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 今日甘肃> 正文

张振虎 书法艺术审美技法文化三者不可或缺

兰州日报 2019-08-22 09:04 大字

“在学习书法的过程中,我深切感受到,书法作为一门艺术,自当以审美为目的,技法为依托,文化为支撑,三者不可或缺。”简单一句话,深切表达出了张振虎对书法艺术认识的深刻和真实,如此见解,堪称书法艺术学习道路上的金玉良言。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首席记者李超文/图

在与张振虎的交谈中,他为我们分享了自己朴实无华但简单率真的艺术人生。

“我儿时顽劣,又无家学渊源。字不工,屡受老师责骂。”张振虎告诉记者:“至初中见一份《少年文史报》,因刊有书法篆刻,遂照猫画虎,亲友夸之,沾沾自喜,以为己属良苗,他日必为良材。时至今日,才知书道一途,树大根深,摘前辈果实以播心田,生根发芽乃至正常生长已属不易,岂希冀与成大材乎。”

初涉书道,没有良师指示门径,张振虎凡见字帖均想试之,朝秦暮楚,始终浅尝辄止。加之为了生计奔波,徒费十数年日月。虽南辕北辙,但习书热情日益高涨。

“2003年,我偶遇湖北徐本一先生,方见名士风采。”他一边回忆一边作势提笔写字,好似在重温当年铭记在心的情景:“徐先生挥毫落墨,疾驰有度,收放自如,观之恍恍然。陪先生金昌之行,又识孙开仁先生,孙先生待人真诚,示我以书范,晓余以书理。混沌初开,慢慢有门道不远,入室在即之感。是故,依孙师所言,即倾心纵向从先贤取法,也重视横向借鉴今人之善而兼收并蓄。”

之后三年,张振虎转求多师,负笈南下入川求学问道。

“巴蜀的奇山秀水,滋养了厚重的巴蜀文化。”他说:“因慕谢无量先生书法而拜刘新德先生为师,刘先生师法谢无量、刘孟伉二先生而又新意时出,线质淳厚高古。刘先生循循善诱,耳提面命,使我对书道的认识水平有了很大提高。”

“求学期间,我还得识龚小膑、孙培严,王义军,张雁诸位师友,年龄相仿,交流语出机锋,醍醐灌顶之感顿生。”张振虎感慨地说:“他们始终坚持深入传统,强调临写应多于创作,主攻一路,旁及诸体的学习理念。耳闻目睹使我明白,临写中除了揣摩传统经典的笔墨技巧、神采意趣,取法晋唐先贤的那种生动与精微之外,更应重视古人学养、人格等字外功夫的储备,以求形质的精准与意蕴神态的高度融合。”

他认为:“一位书法人只有根植传统,熔铸新风,在书写个性与主流模式之间保持平衡与距离,化古为新,使个人风格深植于古典的书风之中,才能无愧于古代先贤和当下这个伟大的时代。”

在张振虎几十年的临习创作中,虽临池之功一以贯之,却没有预设的目标,故褪去功利之心,回归于自娱,回归于自我情感的抒发,不刻意企求于外在的形式而谨守法度之内,安处于书斋中读书写字,渐渐游离于喧嚣的外界,将深心寄托于毫素,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无论是书艺抑或学问,这正是他所追求的境界。

“书法的发展本身是一种生长过程,它必然是以过去的传统为基础和前提,否认传统,不仅不可能出现奇迹,还会失序和陷落为胡涂乱抹。”张振虎告诉记者:“文字的衍变历史也是书法艺术发展的历史。谁能够了解掌握了书法的衍变发展规律、风格变化历程,谁就能够抓住了书法创作的关键。而书法得以表现的载体又是汉字,古人从创造文字之始,远取诸物,近取自身,便是以朴素美学、天人合一的理念来完成。所以我曾经由上而下自甲骨文、大小篆、行、楷、草各体均有所尝试,试图追寻各体笔法之间的相同与差异。”

近几年,张振虎将风格定位在“二王”一系,从纷乱的诱惑解脱出来,追求自然率性书写。而“二王”一系,自唐以后,虽代不乏人,但总体而言,日渐式微。

“清代碑学大兴,‘二王’更是靡弱的代名词。”他说:“时空转换,近年随着高清印刷出版物的增多,使我们所见古人无法想象。由是整个书法群体取法,或宗碑、或师帖、抑或碑帖结合,但都不可能无视二者之存在。在我们这个想闭门造车都不可能的时代,‘降伏我心’尤其必要。”

