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文旅产业需要看长远算大账
徐晓兵
省政府办公厅下发《大力促进全省文化旅游产业提质增效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将加快培育经济发展新供给新动能,促进文化旅游产业提质增效,建设文化旅游强省,大力促进文化旅游产业从资源依赖型向创新开发型转变,从观光消费型向综合效益型转变,从高速增长型向高质量发展型转变。力争到2022年,全省文化旅游综合收入达到5000亿元,真正把文化旅游业打造成为推动全省绿色发展崛起的首位产业和支柱性产业。
为了把文化旅游业打造成为推动全省绿色发展崛起的首位产业和支柱性产业这一目标,《意见》推出财政支持、市场准入和文化科技扶持、税收优惠、投资和融资、人才培养、消费惠民等七项政策。除了这些政策发挥效力,关键一项还要做大“蛋糕”,争取更多的客流量和市场份额。而《意见》提出鼓励各地实施景区门票减免、淡季免费开放、演出门票打折等政策,无疑对扩大旅游消费,引导更多游客来甘肃旅游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近几年,不少景区“逢节即涨”,甚至在相关部门加以干预调价后依然出现报复性涨价,这说明我们的景区对门票收入依然非常看重、非常依赖,或言之是很初级和粗放的经营模式。而在一个成熟的旅游市场,门票价格当是景区收入很小的一部分,吸引游客也主要是靠旅游品质和服务,而非门票价格。
这方面,西湖免门票就是一个经典案例。据报道,西湖对游客免费开放的前10年,如果以免费开放前杭州西湖每年2000多万的门票收入来计算,保守估计,这10年来少收取的西湖门票已逾两亿元。但少了门票的收入,西湖并没有因此而亏钱,反倒比以前赚得更多了。杭州有个著名的“241”算法,就是说只要每个游客在杭州多留24小时,杭州市的年旅游综合收入便会增加100亿元。按照这种理论,景区摆脱对门票经济的依赖,应是比执行淡旺季票价更“划算”的选择。
不过,很多热点景区在计算收益时可不像杭州这么有大局观、前瞻性,而是盯住门票收益不放,因为只是收取门票和不断上涨门票价格就已经赚得盆满钵满,可以只做一锤子买卖,不用顾忌回头客。但是这种不顾及长远发展的做法,显然于甘肃这样的新兴旅游市场而言是不能效仿的,也不符合高质量发展的要求。
显然,甘肃旅游产业的发展首先要看长远、算大账。地方政府应当减轻对“门票经济”、“景区经济”的直接依赖,转而从做大旅游产业蛋糕的整体收益中获得以税收为主的收益。对政府直接管理的国有景区,应当通过增加公共财政投入保障正常运营,景区应当带头降低门票价格或者实行免费旅游,直接让利于游客,带动旅游可持续竞争与发展。其次,要充分运用市场的手段,通过利益纽带,把景区、住宿、餐饮、购物等行业连起来,用市场的手来优化资源配置,从单纯的旅游观光转而发展包括住宿、餐饮、购物、文化、医养等在内的全域旅游服务体系,引导景区转型发展,做大自身产业经济。
降低景区门票价格需要有一个周期,需要旅游市场化、规模化达到一定程度,才能让市场规律发挥作用,充分促进利益共享。在此过程中,政府需要着眼长远,作出必要的让利和退位,通过重构全域旅游利益格局,有效消除景区的“门票依赖”,才能真正迎来甘肃旅游的可持续性“旺季”。
新闻推荐
新华社兰州12月7日电(记者白丽萍)记者日前从甘肃省教育厅了解到,今年12月至明年1月下旬,集中在两个月时间内,甘肃省教育厅、人...
甘肃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甘肃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