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十四走”走出一部黄河流域民间艺术“百科全书”
1986年至1989年——四年14次走黄河,足迹遍布8省区,拍摄数千幅图片,整理出20多万文字,这就是《黄河十四走》。它将一批有数千年历史却岌岌可危的中国民间艺术,发掘整理成册,推向世界,成为中国黄河流域民间艺术的“百科全书”。2019年10月19日,黄河回响——《黄河十四走》艺术回顾展暨分享会在北京建投书局开幕,跨越33年,再次回望这次艺术寻根之旅。
“1986年初,我决心随同中央电视台赴陕北录制民间艺术,同时访问曾来我系传艺的几位民间艺术家,在那里度过了春节和正月十五……”
上世纪80年代,在杨先让的呼吁下,中央美术学院民间美术系正式成立。彼时中国,改革开放加速着社会转型的脚步,也让很多民间文艺在无所适从中逐步衰落。“只知道中国的民间美术丰富,历史悠久,但到底怎么个好法,我并不清楚”,为了弄清中国的民间美术到底好在哪里,1986年,杨先让开始了他在黄河流域的第一次“艺术行走”。
这一走就是四年。1986年至1989年,杨先让一行人先后14次踏足黄河流域开展民间艺术考察,足迹遍及青海、甘肃、宁夏、陕西、山西、河南、河北、山东八省(区),从黄河上游一直搜寻到黄河入海口。
杨先让回忆道:“那时候交通没现在这么方便,只能雇一个摩托三轮,在黄土高原上一路‘突突突’,下车的时候我们都成了‘出土文物’”除了条件的艰苦,考察队还经常遇到“人死艺亡”的情况——循着线索找到民间艺人所在的村子,却被告知来晚了一步。他们要找的人几个月前已经去世了。
但更多地,他们触摸到中国民间艺术的灿烂、丰富和勃勃生机。《黄河十四走》中,记录了杨先让曾向“剪花娘子”库淑兰献上研究者的崇拜,“在一座破窑洞里,我见到了真正的艺术殿堂和一位艺术大师”;杨先让用“无法替代的一座最美的艺术化身”赞美皮影艺人潘京乐;见到85岁高龄的山西剪纸能手苏兰花,杨先让注意到“她精神乐观,衣着整齐,谈吐风趣,心里充满了丰富的想象”,“拿起剪子和红纸,准确无误,每剪必成,从不浪费一点材料”。
杨先让表示:“直到我下定决心,率队走访黄河流域各地,才像捅破窗户纸,看清楚民间美术的来龙去脉,也摸着了民间美术的根……”在他看来,“作为中国艺术之源的民间艺术,所包括的民间传说、音乐、舞蹈、歌曲、戏曲、工艺和美术,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统一体,具有共同的民族气质、风格,是民族艺术的元气、精华所在。珍惜它,发扬它,应该是严肃而且迫切的课题。”
□均据艺术中国
新闻推荐
近期,甘肃省电信网络诈骗案件有所反弹,主要类型有网上贷款诈骗、刷单刷信誉诈骗、冒充客服诈骗等诈骗手段。警方提醒广大农...
甘肃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甘肃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