他认为:“审视‘二王’,从书法史的角度来看传承性大于创造性,没有传承、岂有创造。但‘二王’又如星辰藻天,山重水复、幻若迷宫,‘二王’遗留法帖可谓一花一世界,形态多变而又共同传达着一种一以贯之的气质和笔性、极度和谐。所以,我面对‘乱花渐入迷人眼’的‘二王’,如何‘借’‘鉴’是横在心中的一道坎。”

去年,书写东坡诗《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张振虎豁然顿悟。

“‘二王’不是一湾静止的湖水,而是一条奔流在历史中的长河。”他由衷地说:“晋唐之后,散叶开花。颜真卿、苏东坡、米芾、赵孟頫、董其昌、王铎以及沈伊默、白蕉等书家,或独窥一斑、或深化一点,虽不能极尽‘二王’之风神,但也能自立门户以分庭。‘二王’留给后人无法企及的美,后来者又赋予了前人没有的艺术因素。”

“每个时代的书法,相对于前代和后代都各不相同、不可替代。”张振虎告诉记者:“时代给予我们得睹一切古人遗存古迹,重新定位‘二王’,延根寻叶,对‘二王一系’经典作品的精准临摹,是由技入道的必要过程,而忘我的临摹是为了塑造一个更有深度的自我。”

如今,正是百花齐放的时代,为求关注不少人追求标新立异,过分强调了现代自我,却容易失去古人的本真。

“碑版书法逞强使气、刚狠杀伐,宜由帖学化之。”他说:“生活质量的提高,大众对生活和艺术转向精细和雅化。自身随着岁月增长,心境已是大不相同,书写状态从展厅回到了书斋,磨练技巧的同时诵读诗书,抄抄书以陶冶性灵,润物无声的改变着书写形质。其时不请‘二王’,‘二王’就在笔下。”

“艺术创作如果有规律可循,则人人都已是大师耶。”张振虎感慨地说:“庄子在庖丁解牛中写宰牛时动作之优美、技术之高超,成功后的志得意满,移植于艺术创造、阐释了技进乎道。书之道,成之于熟,熟能生巧。然熟也能生油、生滑、生俗,所以,书之道更贵乎明理。明理,方可近道得道。一幅接近完美的书法作品,书写时必然纸墨相合、心手双畅,如有神助。欣赏者是被最终艺术效果所感动,若能会心一笑,已是合作。这时技也是道,道也是技,浑然一体,天人合一。”

一部中国文化史就是一部古人的书写史,在传统文化复兴的思潮下,书法于某种程度上成为了通往古人思想与心灵世界的终南捷径。

“先贤有悟、咏以佳诗。”交谈的最后,他告诉记者:“后学诵读、以证雅怀。借由与古人相同之工具媒材,书写着熟悉的诗文佳句,与古为徒的我,几十年的书法临池创作,书法至于我早已内化成为血脉中一份执着的精神追求。生存环境的变化又外化为一种生活方式,看看书、写写字,写写字、看看书。难怪有人说‘以书法为职业,较之工作,它是一种休闲。较之休闲,它是一份工作。在工作中得休闲,在休闲中长学问,它真是一种好处多、益处大的行当’。信然。”

■人物简介

张振虎,斋号谨信,1971年生,甘肃张掖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甘肃省书法家协会楷书委员会委员。甘肃省书法院特聘书法家。现为南华书院专职书法家,张掖美术馆公益大讲堂书法讲师,翰墨薪传教师培训计划书法讲师。

书法擅长篆、隶、楷、行诸体。作品多次入展全国、全省书法篆刻大展。曾获中国书协主办的全国第九届书法篆刻展提名奖;作品入展全国第十一届书法篆刻展;全国第四届草书展;全国第四届中青年书法篆刻展;首届甘肃省书协会员书法篆刻展并获一等奖,“张芝奖”二等奖;入展第三、四、五届中青展;建国五十周年书法篆刻展;“秋水长天”甘肃名家邀请展;甘肃省青年百家展。作品发表于《中国书法》杂志、《中国书法家报》《书法导报》等刊物。

新闻推荐

张掖市渊盛工程机械有限公司等2户债权资产处置公告

中国信达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甘肃省分公司(以下简称“中国信达甘肃分公司”)已于2019年8月20日10:00至2019年8月21日10:00在...

甘肃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甘肃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