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瑞森:艺术创作要投入生命和情感
《鸢尾》《声名鹊起》《花间情》条屏二《红头鸭》《墨韵》《颂春》《霜染紫藤》条屏一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首席记者李超文/图
10月19日至23日,由甘肃画院、甘肃美术馆、甘肃省美术家协会主办,西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西北民族大学美术学院、兰州财经大学美术学院协办,君创书画院、甘肃雅墨堂艺术创作中心、甘肃集雅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承办的盛世国风·吉瑞森写意花鸟学术邀请展将在甘肃美术馆举行。
近日,吉瑞森接受了记者的采访,在轻松、愉悦的交谈中分享了自己的艺术人生和创作感悟。他的身材比较魁梧,简单的相处后便给人一种快人快语、耿直豪爽的深刻印象,彰显出典型的山东大汉气质。
吉瑞森是个热爱生活的人,不容心中存有一丝阴霾,豪爽、洒脱的侠气品性,在他的笔下,赋予西双版纳葳蕤茂密的植被愈加旺盛的生命活力,有如抚照一切心灵角落的阳光,既找不到悲冷、空幻的东西,也绝不标榜什么禅意,凸现了画家对生活和艺术遏不住的激情。
新世纪初,吉瑞森考入中央美术学院首届博士生班,师从郭怡、张立辰教授。他在表现手法上重视捕捉描绘物象特质与生命的写生传统,忠于自己内在感觉的描摹,用笔善细而不亲纤弱,浓染而不觉媚艳,长笔勾勒而没有霸气粗态,轻盈描绘而没有俗韵嫩感。
其写实状物各尽精妙,用渍墨渍色渲染热带植物的阔叶和雨林的迷朦幽深,以及山石和竹根、树藤的点苔,其渍痕和特殊的肌理,既烘托和虚化了背景,又突出精勾细勒的绘画主体,丰富了花鸟画的造型语汇,感情与理智的高度协衡使得作品极富诗情画意。
吉瑞森的作品已经打破了传统花鸟画内容单一和形式简洁的固有程式,摒弃了明清传统国画常常显露混杂拼凑,构图疏落的缺憾以及背景和衬物之间缺少有机的互为联系的面貌,表达出他对自然胜境形神的透彻见解。
他突破传统折枝花鸟的构图模式,“野、破、乱”的原生态植被经过“有意味”地组合与重构。其布势满中求透,实中藏虚,利用画面形成空白及色彩的深浅、冷暖和景物虚实疏密的反差,使之成为画面中的“透气孔”,他的作品呈现出满而不闷,形密而气舒的韵致。
生活中的吉瑞森沉静、内敛,但办事干事却尤为干脆利索且雷厉风行,从不拖泥带水。他近年来行走于京滇之间,把目光瞄准了品类繁多的热带雨林西双版纳。原来,在美丽的西双版纳他已经有了另一个“家”——教学写生基地。他把这里当成了他的第二故乡,当成了他的精神家园和艺术王国。
“艺术源于生活,但是生活对于艺术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吉瑞森花鸟画教学尤以重写生为主,他认为:“首先要积极地去认识生活之美,熟悉生活之美,发现生活之美。尤其要在生活中去捕捉表达艺术之美,抓住艺术之形,锻造机构造型之力。”
教学中,他尤其注重写生的方法和技巧,对枝干、藤类、大叶类、草本类写生有一套完整体系的教学方法。有一套七辑吉瑞森西双版纳花卉线描写生技法丛书,便极尽其详地讲解了写生技法及步骤,为广大的书画爱好者提供了一套看得见、摸得着、行之有效的学习教材。书中的这些成果是他在热带雨林中上下求索大自然的回馈,是一个艺术苦行僧在艺术之路上筚路蓝缕耕耘的结果。
热带雨林的幽深、丰茂与生机,静谧幽深与繁茂葳蕤,无不表达的充实而饱满,浸透了如火般的情素与浓烈的意象。大面积、多层次的图式结构,密密层层的树木虬枝,衬托着明朗鲜脱的主体花卉。大自然树木藤蔓茂盛纷繁、花草禽鸟相互争艳,迥然不同于古画凄清孤寂的意趣和情调,明丽绚烂的时代美感恰当地表达出画家对于云南山林幽谷铺天盖地的绿和漫山遍野花色的生命礼赞。
吉瑞森挥洒的生命勃发的新境界和形式语言的个性化,不仅展示出生命的蓬勃之美,而且展示出他精心建构的形式之美。
