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 今日甘肃> 正文

康县:文旅产业扬帆起航正当时

天水晚报 2019-11-19 18:52 大字

□燕兆林

居于陕西、甘肃、四川三省交汇地带的康县,是甘肃省境内一块宝贵的亚热带绿色宝地,森林覆盖率居全省之冠。境内无山不青,无水不秀,气候湿润,山川秀美,风光崎旎。自然、人文资源非常丰富。以独具特色的生态旅游为主,这里山川秀美,风光旖旎,千峰叠翠,万峡溢绿,悬泉飞瀑,百鸟争鸣,是西北天然生物园和野生动物园,尤其是距县城84公里的阳坝亚热带生态旅游风景区,已被评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被省旅游协会和广电集团评为全省十大旅游景点之一,其风光具有“陇上西双版纳”之赞誉。阳坝因其丰富的茶园、原生态的梅园沟景区而享有“小九寨沟”之称。另外有位于县城燕子河南岸的白云山省级森林公园,名列陇南市十大重点景区之中。

上世纪90年代,康县旅游资源的开发一直处于小打小闹的初始阶段,发展旅游产业没能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2000年以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国际国内旅游热的兴起,开发旅游产业已成了人们关注的焦点。康县依托县内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和区位优势,坚持打绿色牌、生态牌,走旅游兴县路,努力实施“建设花园康县,打造生态旅游名县”的旅游产业开发目标,取得了明显成效。该县先后获得“中国最美绿色生态旅游名县”“中国最佳生态宜居旅游目的地”“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等荣誉称号。现如今,文化旅游产业已经成为康县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特色支柱产业。

随着大众旅游时代的到来,康县县委、县政府充分认识到开发旅游产业的重要性,特别自2003年以来,康县把如何保护好、开发好、利用好这方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山水,促进带动县域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又好又快发展,成为县委、县政府着力抓好的一件大事。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紧紧围绕加快科学发展这个主题,适时提出了“举全县之力,依托旅游资源,开发旅游产业,打造生态康县,实现旅游富民”的开发思路和建设“陇上江南旅游文化名县”和“生态旅游名县”的奋斗目标。目前已经查明具有开发价值的自然景观有:白云山省级森林公园、阳坝省级风景名胜区、清河原始森林风景区、托河溶洞风光等128处;人文景观有白马关古城、大散关古战场遗址,对对山游击战旧址,梅园沟唐公墓、团庄龙凤桥等56处。2006年以来,康县在“旅游活县”的战略引导下,在全力打造“山水画廊、花园康县”的旅游品牌带动下,坚持科学规划,狠抓开发建设和服务管理,着力打造生态旅游品牌,全县大力开发旅游产业,使开发层次和水平不断提升,阳坝景区被国家旅游局评定为4A级景区,加快以阳坝为主的旅游景区景点设施建设,不断加大旅游宣传推介,深层次挖掘了旅游系列产品,成功举办陇南市首届采茶节暨康县阳坝首届旅游节和陇南市第三届旅游发展大会,展示了康县旅游产业开发的特色优势资源和成绩。全县旅游特色优势日益显现,知名度和吸引力进一步提高,旅游人数大幅增加,2007年共接待游客16.28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4480万元。旅游产业正在逐步成为富县的新兴产业,并成为县域经济新的增长点。

面对山大沟深耕地少的劣势和绿水青山资源多的优势,康县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发挥绿水青山自然生态效应,提出“建设生态旅游名县”的目标,精心培育旅游业,打出品牌——“一幅原生态的山水画”“天然氧吧——康县”“绿色康县,生态画卷”。确立了“统筹城乡一体发展、建设小康美丽康县”和打造全县生态旅游大景区的旅游新思路,对全县350个村整体规划,一张蓝图绘到底、一年连着一年抓,产业围绕旅游调结构,交通围绕旅游保畅通,城建围绕旅游提品味,水利、林业围绕旅游造景观,农牧、扶贫围绕旅游打基础,工商、卫生围绕旅游强服务,文化围绕旅游铸灵魂,宣传围绕旅游造声势,全县围绕旅游聚合力,着力营造乡村旅游的生态、交通、人文大环境。培育生态旅游大市场,发展乡村旅游大产业,构建全域旅游大格局,打造全域旅游示范区,由此使生态旅游加速驶入了“快车道”。逐步形成了县上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配合抓,涉旅部门协同抓,以及社会各界人士共同参与的一种齐抓共管,齐抓共建大旅游、大市场、大发展的格局,努力营造一个“人人都是参与者,处处都是旅游形象”的良好氛围,营造了一个良好的旅游环境,提高了旅游接待能力,通过群众自建,部门帮建,开办和改建了集“吃、住、购、游、玩、娱”一体的康县生态旅游农家乐和农家宾馆,增添了茶园观光、亲近自然、品二脑壳酒、赏梅园山水等地方特色旅游项目和乡村旅游项目,丰富了旅游文化内涵,实现了旅游产品由过度单一观光向综合型转变。从景点旅游到全域旅游,曾经康县“旅长游短”、季节性旅游的困局,正在“统筹城乡一体发展、建设小康美丽康县、打造全域旅游大景区”的总体思路下,一步步破解。

