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秉松的“狠”,源于他对知识的狂热和时时处处创新的劲头 跟创新“较劲”的狠角色
一见面,就能发现,这是个生命中镌刻着一股“狠劲”的角色。
“美国有个爱迪生,金川有位杨秉松!”在金川镍钴研究设计院“杨秉松劳模工作室”里,技校毕业的仪表高级技师杨秉松的身边围着一群博士、硕士弟子们。
听到大家这番“调侃”,身穿蓝大褂的杨秉松抖起袖子摆摆手说:“不能这样比。”
起初,你会以为他谦虚,但一句话就会透露出这人有多“狠”——“这些东西,爱迪生可不一定做得了……”
杨秉松大手一挥,面前宽大的桌案上,散落着各种奇形怪状的探头、插杆。“我们自主研发的传感检测和控制仪器,专门用来对付镍、铜、钴和铂、钯、金、银、锇、铱、钌、铑等稀有贵金属,别人根本无法模仿。”
对许多人来说,这些金属元素或许很陌生。但是,就在这个陌生的世界里,杨秉松用自己发明的数百项仪器仪表,帮助人们在几吨重的矿料中“打捞”几克、几微克的“真金白银”。
特设的“仪表发明奖”
金川集团是采、选、冶、化配套的大型有色冶金、化工联合企业,这里蕴藏着世界著名的多金属共生的大型硫化铜镍矿床。近40年来,企业的采矿和镍冶炼工艺技术、装备水平逐步迈入世界先进行列,检测和控制技术领域也必须突破一系列“瓶颈”。
金川贵金属车间需要采用控电氯化工艺处理含铂族金属的铜镍合金,其中一项关键技术,是要控制冶炼过程中的氧化还原电位,而所用的传感电极必须在超高温、强腐蚀、高磨损、高粘结的环境下使用。
日本的传感电极生产专家在金川走访时,杨秉松抓住机会提出了一大堆问题。日本专家对眼前这位普通工人根本不屑一顾,“我们的传感电极采用了世界领先的技术,德国和美国的电极连80摄氏度的高温都受不了。”
倔强的杨秉松非要争这口气,回家就冲进地下室不断地进行研究和实验。为了找寻耐高温盐桥,他不远千里去请教专家;为了验证参比配方耐温性能,他自己改造家用高压锅,用坏了十几口。经过上百次的试验,历时8年,杨秉松终于在2010年开发出国内外可见耐温性能最高的传感电极——耐温性能达到140摄氏度以上,而且使用寿命超期延长。
“仅凭这款传感电极,就可以舒舒服服‘躺’着吃一辈子。”在许多人开始用专利授权、入股分红等概念来规划他的财富人生时,杨秉松却狠狠地一甩手,“这东西,在我这里多了去了。”
真是,在杨秉松数百项的创新发明成果里,这款传感电极只是冰山一角。2016年11月,杨秉松带着自己研发的一款多维模糊控制器参加国际发明展。国际先进仪器控制专家、清华大学教授杨建对这款控制器赞不绝口:“这种技术目前还在理论验证阶段,没想到你已经拿出了技术产品。”
随后,杨建教授联络多个国际评审和中国自动化学会,向组委会提议,为杨秉松特设了一个奖项——“仪表发明奖”。
面对这份从天而降的“殊荣”,杨秉松依旧挥挥手,荣辱不惊。
从追随到“领跑”
截至去年底,杨秉松已经获得国家专利和软件著作权100多项,在省部级的职工创新成果评选中获奖20多次,许多人羡慕他“专利等身”,但他却为自己设定了更高的目标。
如今,面对那些林林总总的电位电极、测量计、控制仪,杨秉松的手指就像有了“魔法”,需要什么做什么。
金川集团要在堆积废弃矿石、矿渣的荒山上建设国家矿山公园。但当地水资源匮乏,要在废弃的矿渣上种草种树,必须要节水灌溉,而节水灌溉的前提是对土壤准确测水。
“精准测量、定点滴灌,这事没问题!”对于这个国内外许多农业专家正在思考和探索的问题,作为一名冶金行业的仪表技师,杨秉松却挥挥手成竹在胸。
几天后,杨秉松主持研制出一套调频雷达波水分含量在线测量仪,在500毫秒内就可以实现对矿渣矿粉中水分的在线检测。
前不久,在杨秉松工作室里,他当着《工人日报》记者的面,拿起测量仪,将一截“天线”插入面前盛有渣粉的铁盆中,端起旁边的茶杯就倒进去,几乎就在这杯水渗漏的一瞬间,测量仪上精准地显示出水分含量。
“这个不神奇,如果和互联网+智能灌溉节水技术结合起来,才有大作用。”杨秉松随口说道。据介绍,这项在线检测的灌溉节水技术,已经得到当地的应用验证,即将在城市园林景观、大棚种植和农田节水灌溉中逐步推广。
“过去是奋起直追,现在已经在许多领域领先了。”和杨秉松聊起他的一桩桩发明成果,他总是把自己放在企业的大环境中,“发展逼着我们必须时时处处创新,前方没有先例,唯有不断创新才能成为领跑者。”
做飞翔的“大象”
今年4月30日,甘肃省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表彰五一劳动奖大会在兰州举行,杨秉松作为陇原工匠、甘肃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奖者和省级示范性劳模创新工作室代表应邀领奖。会后,他专门找到记者千叮咛万嘱咐,“别拿我和爱迪生比啊,那是我心中永远的偶像。”
由此,记者也和他继续聊了许多,了解到他从技校毕业后,30多年来围绕着各种创新,屡屡“较劲”的故事。
那时候,技校毕业的仪表工杨秉松,一到工作岗位,就表现出一种求知的“狂热”,抓紧一切机会学习、锻炼。也正在那个时候,脑海里逐步产生了许多创新的“好点子”。当时没有互联网,要查询借鉴资料非常困难。他就利用休息时间背着书包连夜走兰州、上北京,靠着一杯水、几个馒头,在图书馆和资料室里,一待一整天,他抄录的笔记、卡片装了几大箱。正是在那个时候磨炼出的坚毅精神,在今天赋予他源源不断的创新灵感。
《让大象飞》是美国作家史蒂文·霍夫曼出版的一本有关创新、创业的畅销书,2017年在国内翻译出版。这两年,杨秉松成为这部书的“铁粉”,只要和人聊起创新发明,他就极力推荐。在他的工作室里,这本书已经被翻得略显破旧,打开书里面全是他用蓝笔、红笔、黑笔做过的一行行的标记。
“创新无死角,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创新达人,每个企业都可以成为飞翔的‘大象’。”杨秉松说。
在许多同事眼中,杨秉松对创新已经到了痴迷、疯狂的程度,但最近,大家发现他还是一位很有情趣的“大叔”。
每当夜深人静时,杨秉松常常在家里拿起萨克斯管,从《北国之春》吹到《梦中的兰花花》,再吹《我心永恒》,一曲接一曲并录下视频,之后挑出最满意的一曲放到朋友圈,之后便会收到一堆点赞和调侃——“杨大师,改走文艺路线了”“你是被爱迪生耽误的萨克斯王子”。
杨秉松总是在“呵呵”一笑中睡去。
第二天清晨,他总是和窗外的阳光一起醒来,飞跑着冲向他的工作室,壮硕的身影像极了那只飞翔的“大象”。(制图:张菁)
新闻推荐
本报兰州讯(记者王耀张丽丽)在第二个“中国医师节”到来之际,8月16日,省卫生健康委对全省50个优秀医师团队、200名优秀医师...
甘肃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甘肃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