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被烛光点燃的岁月
从1989年初为师走上讲台至今整整30年。30年所经历的一切,至今历历在目。那些不能忘记的教育往事,只要用手轻轻一碰,都会感觉到一丝切肤的欢愉,抑或一丝切肤的伤痛,也正因为如此,那些成长中的故事才显得如此真实、如此深刻……
30年里,那些曾温暖我的故事,希望亦能温暖你!
——题记1989年6月,我即将师范毕业,本以全年级第二名的优异成绩被学校拟荐保送上省城一所师范大学,可当班主任拿着推荐表到实习点四处找我时,我却偷偷跑到省城一所医院去守候当时已病危住院的父亲,老师三天没找到我的音讯只好另荐他人。手术结束后,癌症晚期的父亲命保住了,但我做梦都想上的大学没保住,我竟与它失之交臂!
得知消息的那一刻,我一个人跑到雨地里大哭了半个晚上,才绝望地回到家。一切来得像生一样从容,去得像死一样残酷!那近在咫尺又远在天边的保送书;那日夜期盼却又去之如烟的大学梦;那刻骨铭心而又负重累累的彩峰山(我上中学的地方),那静如止水又如军令一样残酷的派遣单……
难道我又要回到我曾经苦苦挣扎了三年的乡村学校,去做一名乡村教师?
难道一切又得重新开始:无日无夜的挑灯苦战、独自奋斗的漫漫自考,先拿下大专,再拿下本科,然后再圆一个其实就根本算不了大学的“大学梦”?
被点燃的烛光毫无疑问,我成为了一名乡村教
师。虽然心有不甘,但一切就在我初为人师的那段日子发生了转折,一桩一幕至今令人怦然心动:第一次登上讲台,用一口乡音难改的普通话忐忑地介绍完自己后,孩子们竟报以经久不息的掌声,那掌声也太宽容了,加上那朴实憨厚的一声“老师好”,再面对那一双双清澈透亮充满求知的眼睛,那一张张红扑扑的和泥土一样的脸蛋,那包容四方的三尺讲台,还有那“三生有幸为园丁”的自豪,更有下课瞬间被“哗啦啦”包围的傲娇……我不由得被感动了,为孩子们的热情和单纯。原来,当老师,也如此美!
也就是在那一刻,我突然发自内心地感谢上苍,感谢他赐予我这样一份神圣而光辉、美丽而丰实的职业。从没想过我是视它为天职还是谋生,只是深深明白:当教师就是我存在于这个世间的生命形式,从此以后,我将承担起这一束“烛光”的神圣使命;承担起这些“眼睛”的启明灯的职责,因为上天郑重地把这个重任委托给了我!我将责无旁贷地承担起每个孩子的一生,任重而道远!
当领会了教育的这一份凝重,就有了对这一职业的敬畏和挚爱,这份爱是发自内心的,是在懂得了“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真谛、是在真正拥有了“老师”这个称呼时才萌发并升腾的。
因为我相信,只要“烛光”点燃,并一路用心血、汗水和智慧去擦燃一个爱的世界,那一定是神圣而有生命意义的事业。
接下来的每一个日子,我都扑在了备课上。一招一式,一个切入,一处纠结,一次突围……我肯定过自己一个个小小的成功,但也否定了一个又一个精心备好的方案。我的师父一再提醒我,“心里不能光有课而无生”。那些时日,课上课下的问与求、备与研、悟与思、取与舍、茫与喜……痛苦和甜蜜不断交替,时时眷顾我心。初学乍练的日子里,哪怕一次小小的成功也给我莫大的鼓舞。在好多人因为种种原因叹息教学生涯枯燥无味的时候,我恰恰以一种最佳的方式将一个破茧成蝶的梦想移植到一方心灵的净土,然后再期待它长成一片比梦想更美丽的风景!
