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剧人的使命与担当
王亨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我们甘肃的陇剧也迎来60华诞。陇剧的开山之作《枫洛池》创演已经60周年,陇剧《官鹅情歌》荣获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十大精品剧目也已整整10年。有人说,陇剧的生日总是和祖国的华诞紧紧联系在一起,这的确是无比荣光的。但陇剧人在面对现实和展望未来时,必须要从历史的积淀中汲取充足的养分和不断前进的动力。
《枫洛池》编剧之一、今年年已八旬的李迟先生曾提到,“当时的甘肃,各级文化领导把编剧、作曲和演员的积极性都调动起来了,我和石兴亚、金行键、陈文鼎和易炎、陈明山等人组成一个小组,深入陇东地区,搞道情戏,也就是后来的陇剧。我们每天吃在一起,工作在一起,早晨一个馍,一杯茶,或是一碗面,中午是一碗羊肉泡馍。我们感到当时的创作生活是欢乐的又是痛苦的,都是30岁上下的青年人,但我们又是在创作中成长着……”
从李迟先生回忆的话语中,我们感知到陇剧开山之作《枫洛池》产生的历史文化背景和主创者的情绪、心态与意志。正是他们对甘肃地方剧种学习、研究与创作上的顽强拼搏,才使祖国的戏剧百花园中平添了一枝独特而又鲜活的新兴剧种——陇剧,至今成为甘肃省的一个闪亮的文化品牌,在新中国戏曲大花园中是发展得最好的一个新生剧种,被誉为“陇上奇葩”。
也许在当时,陇剧的创始人并没有把“使命”“担当”时时挂在嘴上,但他们真诚的艺术实践搞出了当时在全国的“陇剧轰动”效应,《枫洛池》也经得住历史的检验,至今演出3000余场,观众达2000多万人次,成为甘肃不可忘却的一种骄傲。
甘肃的陇剧人一直在风风雨雨的历程中,以使命感和担当精神抓创作、促发展、传承陇剧艺术。60年来,几乎没有中断过。而且在半个多世纪的进程中,上演了200多个剧目,在甘肃乃至全国广大观众中产生了强烈反响。“原创剧目是剧种与剧团的生存发展之魂”,这是从陇剧60年创作实践所产生的剧目和获得的众多荣誉中所总结出来的真知灼见,一条艺术生存与发展的内在规律。
所谓“原创”就是从无到有,从历史生活与现实生活深处开掘、提炼出来的“真金白银”,非靠移植、改编所能匹配的一种硬碰硬的真切创作,原始的创作形态更能催促与激发艺术家们无限的创造性与创新性。从陇东道情到《枫洛池》再到新时期陇剧“三部曲”《官鹅情歌》《苦乐村官》《西狭长歌》,这就是所谓“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生动纪录,讴歌了我们的时代、我们的祖国,并在半个多世纪艺术实践的演出与竞争全过程中得到了验证。
陇剧人的核心意识必然应该是强化自己队伍的责任感和担当精神,而责任感和担当精神的传承、发展,依然要在“出人出戏”上实实在在做出大文章。
(作者系甘肃省陇剧艺术研究会会长、国家一级导演、甘肃省陇剧院名誉院长)
新闻推荐
本报兰州9月25日讯(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洪文泉)记者从今天在兰州召开的中央单位定点扶贫经验交流会暨工作推进会上了解到,...
甘肃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甘肃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