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总工会邀请德国技能专家来兰州举办讲座,这场围绕中德技能人才培养的交流、讨论带来颇多启示 当德国工匠遇上中国学生
这是一个极为特殊的培训班,学员年龄从22岁到56岁,他们中有小学毕业后就外出打工的农民工,也有研究生毕业后进入高职院校的骨干教师,还有施工经理、高级设计师。
7月15日~20日,在甘肃省总工会主办的首期德国专家培训班上,110多名年龄各异、阅历不同的学员分批坐在一起,与培训教师——来自德国马格德堡职业教育中心的建筑内饰职业培训师安德烈斯·派厄座谈,听他讲解实用技术与技能、工匠的养成与训练。他同时也是一位典型的德国工匠。
整整6天时间,从教室到实训场地,从最简单的抹灰铺砖讲到地面找平,从最先进的轻钢龙骨讲到数字化喷涂设备,从最初讨论施工方法的不同,到逐步展开有关中德职业教育差异与互补的讨论,讲师与学员在微观沟通中擦出火花,其中的许多话题带给人颇多启示。
结果差不多,为什么细节大不同
从一张普通的施工图开始,组织学员一起讨论施工过程、分析施工步骤……7月15日上午,安德烈斯·派厄用行动导向教学的方式开始了授课。
对于行动导向教学法,许多职教院校的教师早有所闻,这正是德国职业教育的特色和魅力所在——教学过程中,先给出高质量的标准,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引导作用,将学员分成不同团队,讨论如何完成任务。
“讲给我听,我会忘记;指给我看,我会记住;让我去做,我会掌握。”这是德国职业教育成功的精髓,并由此从教学延伸到实践,施工中的每一项工作,都要求学员按照行动导向的指引、围绕施工目标,集体讨论精确设计每一个施工步骤。
这种与灌输式教学不同的方式,让现场学员颇感新鲜,也非常认同,但是到了施工现场,说好的行动导向却被彻底颠覆。
学员们随机分成4组,集体讨论很快被任务分工代替。虽然,派厄在极力阻止,但学员们不约而同都“选”定了一位有施工经验的“组长”,再由“组长”分配任务,直奔目标,房屋内墙处理工作很快完成。
“您瞧,我们不是做得又快又好吗?”面对连连摇头的派厄,学员们不服气。
“结果虽然差不多,但是每一组的工作都有瑕疵、隐患,没有达标。因为你们忽视了施工过程中的许多细节。”听着派厄的点评,再看他把毛病一项项“揪”出来,许多学员顿生敬畏。
29岁的牛艺涵,是来自兰州资源环境学院设计与制作专业的教师,在她看来,派厄用严谨、理性的方法将工匠精神的培育贯穿在职业教育的每一堂课里,注重过程严谨、细节完美的“工匠标准”,最终才能成就真正的工匠精神。
“分组讨论就是在培养团队精神”“上一个环节没有到位,下一个环节绝不实施。按照这种方法施工,就不会有‘差不多’的质量。”22岁的贾圆浩和29岁的刘玉龙都是职业院校的毕业生,目前在甘肃风采展览工程公司从事室内装饰施工,对导向教学法以及最终带来的导向施工法感触极深。
两人还注意到一个细节,按照派厄的施工方法,现场干净、整齐、没污染,与国内装修施工中普遍存在的脏乱不堪、粉尘漫天现象截然不同。
同样教学徒,为什么大多教不了
现代学徒制是一项旨在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通过学校招生与企业招工的一体化,完善技能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自2014年开始,全国已设立了400余所现代学徒制的试点职业院校。但在推行过程中,许多教师却感叹,“我们只有理论知识,缺乏实践经验,教不了徒弟。”
听说省总工会请来德国专家办培训班的消息后,甘肃14所职业院校中从事室内装饰教学的46名骨干教师竞相报名参加。
46岁的丑岩桦,就是其中的一位。
丑岩桦是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环艺设计专业的教师。此前,他曾跑到一家装修工地,通过义务打工学习了10多天木工,为的是补上实践能力不足“这一课”。
但在开班后,他却发现自己以前学错了。“在派厄这里,不分木工、瓦工、抹灰工,他们把室内装饰作为一种职业,所有工种都要会。职业愿景不一样,工人的格局也不一样。”
随后几天里,他又发现,教师角色也有明显不同。“派厄所在的职业教育中心是职业院校和企业之外的第三方机构,企业负责招工、学校负责教理论、培训中心负责教实践。”
对此,派厄这样解释,“企业提出用人标准,学校按照这个标准教学,职业教育中心教学生把理论应用于实践,明确理论学习方向。”
在派厄的描述中,德国的企业、学校、职业教育中心三者组成了一个完整的链条——企业必须给学徒缴纳失业保险,学校免费为学生授课,政府从失业保险金中拿出一部分支付给职业教育中心,购买服务。
“这样不仅不会造成失业保险金沉淀,还架起了职业院校和企业间的桥梁,让职业教育真正回归职业本色。”一位职业院校教师由此感慨。
派厄自己就是德国职业教育制度的受益者。
15岁中学毕业后,他接受了3年职业义务教育,成为一名建筑工人。此后他通过继续教育,在32岁时取得泥瓦工匠培训师资格,36岁开始从事职业培训,50岁时取得德国工商业联合会认证的职业教育证书,成为室内建筑装饰职业培训专家。
“德国的泥瓦工可以不断接受继续教育,可以去做培训教师,也可以去读硕士、博士,在职业成长的每一个阶段,通道都是畅通的。”派厄的助教刘超对德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模式也颇有了解。她介绍说,与国内职业院校的招生难不同,德国学生在中学毕业前,就开始接触职业院校的宣传,仅有不到一半的学生选择上大学,不少成绩优异的学生都走进了职业院校的大门。
产业工人培养面临新挑战
看着学员在房屋处理规划、抹灰工艺、石膏板处理、卫生间墙面内铺等方面合格地完成任务,派厄丝毫不吝啬自己幽默的口哨,枯燥繁重的学习过程充满乐趣。
事实上,随着教学的深入,派厄对中国学员的态度也从最初的困惑变成了欣赏。
他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在德国能用工具就不用人,而中国习惯能用人就不用工具。在室内施工领域,德国有一整套成熟的辅助工具,职业教育中心的任务就是教会学员如何使用工具;但中国类似的工具很少,不过中国工人非常聪明,总能自己动手因陋就简,在现场制作出简易工具。
从工匠说到工具,随着交流的深入,派厄与中国学员也会聊起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而彼此共同感兴趣的话题在于,随着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在工业领域的应用,产业工人的培养如何应对新挑战。
这也是甘肃工会举办这次德国专家培训班的目的所在。
据了解,在德国专家培训班授课的同时,“陇原工匠培训基地的建设方案”也在制定之中。甘肃省总工会副主席包俊宗介绍说,希望通过工会组织与省内职业院校、有关培训机构合作,命名一批陇原工匠培训基地,发挥各方优势,弥补职业教育和现代学徒制的短板,在培养建设知识型、创新型、技能型产业工人队伍上探索新经验。
首次来到中国,虽然只有短短几天,但派厄总是惊叹于中国的发展成就。
“中国技术工人很用心,相信他们的技能水平很快就会赶上来。”派厄说。
新闻推荐
关于举办“甘肃省职称申报评审管理信息系统”培训暨职称业务培训班的通知
市直有关部门、企事业单位,市属各类非公经济组织:根据省人社厅《关于做好2019年度全省职称评审工作的通知》(甘人社明电...
甘肃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甘肃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