三年乡村教学生涯匆匆结束,临走那天,为了不影响孩子们上课,我是偷偷拎着行李离开学校的,即使这样,还是有学生哭着追出来,那种抱着我拉都拉不开的场景,至今还历历在目。
暮然回首,每一寸温暖的记忆都已暖化为一股前行的力量,让我能够从容地迈开脚步,实现从初为人师到乐为人师的全新蜕变,真真实实地探寻、成长、磨炼、提升,一步一个脚印,欣喜地走向生命的远方……
整整三冬的围炉夜读
我最初任教的这所乡村学校离家离镇都有四五公里远,坐落在一座无名的彩峰山脚下,虽然环境不是那么封闭,但条件还是比较艰苦,每天中午吃食堂,晚上住宿舍。我在这里呆了整三年。
那个年代,没有网络、微信,甚至没听说过手机。冬天的晚上,外面冷得出奇,最好的选择,就是窝在宿舍的火炉边看书。那炉火烧得旺旺的,炉盖被烧得红红的,整个屋子暖暖的。每当这时候,我就找出一本书,坐到火炉边一边烤火,一边读书。屋外北风怒号,抑或大雪纷飞,坐在火炉边的我却倍觉温暖。
于是,在那个小小的火炉边,我安静地自学完汉语言大专自考的十门学科,顺利拿到毕业证书;我读完了高尔基的自传三部曲、读完《故乡·鲁迅专集》;读完林海音《城南旧事》;我读《离骚》《红楼梦》,也读《高山下的花环》;读屈原、李清照;也读李白、陶渊明……虽然读得囫囵吞枣,但它带给我温暖幸福的体验让我至今想起来都满怀欣喜与感动,那跳动的炉火给我留下那么多关于书籍的记忆。
可以说,有好多书我都是在火炉边读完的,有许多教育火花都是在火炉边迸发的,有许多教育感悟也都是在火炉边写成的。我的第一篇教学论文《愉快作文的几点尝试》就是在火炉边诞生并发表在《甘肃教育》上。所以说,这整整三冬就是属于我自己最美好的“围炉夜读”时光。
进城以后,住上了楼房,没有了炉火,自然也就没有了“围炉夜读”的情趣。但美好的回忆却留存在了记忆深处,让我每每想起,都满怀着眷恋和温馨。那些触动灵魂的优美文字,在岁月的长河里,如宝石般熠熠生辉,伴随着我一路远行……
永远燃烧的岁月
沧海桑田,三十年弹指一挥。其间经历了多少磨砺与体验,但也收获了教育的幸福与快乐。尤其2012,一个寒冷而澎湃着激情的冬季,伴随一条机遇和着汗水的打拼之路,我收获到一个春天般绚烂的时刻——兰州市李小平小学语文名师工作室正式挂牌成立。
我和我的团队,一个来自三县五区10余所学校,一个融60、70、80后于一体的工作室团队,载着无数期望与厚爱,带着对语文教育的追逐与梦想,一起叩响名师工作室的大门。
我无法知道去路是坎坷还是平坦,明天是风雨还是阳光,但从她诞生的那一时刻起,就像一条一径向前的小溪,从未停歇。
就这么一路风雨一路跋涉,一路执着一路憧憬:从一组专业成长字码123456的真情铺设,到一场“全悦读”的真率行走;从一项微题研究的真朴探索,到一节“国赛课”的艰难打拼,最后再到一串深深浅浅的成长脚印……一起感受生命律动,一起品味教育甘苦!几多成败、几多磨砺、几多收获、几多幸福!
我真的庆幸自己能从默守二十余年的教育陈规中蜕变出来,以全新的姿态迎接教育更生的春天,在三尺讲台这一庄严而又厚重的舞台上,来释放对教育的一往情深,从此掀开人生崭新的一页。
我也甘愿,用切肤的感受来体验这份事业的苦乐悲欢,甚至生命如破茧样的艰辛与困苦,而把它当成人生的一个方向,用三十年时间望穿秋水,只为途中能与它一遇!
人生没有白走的路。三十年岁月里所经历的事,所遇见的人,已然成为我教育生涯中最有温度的记忆,也必将成为我生命里最有色彩的教育情结,让我做梦都能体验到生命燃烧的光亮和价值,更体会到教育的神圣和幸福!
此生幸矣,唯有敬矣!
□李小平
新闻推荐
中央第五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向甘肃省交办第十一批生态环境信访举报问题
本报兰州讯(记者胡旺弟)7月23日,中央第五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向甘肃省移交了第十一批生态环境信访举报问题共67件,其中来电48...
甘肃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甘肃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