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 今日甘肃> 正文

从“前店后厂”到“社交电商”扶贫模式广河县电商产业发展纪实(下)

民族日报 2019-07-25 09:19 大字

电商创业发展,改变了传统的商业模式,同时也在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模式。“新进入电商的企业和创业者,可能觉得涉足举步维艰的境地,触碰到创业之初的‘痛点’。”近日,在广河县电商创业孵化园,该县商务局负责人马俊祥对记者说,“这正是电商一次再出发的原动力,进而占领西部电商市场空间。”

“前店后厂”模式延伸产业链

在广河县电商创业孵化园,甘肃穆雅清生态食品开发有限公司是广河县一家“公司+基地+农户+电商”全产业链农业开发企业,采取免费向贫困户发放良种鸡苗方式分散散养土鸡,饲养8个月以后,由农民专业合作社以高于市场价从贫困户回收成品鸡和鸡蛋,公司“抱团发展,合作共赢”的扶贫方式,带动当地40户贫困户增收。该公司注册的“穆熠”6个品种的生态散养土鸡,生产全程可追溯,保证产品的品质,被称为有“身份证”的“跑步鸡”,年销售土鸡5000只,土鸡蛋10万枚。公司负责人马苏木告诉记者,目前,他们在和政县松鸣岩、广河县庄窠集镇有4个养殖场,在广河、兰州开了3家实体店,帮助10多名贫困群众增收,系列产品在线上和线下供不应求。

注重“创新卖点”与“流量变现”并举,以科技创新引领实际操作落地,让一个崭新商业的发展业态,处于“风口浪尖”的上升阶段。广河县委、县政府对电商发展的产业采取扶贫激励机制,在鼓励扶持全面“双创”,起到了助推作用。全力打造新的电商模式,一场覆盖城乡脱贫攻坚的产业链,以有力的举措带动更多人创业增收,实现脱贫致富的目标。

23岁的马成俊,家住广河县祁家集镇蔡王家村,小学六年级时,因肢体肌肉萎缩不能行走退学,最近在县商务局帮助下,他与妻子带着3个月大的孩子,来到县电商创业孵化园搞起了“社交电商”,一家人从此有了固定的收入。

7月9日,在拥有17.5万粉丝的快手APP上,马成俊通过自己的社交自媒体,开始推销起临夏名优土特产品,这一天他接到了200多元的订单。

记者从广河县网络销售大数据系统看到,该县电商订单目的地分布区域排列靠前的城市,依次为上海、广州、北京、深圳、济南、成都、长沙、南京……中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商贸往来密集,通过电商平台连接起地处高原的临夏与世界近在咫尺。创新求变,不进则退。跻身电商产业中的广河县电商产业,在寻找新的突破和出路。今年,县商务局将“社交电商”与“消费扶贫”结合,作为全县电商谋求跨越的一个突破口,既是电商发展的要求,也是时代进步的必然。

“社交电商”模式成就“聊天价值”

网络聊天变为社交电商,如今在广河县成为脱贫致富的途径之一。在“众声鼎沸”“全民创作”的海量信息时代,网民才艺展示的舞台,从事电商营销新宠,将“流量为王”变现的社交电商平台,实现了社交和挣钱的多赢。

记者在广河县采访时了解到,目前该县有两个规模较大的社交电商群落,从业者达2200人。而“这仅为自愿申报的数据”,据县商务部门不完全统计,现如今广河县通过社交平台,社交电商者人数已达1万多人。“现在全县至少有2万人,通过‘快手’‘抖音’‘火山小视频’、QQ群、微信、新浪微博等网络社交工具,从事社交电商,实现脱贫致富。”马俊祥告诉记者。

广河县水泉乡水泉村青年农民马热哈麦,以前跟很多人一样,喜欢网络聊天,并从聊天中发现了致富商机。去年2月,她开始从事“社交电商”,在网上销售当归、三七、党参、甘草等中草药切片和临夏农副土特产品,还有服饰、化妆品等,她的“阿丽雅”网店上月线上销售额达26万元,个人收入7万元。在她的带动下,10多万粉丝中,400多人搞起了社交电商,其中有农家妇女80多名,每月人均收入4000元。

活泼开朗的马热哈麦,“触电”后爱上社交电商,如今越来越在行。她高兴地对记者说:“4年前,我从800多元起步,现在买了楼房、汽车,但为此也付出了很多汗水。”

伴随“电商扶贫”和“消费扶贫”力度加大,广河县电商产业正在全县蓬勃兴起。

新闻推荐

甘肃省公开生态环境信访举报问题边督边改情况 (截至七月二十一日)

本报讯(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文洁)中央第五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进驻甘肃以来,甘肃省按照边督边改、即转即办要求,持续加大查处...

甘肃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甘肃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