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更多人了解古老而辉煌的甘肃 访文物专家王琦
王琦1962年出生,北京市人。现任甘肃省博物馆副馆长、甘肃简牍博物馆负责人。1981年参加甘肃省博物馆文物保护技术实验室主任李最雄(后调任敦煌研究院副院长李最雄)的研究课题CP—S石窟砂岩石雕防风化材料的现场实验工作,多次赴天水麦积山石窟、庆阳北石窟寺、炳灵寺石窟、敦煌西千佛洞等地,进行材料应用现场实验工作,后来该项目先后被国家文化部和国家科委评为科技进步二等奖。1997年被聘为甘肃省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2010年参加了中国社科院的“西夏文物研究-甘肃卷”研究课题;2012年,主持了甘肃省文物局的“甘肃省内博物馆馆藏金铜佛像研究”科研课题;2002年参加了甘肃省文物局组织的由省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参加的全省博物馆藏品鉴定定级工作;2016年,参加了甘肃省文物局组织的全省博物馆新征集文物鉴定定级工作。长期以来致力于新石器时代文化、丝绸之路文化和陶瓷器、青铜器、佛造像的鉴定与研究。先后出版学术专著2部,发表论文、编写展览大纲等30余篇。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华静文/图
简牍是中华民族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也是甘肃最具特色的文物资源和重要文化标识。甘肃省出土的简牍具有出土时间最早、国内外影响最大、内容最为丰富、学科建设实力最强、研究成果最多等特点。虽然甘肃省是一个简牍大省,但是,很多人只是听说过,并没有机会见到实物。近日,随着甘肃简牍博物馆建设项目开工奠基仪式的举行,这个局面将得到改观。据甘肃简牍博物馆的负责人、甘肃省博物馆副馆长王琦介绍,简牍博物馆于今年开工建设,到2021年建成并向社会开放。届时,这些“藏在深闺”的珍贵文物,将以全新的面貌展现在大众面前。
作为甘肃简牍博物馆负责人,王琦对这个博物馆倾注了多年的心血。王琦告诉记者:“简牍博物馆是非常有甘肃特色的。中华文明流传赓续,简牍功不可没。在纸张出现之前,中国的历史文化得以保存,中国的古代典籍得以传世,中华民族的智慧和知识得以继承弘扬,和简牍的发明和运用是脱不了关系的,简牍作为书写材料和文字载体承担了重要的历史责任。我们馆收藏的简牍几乎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比如有记录两汉邮驿制度、法律制度、军事管理体系的;关于中西关系生动翔实的原始记录;还有反应丝绸之路详尽的路线走向和沿途国家和地区的使者人员交流往来的详细记载,这为研究这段历史提供了第一手的珍贵资料。这些简牍是当时的人们对社会的忠实记录,而不是后人‘再次创作’的,所以能比较准确地还原历史原貌,是极为珍贵的历史物证。”
谈起即将建成的简牍博物馆。王琦非常感慨地说:“简牍博物馆真的是来之不易,在省文物局的领导下,我们用了三年时间,通过无数次争取、协调、论证才让这个简牍梦成为现实,最终将矗立在金城兰州,这其中经历的困难与挫折是外人不可想象的。建成后的简牍博物馆将集文物展览、保护研究、社会教育等于一体,向社会免费开放,将极大地助力兰州乃至全省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将有效提升城市品位,有力推动兰州历史文化名城创建和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开馆之后,希望更多的市民和旅客能进入这展示古代文明的艺术殿堂,去领略丰富多彩的简牍文化。”
在担任简牍博物馆负责人之前,王琦的人生经历也极为丰富。“我小时候随父母支援大西北建设来到甘肃。因为父亲也在文博系统工作,多少受了他的影响。”王琦于1979到1983年在甘肃省博物馆文物保护技术实验室从事文物保护与修复工作。1983年,是王琦人生转折的一年。“那年吉林大学为了培养国家文博单位的文物工作业务骨干,首次在全国文博单位范围内开始招生,我顺利考入了吉林大学考古专业。非常幸运,我的老师张忠培、林芸等等,都是国内著名的考古学家,张忠培老师在我们毕业后调入故宫博物院任院长,后来又长期担任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他们从此把我带进了考古之路,跟随着老师们系统地学习了《世界通史》《中国通史》《中国考古学》《考古学通论》等课程,从这时开始我就深深地喜欢上了这个专业。”王琦说。
当时,北京大学和吉林大学是全国考古最权威的两座大学。王琦介绍:“北大偏重于考古学理论,而吉大侧重于考古田野发掘。考古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记得那时除了理论学习以外,野外田野发掘实习的时间长达一年或半年时间,这为我以后的考古工作积累了很多实践经验。”
