晕、恶心、乏力、眩晕、面部皮肤压力性损伤、皮肤过敏、职业暴露等诸多困难,一直坚守在抗“疫”的最前沿,在这种高强度与死神抗争的工作中,却没有一名队员因疲倦、因困苦、因劳累而掉队。我想,这就是这场灾难中医护人员信念与责任的力量、使命与担当的力量、甘肃和中国的力量吧!

无愧“白衣天使”称号

兰州大学第二医院张蓓

今年除夕前夕,当我听到院里正在抽调组建驰援武汉的医疗队时,来不及去考虑年事已高的父母和家中的亲人、考虑自己生命的安全和可能遇到的一切“风险”,主动请缨。我给哥嫂发了一条信息,拜托他们照顾年迈的父母,向医院递交了奔赴前线的请战书。

1月27日,院里为我们举行了简短的出征大会,就在这次大会上,我被任命为此次甘肃医疗队副队长。

1月28日,甘肃省第一批驰骋武汉医疗队启程出发了,经过2个多小时的飞行,终于到达了武汉市中心医院后湖院区。我们没有来得及休息就展开了学习培训,大家都知道,我们早一秒投入战斗,就有可能早一分击败病毒,武汉才能早一日恢复往常的生机。培训中,戴口罩,戴帽子,穿防护服,戴护目镜,戴手套,封领口这些在平时反复训练的内容,我却像第一次那样严格要求他们,哪怕有一丝一毫不认真,一点一滴不仔细,我都会毫不留情地指出来,对一些关键点一遍遍不厌其烦地重申几遍,实在不管用时还会对他们大发脾气,队员们半开玩笑地说我太唠叨,太苛刻。正是因为严密严格的岗前培训打好了坚实的基础,才实现了医护人员“零感染”的目标。

经过短暂的培训,我们进入病区,意味着战斗正式打响。抗疫初期,防护资源比较紧缺,大家自觉地穿上了成人纸尿裤,虽然很不舒服,但是大家没有丝毫怨言,为减少上厕所的次数,大家想出了许多违反常理的办法,包括少吃饭、少喝水,甚至不吃饭、不喝水,这在我们医者看来极其危险的举动也算是没有办法的办法。大家个个抢着承担工作任务,有的护士因为过度劳累倒在了地上,不仅没有觉得委屈,反而抱怨自己不争气拖了后腿。这样的人和事不胜枚举。在人满为患的武汉市中心医院,我的岗位就在ICU病房,厚重的防护装备遮住了我与队友的面容,大家只有靠防护服上那“歪歪扭扭”的名字辨认对方,靠相互加油鼓劲,大家连续24小时不间断地重复着一样的动作,心里只有一个理念,那就是救人、救人、救人!

当我看到防疫一线广大党员干部在疫情面前毫不退缩,勇于担当,冲锋在前,舍小家为大家的感人事迹时,我被深深地震撼了。2月1日,我怀着忐忑的心情向党组织递交了火线入党的申请,没想到很快就得到了批准。“思想入党一生一世”,我暗下决心,告诫自己,从现在起,我要以一个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始终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永远秉持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勇于担当尽责,积极主动作为,平时做得到,关键时刻也能顶上去。

2月8日,在得知国家卫健委要从甘肃省医疗队抽调10名重症专业队员去疫情防控最前沿——武汉协和医院时,我毫不犹豫地报了名。我们分管的楼层有50张病床,我自己负责25张,作为病区组长,我和国内兄弟医院的许多知名医疗组长们奋战在一起,这个病区承担着危重症患者的救治任务,也是武汉协和医院西院区本次抗击疫情的“党员先锋岗”。在这里,每天都上演着生死拉锯战。每日都要进行查房、制定并随时调整诊疗方案,大家都很辛苦,但没有一个人抱怨,大家团结一致,相互加油鼓劲!

在武汉协和医院,有一个让我记忆犹新的病人,2月13日,我所负责病区73岁高龄的沈奶奶病情突然急转直下,意识不清,出现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严重低氧血症。我感觉患者情况不妙,“患者需要气管插管”,我来不及多想,立即给予经口气管插管接呼吸机辅助呼吸,之后给予保护性肺通气、俯卧位通气等一系列治疗。当看到患者脉搏氧饱和度重新升起来,并一步步回到安全值,我长长地出了一口气,悬着的心渐渐平静下来。

经过一段时间的有创通气,沈奶奶的呼吸功能逐渐好转,意识逐渐清醒。能否为患者拔管脱离呼吸机,什么时候拔管,又一个难题摆在了我面前。2月24日,在反复研究患者病程记录,评估患者各项指标后,我决定为患者拔管,而且要自己来执行拔管操作。为新冠肺炎患者气管插管或拔管,都意味着医生需要冒着巨大的被感染风险,我知道自己的每一项操作和治疗都需要更谨慎更精细更准确。在为她拔除调气管导管的那一刻,我真的很高兴,沈奶奶恢复了自主呼吸,这时,我忘了被感染的风险,也不害怕沈奶奶的痰液粘在我的防护服上,我轻拍着沈奶奶的背,鼓励她咳嗽,自主呼吸。看着沈奶奶竖起右手大拇指,我能强烈感受到这个简单动作所饱含的信任与感激。那一刻我隔着护目镜流下了激动的泪水,沈奶奶竖起的大拇指代表着所有病人,向奋战在一线的医护人员竖起的大拇指,是全中国人民向武汉这座英雄的城市竖起的大拇指。