2012年以来,康县结合县情实际,立足生态优势,做足山水文章,以“旅游+”为抓手,以全域旅游为主线,把旅游产业作为调结构、促转型、惠民生的主导产业来抓,与脱贫攻坚、美丽乡村建设、环境保护、城镇建设、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把康县作为一个“大景区”来规划和建设,形成了以县城和阳坝为重点、以长坝镇花桥村和294个美丽乡村为节点的五条旅游精品线路。在全县构建起了以三百里生态旅游风情线为主轴,以阳坝国家4A级生态旅游景区和花桥国家4A级乡村旅游景区为两翼,以康南自然生态游、康中休闲度假游和康北历史文化游为三大片区的“一轴两翼三片”的全域旅游新格局。

近年来,康县依托建成的317个美丽乡村和三百里生态旅游文化风情线,建成69个乡村旅游示范村,建成2个国家4A级旅游景区、2个国家3A级旅游村景区,有1镇8村评选为中国最美村镇,全面提升了乡村旅游的发展层次。从典故传说、奇特景观、名人贤士、把美丽乡村作为乡村生产生活要素的聚集点、乡村旅游游客的集散点、吃住娱购的承接点、乡村文化的体验点、乡村生活的参与点,挖掘整理茶马古道、红军长征、男嫁女娶、民风民俗等康县特色文化,建成乡村舞台343个、村级文化大院和村史馆166处、村级文化小广场667个,村级组织活动室、文化活动室、农家书屋达到行政村全覆盖,保护了文化根脉,留住了乡音乡愁,打造了“一村一品”的特色文化品牌,营造了旅游文化氛围,增强了乡村旅游魅力。围绕提升吃、住、行、游、购、娱旅游要素,实施了“十村百户千床”乡村旅游示范工程,发展农家乐和农家客栈、乡村宾馆,打造康县“智慧旅游”网上平台,实施了“北茶绿洲”“茶博园”、国家级湿地公园建设和古街改造等工程,集省市县乡村五级资源,进一步完善提升花桥示范基地建设,建成了融乡村旅游培训基地、游客服务中心、房车营地、中医药养生和茶马古道文化于一体的国家4A级景区,形成了南有阳坝、北有花桥、中有凤凰谷、大水沟和白云山森林公园、整县由美丽乡村串点成线的生态旅游大景区,北向西峡颂、麦积山延伸,南与万象洞、九寨沟连线,东与汉中、关中互动,打造全域旅游集散地和目的地。

康县通过用文化来提升旅游的内涵和质量,用旅游来增进文化的传承和发扬,积极培育发展具有特色的文化旅游产业,努力挖掘历史典故,运用戏剧、舞蹈、音乐、曲艺等多种艺术形式,着力擦亮花桥村的篝火晚会,城关镇的迷你马拉松、山地单车越野赛、乡村K歌赛,大堡镇、王坝镇的庙会,岸门口镇的田园综合体和特色民俗,白杨镇和铜钱镇的“喊泉”,阳坝的古镇花灯、森林茶园……让康县的乡村旅游不仅仅是到处看看、随便转转的单一景点游玩,而是形成了有文化、有体验、有内涵的大格局全域旅游模式。伴随着文化旅游相结合,康县通过知识讲解、故事讲述、历史重现、实景表演等,增加旅游的知识性、趣味性。同时发展民俗游、风情游、文化游等旅游项目,积极传承发扬优秀传统文化。展示出了康县的魅力形象,不断推进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

青山绿水,生态康县;风景独好,盛装迎客。在推进“宜居宜游”幸福美好新康县建设的嘹亮号角中,康县旅游产业发展的巨轮,风帆正劲,乘风破浪,正向着新的目标奋力行进。康县将持续坚持“抓点、连线、扩面、全域”的发展思路,以文化为魂、全域旅游为突破,牢牢抓住项目牛鼻子,紧紧扭住文化产业大发展、旅游产业大振兴、其他产业大融合,努力实现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转型发展、跨越发展,全面建设文化强县、旅游名县。

■■■

新闻推荐

《甘肃日报评》论员文章:切实解决漠视侵害群众利益问题

日前,省委主题教育领导小组印发了《关于在主题教育中上下联动集中整治漠视侵害群众利益突出问题推动8个专项整治落实...

甘肃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甘肃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