1987年到2002年,王琦在甘肃省博物馆历史考古部从事考古调查、文物鉴定、文物保管、文物征集等工作。其中1992年,王琦作为甘肃省博物馆研修生被派遣到日本秋田县考古所进行为期一年的研修学习。之后的十多年,他作为甘肃省文化事业交流员被好几次派遣到日本从事两国文化事业交流工作。王琦说:“1992年到日本秋田县文物考古所去做研修生,由于当地有吉林大学考古专业学习的基础,当时就参与了日本的考古发掘工作。后来又连续三年参加了由甘肃省博物馆、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日本秋田县考古所组成的中日联合考古调查发掘团在甘肃武威磨嘴子的考古发掘调查工作,这让我对考古技术以及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都得到了极大地锻炼,日本考古专家敬业的态度和严谨的作风也深深影响了我,这对我以后的研究工作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2002年到2013年,王琦在甘肃省博物馆办公室任副主任,从事对外业务联系、考古发掘、文物鉴定、文物研究及行政管理等工作。期间还在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任兼职教授,为莘莘学子们普及文物鉴定知识。王琦说:“其实我的主要研究方向是西北地区新石器时代彩陶文化、丝绸之路文化研究,历代陶瓷器及青铜器、佛造像等文物鉴定。但是随着工作的不断变化,我在不停地学习新的知识,总之在考古界,知识永远是不够用的,是学无止境的。”
在省博物馆工作的这些年,王琦的一项重要工作是文物鉴定和文物征集。因为博物馆需要不断补充新的藏品,就需要到社会上去征集,文物鉴定征集是博物馆文物收藏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是博物馆补充文物藏品来源的重要手段。对于普通人来说,文物鉴定是很神秘的工作。王琦笑着说:“文物鉴定其实也并没有外人想象地那么‘神秘’,实际上就是知识的积累。我在博物馆担任文物库房保管员的期间,有很多机会可以亲手触摸到大量的文物,这些文物就会变得非常熟悉。所谓熟能生巧,博物馆负责文物鉴定征集工作的专家是真文物见得多,对社会上流散的各种各样真假文物见得也比较多,所以对文物辨伪方面的认识比较全面。”
王琦举例说:“比如甘肃彩陶的器型纹饰变化很大,同种纹饰不尽相同,很难用一两句话讲清,如果不常见真器,就难以分辨,所以多看是相当重要的。文物鉴定就跟传统的老中医治病一样,要望、闻、问、切后才能准确找到病因,文物除了造型、纹饰以外,也有质地、重量、味道、声音等方面的特征,通过触摸文物了解新老器物之间的差别,自然也就知道文物的真假了。”
当然,文物的辨伪和鉴定是一件十分复杂的工作,不能单靠“眼力”,要掌握文物鉴定的本事,是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在文物鉴定过程中,对一件器物的综合分析是十分重要的。王琦说:“文物是一种物质遗存,它可以起到证史的作用。从历史文献得来的历史知识虽然对了解文物有很大作用,但是仍有不足。比如要了解古代陶器,除了历史知识外,还要了解我国陶器分布情况,掌握陶器制作工艺,学会分辨陶质,了解各时代纹饰变化规律,了解陶器作伪的各种手段等。分析古代青铜器也需要在了解历史知识外,对商周至秦汉时期青铜器的器型、纹饰、铸造工艺有准确认识,要会分析历代器型的演变、纹饰特点及铸造工艺上的区别,最好能通识各种字体,识读古文。也就是说,在进行文物鉴定工作中需要掌握多方面的知识。对于文物鉴定工作者来说,既然要具备丰富的知识,又要在实践中不断丰富自己。”
王琦呼吁:“甘肃的文物工作宣传还需要加大力度,我们甘肃的历史文化积淀丰厚,在中华文明史上有着不容忽视的地位。人们常说5000年文明看陕西,8000年文明看甘肃,我们有着距今8000年前的中国最古老的传统历史文化,是名副其实的华夏民族发祥地。但是外界对我们还不是很了解,古人既然留给我们那么多灿烂的文化遗产和资源,我们应该好好的珍惜并发掘,通过宣传让更多的人知道和了解古老而辉煌的甘肃。”
新闻推荐
中国信达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甘肃省分公司(以下简称“中国信达甘肃分公司”)已于2019年8月20日10:00至2019年8月21日10:00在...
甘肃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甘肃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