成绩属于过去,属于全体参加驰骋湖北抗疫一线的医护人员。我将百倍珍惜这次援鄂的经历,发扬武汉“英雄”精神,在“救死扶伤,治病救人”的道路上一直无怨无悔走下去,不辜负“白衣天使”的光荣称号。

逆行一线战疫情

甘肃省肿瘤医院董慧敏

庚子冬春,一场突如其来、凶猛异常的新冠肺炎疫情笼罩荆楚大地,波及全国。疫情爆发后,我第一时间申请援助武汉一线,我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责任心面对各种困难,直面疫情考验,顺利完成了上级赋予我的各项工作任务。通过连续42天的抗疫斗争,我所在的武汉东西湖区城市客厅方舱医院A区取得了零死亡、全队护理人员零感染、安全生产零事故、进驻人员零投诉、治愈人员零复发的“五零”完美答卷,且患者满意度高达99.44%,对此我无比激动和自豪。

1月28日,当我得知甘肃省肿瘤医院在召集援鄂医疗队时,毫不犹豫、第一时间就呈交了请战书。如愿获批后,作为甘肃省第二批援鄂医疗队中年纪最大的成员之一,于2月4日赴湖北武汉执行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任务。

在武汉东西湖区城市客厅方舱医院刚开始的几天里,因为救援物资短缺,接班的人员进不来,上班的下不了班,只好连轴转,大家每天连续工作12至14个小时。一套防护服要穿十几个小时,中间不能进餐,不能喝水,不能上厕所。穿上尿不湿,那个难受不自在无法用语言形容。但大家没有丝毫抱怨,没有些微懈怠,我也同样以积极向上的工作心态和精神饱满的工作状态,面对每一位患者,完成每一项工作,身体力行地带给周围人莫大的信心和鼓励!

东西湖区武汉客厅方舱医院分A、B、C、D四个区,甘肃援鄂医疗队接管了A区,共有224张床,我们100名护理人员分成七组,四班倒,每班6小时。我们严格要求所有人出舱归来进驻地(宾馆大门),都要执行严格的消杀流程:每个人全身都要喷洒消毒液,一遍遍洗手、湿巾擦脸,消鼻孔、消耳朵、戴上外科口罩,再到清洁区换上干净的衣服,才可以进宾馆房门,回到各自房间,洗澡不少于35分钟。

我们100个人虽然是一个大团队,却来自同一省份的13个市、州,53家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大家之前素未谋面,汇聚到武汉第一线,带来了各个地方高水平的医疗救治经验和特色护理方法。我们A区收管了218个病人,短短的几天时间内,所有医护工作者都得到患者一致的认可和好评,我们全心全意为疫情助力、为患者服务。我想:“病人虽然记不住我的名字,但,一定能记住咱们甘肃”!

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战场上是“炮火连天”的紧张与危险,也有令人感动的点滴和温暖。新冠肺炎是一种“狡猾”传染病,家属不能陪护病人,作为一线的医护人员就替代了家人的角色,给予了语言和行动上的关爱。比如,为病人过生日、画画、唱歌、喂水、喂饭……很多医务人员把自己的牛奶、小米粥、衣服拿来给患者。我们所做的这些已经远远超过心理疏导的范畴,我们更多地抚慰了病人。

我们2月7日,入驻武汉东西湖城市客厅方舱医院的肖芳阿姨,让我记忆犹新。阿姨是143床。有一天,测完血氧后,我告诉阿姨一切正常,阿姨好像没听懂似的,看了我好几眼,眼神充满了无助。旁边床上的小姐姐告诉我,阿姨的老伴昨天在金银潭医院去世了。

听到这个噩耗,我愕然了!我落泪了,我狠狠咬了下嘴唇,告诫自己千万不能流泪,否则护目镜就会模糊了什么都看不见!当我看到阿姨桌上的稀饭、米饭,就知道她没吃早餐,也没吃午餐,难怪交接班时,听说“阿姨情绪反常,不吃不喝,要多观察。”“这可怎么办,她要是再不吃晚饭……”我心里暗暗想着,几分钟后,我拖着沉重的脚步去找值班大夫,大夫让我继续观察阿姨的情况。之后我又直奔阿姨床旁,见她顾头不顾尾的那种睡姿,大半个身体没盖被子,便轻轻地为阿姨盖好被子,给水杯倒上水。就这样穿着厚重的防护服来来回回五趟。晚饭时,我照常给阿姨发了饭。等给其他病人发完饭,再推车经过阿姨床边时,我用余光看见阿姨正默默地看着我,还是不肯吃饭。“阿姨,您吃点吧,哪怕一口,您不吃饭,我就不下班……”这是我第六次走到阿姨床边,我端起米饭、拿起筷子,撒娇般地“威胁”着阿姨。

“你休息吧!”阿姨坐起来,从我的手里接过碗筷,她终于肯吃饭了。

等下个班再见到阿姨时,阿姨用一口武汉话,对我说,“谢谢,你休息吧!”

那一刻,我特别开心,也感到无比欣慰。

2月24日,我在驻地宾馆光荣地成为一名预备党员。面对鲜红的党旗,我在心里默默许下了自己的誓言:“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

新闻推荐

甘肃省开展河湖联合执法专项行动

本报兰州讯(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杨唯伟)记者从近日召开的全省河湖联合执法专项行动视频会议上了解到,为进一步推动河湖长制...

甘肃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甘肃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