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 今日甘肃> 正文

寻找这个时代的新创造 何鄂为大学生解读文化自信与民族复兴

甘肃日报 2019-09-08 05:25 大字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李欣瑶

9月5日上午,由省教育厅主办的全省思想政治教育百场宣讲会首场宣讲在兰州理工大学举行。当代著名雕塑家、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何鄂用自己的人生感悟、观念冲突、人生蜕变为大学生们解读了“文化自信与民族复兴”。

这孩子真像我们家铁蛋!

何鄂的故事得先从《黄河母亲》讲起。由何鄂创作的《黄河母亲》雕像已在兰州黄河南岸伫立了33个年头。1986年4月30日《黄河母亲》落成典礼刚一结束,何鄂心想,这座雕像由老百姓检验才开始呢!

在建成后的第一个月里,何鄂一有空就来到雕像旁边,坐在人群里去听、去看,直到有一天听到一位老奶奶说:“这孩子真像我们家铁蛋!”

听了这话,何鄂的心里很高兴。从那时开始,她就一直跟踪着这座雕像的社会反响,33年来,她搜集到大量文章和诗篇,把这些文章、诗篇中珍贵的话语汇集成《黄河母亲—一件城市雕塑的对话》。

何鄂说,优秀的公共艺术作品一旦建造,每日每时都在与城市对话、与人对话、与历史对话、与时代对话。《黄河母亲》这件城雕的精神力量,是由我和观众共同完成的。

我就是那个已经跑起来的人

1984年《黄河母亲》建造前夕,何鄂决定去珠海看一看《珠海渔女》是怎么建造的。当时的珠海有许多新鲜事物,在西北只坐过公交汽车的她,第一次见到了一招手就能乘坐的“招手停”。

要想去看《珠海渔女》,就必须乘坐“招手停”。但是当着这么多人的面伸出手臂拦下汽车,何鄂犹豫了很久也不敢尝试。

挣扎了很久,何鄂终于勇敢地举起了右手,这在她看来是打破陈旧观念的“第一举”。何鄂说,改革开放就是使想跑的人跑起来,我就是那个想跑而且已经跑起来的人。

1994年,她创建了甘肃何鄂雕塑院,勇敢地迈开了双脚,大踏步的前行。

寻找这个时代的新创造

何鄂有过12年在莫高窟临摹塑像的经历。上世纪80年代初,她正在西安电影制片厂为《丝路花雨》舞剧艺术片制作彩塑道具,偶然看到日本出版的一本图册上有她在敦煌临摹的四件彩塑作品,上面署名“何鄂摹制”。

在高兴之余,她心里却有了触动:我能临摹,我们的儿孙,世世代代都可以临摹下去,但这个灿烂文明的光辉永远属于前人!她问自己:“你生活在这个时代,难道对周围的人和事没有一点点感动过吗?”

何鄂被唤醒了,在对自己的极度不满中寻找着失落的自己,寻找着自己的创造,最后走到了寻找这个时代的创造上。

何鄂说,真诚地学习传统,然后远远地离开它,这个离开是指创造。今天我们学习传统,好比一代又一代的接力赛跑,我们只有再一次跑起来,才是这个时代新的创造。

弘扬民族文化,创造时代精品

1994年,57岁的何鄂辞去了甘肃省工艺美术研究所所长的职务,创办了甘肃何鄂雕塑院,雕塑院的宗旨就是:“弘扬民族文化,创造时代精品”。

一晃25年过去了。在这25年里,雕塑院先后在全国二十个省、区、市建造了近200个雕塑项目。

何鄂为大学生们讲述了一个又一个塑像创作及背后的故事。她讲述了新西兰国际友人艾黎和英国青年何克创办培黎学校的故事,讲述了《成吉思汗雕塑群》的创作历程。每一次创作、每一个塑像,何鄂讲述时都充满着深情。

创作《厚土系列》作品时,整整3个月,何鄂每天用双手捏塑十四五小时,作品完成时,她发现自己的指纹都没有了。

何鄂说,我几乎半生都在塑造着中国古代、近代史、革命史中的历史人物以及新中国成立后建设时代的精英们。

何鄂说,人生没有退休。如今已82岁的她依然手握雕塑刀创作着,爬上脚手架雕塑着。

2017年,何鄂的工作频率是:乘飞机36次,坐高铁16次,坐火车、汽车12次。

曾经有人问过他:“你已功成名就,还要什么呢?”何鄂说:“我不是要什么,我是想做什么!”

何鄂正在筹备一个题为“女性的永恒”雕塑作品展,汇集起对世界文明曾经做出过贡献的60位杰出女性,为她们塑像。而这个计划,最快也要3年的时间。

何鄂对年轻学子说,“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是一句口号,而是需要我们每一个人化入自己血脉的追求。

新闻推荐

村里能人引来“致富果”

初秋时节,瓜果飘香。莱芜区口镇下毛圈村的钙果基地里,一株株翠绿的灌木枝条上挂满了红彤彤的钙果。果林中,下毛圈村村民...

甘肃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甘肃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