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国红色文化 《陇东红色歌谣选译(汉英对照)》出版
本报讯(通讯员巩晓静)为对外推介中国非物质遗产,传承中国红色文化,满足国外一些学者、专家学习和研究陇东红色歌谣的需求,使不同文化背景的读者有机会了解中国红色化,陇东学院外国语学院副教授闫晓茹遴选翻译的《陇东红色歌谣选译(汉英对照)》一书,近日由四川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
本书翻译的陇东红色歌谣主要选自高文、巩世锋主编的《陇东红色歌谣》一书。闫晓茹副教授从《陇东红色歌谣》一书中精心遴选了100余首最能代表陇东地域特色和文化特质的革命歌谣,经过两年多时间的辛勤努力,采用汉英对照的形式,将其翻译成英文。同时,对部分歌谣的创作背景、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及方言作了双语注释。在选编过程中,闫晓茹副教授依据歌谣的创作时间、主题诉求及主要功能,将其分为红军之歌、志丹之歌、南梁之歌、抗日之歌、边区之歌、解放之歌和新生活之歌7章23万余字。本书是陇东红色歌谣汉语英译的一次大胆尝试,为深入保护和对外推介地域性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了一种可行的路径。
庆阳习称陇东,是陕甘宁边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块红色土地上孕育、产生的陇东民间红色歌谣,经过陇东人民的长期辛勤创造,既有生动淳朴、优美感人的独特风格和艺术魅力,又有光荣的革命战斗传统。
旧社会里,陇东歌谣是劳动人民控诉、揭露反动统治阶级的斗争工具之一。它从各个侧面,广泛深刻地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生活、感情、愿望和要求。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大众的革命斗争,赋予了陇东红色歌谣鲜明的时代特色和强大的生命力、战斗力,成为记录陇东人民革命斗争历程的史诗和人民大众战斗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陕甘宁边区文化建设运动、新秧歌运动的蓬勃兴起,陇东人民的艺术创造才能得了充分发挥,涌现出了孙万福、汪庭有、刘志仁等一批优秀的民间歌手,相继产生了《咱们的领袖毛泽东》《歌唱毛主席》《十绣金匾》《军民大生产》等一大批声震全国的革命歌谣。
新中国成立后,甘肃省及庆阳地区的文化工作者和音乐工作者,又多次对陇东红色歌谣进行了搜集和整理。1982年4月,甘肃人民出版社出版了庆阳地区第一部歌谣集——《陇东革命歌谣》(高文、巩世锋、高寒编)。
进入新世纪以来,庆阳市文化主管部门多次组织市、县文化馆专业人员,深入农村采风,搜集整理陇东红色歌谣,并多次举办民间文艺调演、民歌大奖赛等,使陇东红色歌谣代表性传承人越来越多。2006年9月,陇东红色歌谣被甘肃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第一批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2011年6月,甘肃人民出版社在1982年4月出版的《陇东革命歌谣》的基础上,经过高文 、巩世锋同志精心增选,又编辑出版了《陇东红色歌谣》。
新闻推荐
甘肃部署河流污染整改工作 要求确保“大河”修复,“小水”治理,补齐短板
本报讯(记者康劲)近日,甘肃省天水市河流污染问题持续受到媒体关注,当地党委、政府坦诚接受媒体监督,立即部署整改工作,要求各地...
甘肃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甘肃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