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 今日甘肃> 正文

《影戏剧目清代钞本辑校》出版助甘肃皮影戏“活态传承”

兰州日报 2020-01-16 03:09 大字

《影戏剧目清代钞本辑校》 耿睿摄

【本报讯】(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耿睿)1月15日,记者从兰州大学获悉,由兰州大学文学院退休教师赵建新教授、青年教师管弦共同点校、注解的《影戏剧目清代钞本辑校》(第一辑)于近日由甘肃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为2018年国家古籍整理出版专项经费立项资助项目,共收录清代甘肃皮影戏剧目60种,是对甘肃皮影戏剧目文献的一次较大规模的搜集整理,在中国戏曲研究领域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

中国皮影戏于2011年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甘肃影戏是中国影戏的重要一支。早在1987年,赵建新教授就开始致力于甘肃影戏的研究工作。三十多年间,他不辞辛劳,奔走于陇上山乡,四处寻访皮影艺人和知情人士,搜集相关资料,先后出版了《陇东南影子戏初编》和《陇影纪略》等专著,成为甘肃皮影戏研究的权威著作。此次在国家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办、甘肃人民出版社和兰州大学文学院的大力支持下,对历年来搜集到的部分影戏钞本进行点校辑录并编纂出版,是赵建新教授对学界的又一重要贡献。

甘肃的戏曲文献资料相当丰富,受各方面历史条件影响,传世剧目以钞本为主,多为民间收藏。现今大型的文献整理多采用影印方式,一方面可尽量呈现文献原貌,另一方面也可避免错漏,减少工作量。但从实际效果来说,民间戏曲钞本品质往往较差,如直接影印,不便于读者利用。此次选入的皮影钞本,其整理点校工作尤为困难,原本年深日久,首尾多有残阕,纸页破损,纸面漫漶,难以辨识;民间钞本往往字无定形,同音假借、音近假借、方音直录、草书楷写等现象极为常见,异体字满眼皆是,受抄写者文化程度所限,错讹之处亦甚多,需仔细甄辨;剧目内容多不分回、出,部分剧目曲白不分,有的程式性念白直接省略或以符号代替,对阅读理解造成了很大困难。赵建新、管弦两位老师,知难而上,克服重重困难,用两年多的时间,将原本文字一一辨识录入,依照剧目结构和剧情走向划分场次,标点句读,区分曲白科介,考其本事,注释疑难,反复校对,终成此书。该书分为10册,共260余万字,所收剧目基本抄写于清代乾、嘉至光绪年间,其中不乏甘肃影戏独有的珍贵剧目,是历年来对戏曲文献进行搜集整理的著作中收录陇影剧目最多的一部。该书的完成,为研究者提供了丰富的甘肃皮影戏历史渊源、剧目来源与流布、题材内容、剧目特征、舞台演出特点、艺人传习情况和文献著录等方面的材料,有不少问题值得深入探讨,亦可作为普通读者的阅读材料使用。

这次对清代甘肃皮影戏剧目的大规模整理,不仅是甘肃戏曲文献研究的重要进展,也是古为今用、对甘肃皮影戏进行活态传承的重要保障。这些剧目中有代表性的优秀剧目,稍加整理,可以作为皮影戏班演出之用,丰富当前的影戏舞台。

兰州大学文学院在中国古典戏曲研究领域有着深厚的学术传统,宁希元先生的《元刊杂剧三十种新校》等著作,就曾在学界广受赞誉。赵建新教授与青年教师管弦合作完成的《影戏剧目清代钞本辑校》,是对这一传统的继承和发扬。相信随着学院教师队伍的阶梯性成长,戏剧戏曲研究的深度和广度都将进一步拓展,更好地推动学院的学科建设。

新闻推荐

“备好年货,新的一年就风调雨顺” 腊月藏区年货市场见闻

给我来这副,再要两个窗花。”新年的第一场降雪还未完全融化,阳光洒满隆务河畔,万德才让精心挑选藏文对联,在他看来,写有...

甘肃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甘肃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