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人社厅任性用权被问责处理
(上接第一版)
甘肃省人社厅顶风设卡
岂能挂着空挡踩油门?
新华社兰州11月17日电 甘肃省人社厅在人才引进上不甘放权、顶风设卡,近日被甘肃省委省政府通报查处。
在“放管服”改革深入推进的当下,仍有一些地方、单位、行业、领域的个别官员因贪恋手中权力,用“土政策”抵销“好政策”,挂着空挡踩油门,让中央的改革措施在他们那里空转,形成阻碍改革进程、拖累地方发展的“中梗阻”。这种顽疾,必须严查不怠、彻底解决。
甘肃省今年2月出台新的人才引进政策,将引进高层次人才由过去的事前审批改为事后备案。面对权力“削减”,甘肃省人社厅3月份在未经审议的情况下擅自出台文件,变相设立重重事前审批程序,致使某高校发布一份招聘公告,就报备了5次;全省今年前7个月无一名高层次人才真正引进落地……
不甘放权、任性用权,人为制造“中梗阻”,看似小恶,实为痼疾。改革“最后一公里”问题,表面上是政府执行能力不足,背后却是个别领导干部错位的权力观、一些机关不思进取懒散懈怠的精神状态、为维护部门利益而罔顾改革大局的本位主义。可见,要攻克改革发展的腊子口,必先拿下转变作风的娄山关。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连续出台一千多项举措推进改革,每项举措都是为了增加便利、激发活力、创新动力。对待改革,必须上下一条心、全国一盘棋。给中央改革政令挂空挡,就是给地方发展挂倒挡。像甘肃省人社厅这样的“衙门”,大搞“你有改革大战略、我有一亩三分地”,说到底是政治站位不高,大局意识不强,权力观错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严重,看似维护了部门利益,实则对地方发展为害甚重。
目前,相关领导干部已受到不同程度纪律处分和组织处理。甘肃省委省政府在“基层减负年”主动向给基层套“紧箍咒”的部门动刀,体现了壮士断腕、刮骨疗毒的决心和勇气。
还应该看到,对人为设置“中梗阻”的部门和干部予以党纪政纪处理,只是应有之义,还应严查“中梗阻”有没有引发权力寻租和权力变现,用一查到底的态度,把迷恋权力敢于阳奉阴违者打疼、把一心只想握着“印把子”不撒手做“官老爷”者打醒、把危害制度执行生命力的“拦路虎”打掉,不换作风就换人,防止沉重的“印把子”滋生新的“中梗阻”。
破除改革“中梗阻”,是对治理效能、制度执行生命力的考验,是对党员干部改革决心、执政能力、为民情怀、责任担当的检验。在查办问题的同时,还要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强党性教育,把统一思想的工作真正做扎实,才能让各项改革措施一竿子插到底,搅活一池春水。
甘肃省人社厅
“任性用权”的详情梳理
今年2月28日,甘肃省委组织部、省委编办、省教育厅、省人社厅等4部门联合发文,将引进高层次人才由事前审批改为事后备案。
这本来是给用人单位放权、方便人才引进的好政策。然而1个月(3月25日)后,甘肃省人社厅又发了文件,将事后备案变相分为招聘计划备案、考试体检备案、审批结果备案等3个事前备案环节,名为“事前备案”,实则“变相审批”。
相关通报指出,甘肃省人社厅以“盖章”倒逼相关部门审批,要求省属高校和科研院所引进高层次人才的报备材料必须由甘肃省委编办、省教育厅盖章后上报,否则省人社厅不予受理。
在某种程度上,这是把另外两个部门“拉下了水”。程序复杂化导致实际工作难以开展。今年1月23日,甘肃省人社厅发布了第一批高层次人才招聘公告,历时5个月才完成第一个引进博士的“备案”,到7月底,还没有1名高层次人才真正引进落地。
据了解,用人单位完成甘肃省人社厅的所谓“备案”,至少需要省委编办盖章2次,省教育厅盖章7次。而完成“备案”后,还要进行入编、定岗和工资批复等后续程序。
不仅如此,甘肃省人社厅对备案材料的格式、内容没有统一的规定和标准,在具体操作中,往往是边安排边调整,随意性大,每次备案能否通过,全凭事业处工作人员主观判断。
调查发现,一高校发布《招聘公告》时报备了5次,发布《补充公告》时报备了两次;另一高校《考核工作方案》报备了5次;还有的高校审批结果报备了3次,用时长达26天。
此外,甘肃省人社厅设计的一些表格内容冗杂、名目繁多,与引进人才没有直接关系,纯属形式主义。
例如,《岗位档案》附表内容与《工资档案》基本雷同,要求所有在册职工逐人填写独立建档、层层盖章,有的单位需要填写上千份,每份都要在学校、省教育厅盖章后报省人社厅,需要花费大量时间精力,而且没有实质性用途。各用人单位对此疲于奔波、苦不堪言、怨声载道。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杨中恺)11月20日至21日,由甘肃科技投资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武浚带领的考察组来酒泉市,考察对接十大生态产业...
甘肃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甘肃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