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畏风险、冲锋在前的“疫情侦探队” 记甘肃省疾控中心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流行病学调查小组
每一次传染病疫情的防控,都离不开一支特殊的队伍,他们像一个侦探,在疾病暴发流行之前利用他们的专业知识,追踪、调查一切与切断传染源有关的信息,防止疫情扩散。
自武汉爆发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以来,甘肃省疾控中心未雨绸缪,动员党员干部冲锋在前,先期组建包括15名党员在内的现场流行病学调查队伍,24名流调队伍员牺牲与家人团聚机会,第一时间返回工作岗位,扛起了指导、参与全省疫情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数据分析和密切接触者排查的重任。从首例到现在,每一例病例的流行病学调查现场、复杂病例的研判会场,都有他们的身影。
1月22日,甘肃报告首例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疑似病例,疫情信息一经发布,大家的心不仅一紧,“狼”到底还是来甘肃啦。接到疫情报告后,省疾控中心流调组派出流调人员赶赴现场,与病人近距离地接触,面对面地问询,像一个“侦探”,甄别密切接触者,确定消毒范围,采取处置措施,研判医学观察、居家隔离的对象及时间,尽可能阻断疫情的进一步传播。
兰州、白银、临夏、陇南……有疑似病例报告,他们没有坐在办公室电话指导,没有遥控指挥,而是做短暂的集体讨论后,确定现场流调人员,准备开展流调的行装,立即出发,奔赴现场开展流行病学调查。为了提高基层现场处置能力,在现场流调间隙,挤出时间开展技术支持,内容包括现场应急防护、病区消毒及发热门诊设置。
密不通风的隔离服、N95医用防护口罩、护目镜、防护鞋套、橡胶手套等,这是流调人员赴现场的标配行头。为做好个人防护,他们必须穿上密不透风的防护服,尽管穿脱程序非常繁琐,他们仍旧不违反操作规程,严格遵循防护流程,杜绝因防护不到位而出现的职业暴露与感染。每一次赴现场,捂上这身行头,还没挪动就是一身汗,更不用说动辄两三个小时待在开着暖气的病房,虽然难受,但他们没有叫苦叫累,像一个“侦探”在办案,一丝不苟的询问着每一个细节,从字里行间探寻着每一个可能存在的密切接触者。
流调报告既是现场流行病调查的回顾和总结,也是进一步采取措施的重要依据,时限性强,要求现场调查结束后6小时内完成。报告不仅要详实、准确地反映此起疫情情况,确定密切接触者、消毒、隔离的范围,更为重要的是要对后期的疫情处置提出可操作性的意见和建议,因此调查报告的撰写基本上从返回的路上就开始了……无论是深夜几点,他们总是在第一时间完成报告、将相关资料移交其他组后再准备休息。他们吃在路上,休息在车上,睡在办公室,挤出更多的时间投入到现场工作中。他们有的几天回不了家、洗不了澡、理不了发、剃不了胡须。他们好多天见不到父母、妻子和孩子,更不用说过个团圆年?
每一次与肺炎患者近距离的接触,他们最担心的是病人因恐慌而遗漏掉重要的信息和线索,忘却的是个人的风险,牢记的是人民的健康,他们耐心地沟通、细心地排查,争取不遗漏任何细节和线索。对于密切接触者的确定,既不能有遗漏,又不能过度扩大隔离范围,把握的难度可想而知,但丰富的经验,细节的把控,使得每一次的流调进行得几近完善。
在这个春节,他们舍小家、顾大家,奔赴一线,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时刻,毫不犹豫站在疫情最前端,让党旗在疫情防治一线高高飘扬。坚定地守护着人民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他们是疫情战线上最称职的“疫情侦探队”,他们的名字是:张晓曙、张宏、冯宇、杨建军、魏孔福、苟发香、李莉、吴斌、姚进喜、宋雨卓、潘卫民、田彦军、邵建赟、张秉玲、徐佳、陈晓燕、杨国兵、刘舒瑜、杨永宏、邵国军、郭丽民、石振银、赵亚栋、那金。
特约记者徐玉冰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田小东文/图
新闻推荐
本报兰州讯(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记者张丽丽)近日,省教育厅下发通知,决定延迟全省大中小学和幼儿园春季学期开学时间至3月1日...
甘肃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甘肃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