“艺术是创造性的精神活动,需要投入生命和情感。”吉瑞森对于西双版纳的写生创作感触颇深:“那些灵感的勃发和创作的激情,其实都源自内心中学养、心境和人格理想,这些看不见的精神情性和“象外之意”,赋予他的作品一种清朗舒畅之美感,在百花争艳、万木葱茏的馨香中,很容易感受到来自大自然无尽的幽梦和永恒的生命力。
“如今一些艺术家画画不好就给你讲‘理论’,讲得云山雾罩的不知其所以然。实的不行就来虚的,虚得让你抓不到任何东西。当然,这不是说理论没有用,只是理论和实践结合得好才会有说服力。”吉瑞森对于当下美术界的一些现象也有很多感慨。
“小时候在村子里,我经常会看到一些打把式卖艺的人,有的是花拳绣腿,有的则是难得的真功夫。”他告诉记者:“这和当下美术界一样鱼龙混杂。当然,这有一定的片面性,绘画的主流精英还是在美术家的队伍里,但是,这至少代表当下浮躁社会和浮躁美术界的一种现象。”
吉瑞森还是一位“文武双修”的武道高手,于是个性和话语之间也彰显出一张一弛乃文武之道的韵味。说起武术精神,他不仅有着自己独到的理解,而且极富神采、津津有味。
他说:“对待武术有一个关键点和共同点就是不要花架子。就像画画一样,不但能说,拿起笔还要能抓住形,得其韵,传其神。”
对于中国画的书写性,吉瑞森强调的是落笔成形,落墨成趣,落纸成章。在潇洒酣畅的笔、线、点、画,以及墨与色的时间痕迹中显现一种叙述的快感。他的花鸟画水墨浓淡枯湿,相生相克,讲究中国画书写性的线条、点画之间的精气神,同时也体现点画中的骨气、骨法。水墨是绘画中墨韵气韵的重要源头,奇景妙境无不源于此。
吉瑞森坚持的师法自然与清渐江等代表的新安画派有异曲同工之妙,新安画派冲破了以清“四王”为代表的“步履古人,摹仿逼肖”的摹古风气,高扬“道法自然、师从造化”的大旗。
顾恺之在《论画》中说:“以形写神,而空其实对,荃生之用乖,传神之趋失矣。”“实对”就是审美主体能够洞察审美对象的内在本质。画中的形是空间范畴,神是内在的精神范畴,抓住了精准的形之后再去体会传输出百鸟之声,百花之神。如同吉瑞森笔下的一花一木,皆得自然造化之妙,又有自我精神的内在表达。
吉瑞森花鸟画画面浑然大气,撼人心魄。在审美趣味上加以提升,经过不断甄别和尝试,他创作的云南花鸟画,可以说是中国画传统性和表现地域性题材结合的范例之一。
从“无法”到“有法”,且此法为吉瑞森之法,亦是其花鸟画艺术特色之一。
温润典雅,遣管洒脱。中国文化自信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对于每一位有着责任感和担当的艺术家来说都将任重道远,在中国画普及和繁荣的艺术之路上,期待吉瑞森教授的艺术教育之花开满华夏大地,风景独好。
“对于中国文化自信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每一位有着责任感和担当的艺术家都将任重道远。也希望在中国画普及和繁荣的艺术之路上,我能在艺术教育方面尽到自己的微薄之力。”吉瑞森由衷地说。
■人物简介
吉瑞森,1963年生。首都师范大学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兼任云南艺术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作品多次在全国性美术展览中获奖。出版专著《中国当代画家作品集》、《吉瑞森写生线描画精品》、《中国画精神》、《中国当代名家选萃·吉瑞森》等10余种。
新闻推荐
本报兰州10月15日讯(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金鑫薛砚)在今天下午举行的2019“一带一路”美丽乡村论坛上,由甘肃发起,广西、重庆...
甘肃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甘肃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